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规 » 行业标准 » 正文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 之构造要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3-22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中国混凝土网
核心提示:《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 之构造要求

      4.9 构造要求

      4.9.1 房屋高度大、柱距较大而柱中轴力较大时,宜采用型钢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柱,或采用高强度混凝土柱。

      4.9.2 高层建筑结构中,抗震等级为特一级的钢筋混凝土构件,除应符合一级抗震等级的基本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框架柱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宜采用型钢混凝土柱或钢管混凝土柱;
      2)柱端弯矩增大系数ηc、柱端剪力增大系数ηvc应增大20%;
      3)钢筋混凝土柱柱端加密区最小配箍特征值λv应按本规程表6.4.7数值增大0.02采用;全部纵向钢筋最小构造配筋百分率,中、边柱取1.4%,角柱取1.6%。

      2、框架梁应符合下列要求:

      1)梁端剪力增大系数ηvb应增大20%;
      2)梁端加密区箍筋构造最小配箍率应增大10%。

      3、框支柱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宜采用型钢混凝土柱或钢管混凝土柱;
      2)底层柱下端及与转换层相连的柱上端的弯矩增大系数取1.8,其余层柱端弯矩增大系数ηc应增大20%;柱端剪力增大系数ηvc应增大20%;地震作用产生的柱轴力增大系数取1.8,但计算柱轴压比时可不计该项增大;
      3)钢筋混凝土柱柱端加密区最小配箍特征值λv应按本规程表6.4.7的数值增大0.03采用,且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6%;全部纵向钢筋最小构造配筋百分率取1.6%。

      4、筒体、剪力墙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弯矩设计值应按墙底截面组合弯矩计算值的1.1倍采用,其他部位可按墙肢组合弯矩计算值的1.3倍采用;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设计值,应按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计算值的1.9倍采用,其他部位的剪力设计值,应按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计算值的1.2倍采用;
      2)一般部位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应取为0.35%,底部加强部位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应取为0.4%;
      3)约束边缘构件纵向钢筋最小构造配筋率应取为1.4%,配箍特征值宜增大20%;构造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1.2%;
      4)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边缘构件宜配置型钢,型钢宜向上、下各延伸一层。

      5、剪力墙和筒体的连梁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跨高比不大于2时,宜配置交叉暗撑;
      2)当跨高比不大于1时,应配置交叉暗撑;
      3)交叉暗撑的计算和构造宜符合本规程第9.3.8条的规定。

      4.9.3 高层建筑结构应采取以下措施减少非荷载作用影响:

      1、减少水泥用量和水灰比、掺入合适的外加剂、改善水泥和骨料的质量、适当提高结构构件的构造配筋率、降低混凝土终凝温度、高湿度养护,减小混凝土收缩应变;

      2、改善使用环境,避免主体结构构件外露,做好外墙、屋面的保温隔热或采用建筑幕墙,减小内部结构构件与周边结构构件的温差,减小结构温度内力;

      3、避免基础产生较大不均匀差异沉降,减小由此引起的结构内力。

      4.9.4 高层建筑室内填充墙宜采用各类轻质隔墙。

      4.9.5 150m以上的高层建筑外墙宜采用各类建筑幕墙,其填充墙、外墙非结构构件宜与主体结构柔性连接,以适应主体结构的变形。

      返回上级菜单

 
 
[ 法规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