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生产技术 » 正文

论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6-04  来源:《工程科学》  作者:陈文斌
核心提示:论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 预应力混凝土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 它是在构件承受外荷载前, 预先在构件的受拉区对混凝土施加预压力, 这种压力通常称为预应力。提高了构件的抗裂度和刚度。但是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总是存在很多问题, 使得施工质量有所影响。通过对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工艺存在的问题的论述, 提出对应工作中亟待完善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混凝土结构; 工程施工;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 TB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2- 6908(2007)0410029- 02

  混凝土构筑物因出现功能性改变, 如接建、增加荷载等, 或者出现质量问题, 如配筋不足、灾后修补、混凝土强度不够等, 都需要进行加固。其加固施工及加固方案的制定尤为重要, 对于需要加固的构筑物, 应根据构筑物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加固方案。方案的确定要遵循安全、经济、快捷、施工方便的原则, 只有这样, 加固工程才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工艺存在的问题

1.1 工作要求同建筑物的结构特点结合不紧密。

  通常情况下, 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物, 其中各混凝土构件的重要性也不相同。

  就上部结构主体而言, 砖混结构中, 阳台挑梁的重要性要优于构造圈梁。框架结构中, 柱的地位要优于梁。在剪力墙结构中, 剪力墙及其暗梁、暗柱的地位要优于板。

  就基础部分而言, 条形基础底板、独立柱基础底板的重要性要优于地圈粱、联系梁等构件。在复杂情况下, 如筏板基础、框架—剪力墙、筒体结构、异形板、预制构件等结构类型中, 单纯划分哪一类构件处于重要地位, 则失去其意义所在。

  对于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物, 规范要求具体检验部位, 由监理(建设)、施工等各方根据结构构件的重要性共同选定。但就目前监理、监督工作的实际情况看, 尽管这种要求的初衷是将因地制宜的灵活性留给了参建各方, 但实际执行过程中确实因此形成了一定的主观弹性空间。具体检验的部位的确定, 最终取决于参建各方的责任感。

  在其它技术规程、监理规范尚无明确要求, 建筑市场秩序亟待规范的情况下, 具体检验部位的确定, 必须在明示构件重要性划分依据的基础上进行, 制定并执行与目标建筑物结构特点紧密结合的实体检测方案。

1.2 构件划分的形式单一

  混凝土构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仅对其作梁、板、其它重要构件这三种形式划分, 是远不能满足工程实际取用的需要的。这并非指构件种类确定在制定规范过程中存有难点, 而是强调在规范执行过程中, 这样的划分给检测、判定工作形成了较大的工作困难。

1.3 施工工艺、工法中存在的问题

  施工工艺是建筑行业技术水平的具体体现发展, 混凝土施工的精细阶段终会到来。从实体检验的情况看, 迫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3.1 施工工艺重点亟待明确根据规范提出的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要求部位、特定工序这三个方面的控制。

  特殊构件指悬挑构件。规范将控制重点放在了悬挑构件上要求抽取的构件中, 有悬挑构件的需占50%以上。这需要施工中对挑梁、挑板的钢筋摆位要优于同点其它钢筋的摆位。

  特殊部位指内力作用较大的部位, 如梁的跨中、支座处。架设垫块、构件起拱时, 应优先保障特殊部位的钢筋保护层厚度值。保护层厚度设置应“一刀切”。

  特定工序指综合考虑浇筑、振捣等因素作用确定的核心工序。如板工序中的垫块布置密度, 应结合钢筋级别、自径、刚度具体布置: 如粱工序中的振捣, 应考虑构件的配筋率、绑扎的材料强度, 采用适宜的工具。

  突出了特定的工序, 才能突出机具、设备的应用范围、特点, 从而推动工艺进步。避免一根振捣棒, 从梁用到板(疏密问题); 种鹊块, 从板铺到柱(厚度问题)的粗放型施工模式。

1.3.2 部分企业的施工技术标准的缺乏适用性论证

  为达到规范提出的控制结果、评定要求, 部分施工企业会采用一些缺乏论证的工艺技术作为企业技术标准。这些做法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对建筑物来说未必是好事。

  譬如, 部分施工企业采用PVC 塑料卡进行构付的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虽然减少、避免了普通垫块在振捣过程中的易位, 但由于PVC 材料的线性膨胀系数和混凝土、钢材线性膨胀系数的不同, 对于裂缝控制要求较严的构件来说, 大量使用PVC 塑料不仅会影响钢材、混凝土的协同工作原理, 也会促使构件在使用环境外的其它环境里使用时较早形成裂缝, 影响构件的耐久性。

  又如部分施工: 企业为防止振捣过程中现浇板的负筋下沉, 采用焊接工艺代替原有的绑扎工艺。用钢筋将现浇板的负弯矩筋、板底受力筋焊连在一起, 形成钢筋网架。这种通过加大刚度达到振捣要求的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构件受荷后的工作情况。而设计预先采用的弹、塑性设计方法, 此时就不能够达到设计原理的假设要求, 构件的实际承载力出现了核算需要。

1.3.3 现有的检测手段未得到各方的充分认知

  对重要构件的实体检测, 就实体强度而言, 国内目前的枪删方法、设备、手段的种类比较丰富, 方法多样。但就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测定而言, 目前还缺乏统一技术操作规程的分类、确定。各方执行规范的过程中, 对该检测手段的认知也不充分。

  常用检测设备通常分为声学原理、电磁学原理两大类。如钢筋雷达测定仪、磁性钢筋保护层测定仪等。基于自身设计原理的特点, 其各自应用特点也不相同。向投影重叠的两根以上钢筋, 声学原理设备不宜采用;如含磁性骨料的混凝土, 不宜采用无消磁能力的电磁测定设备进行检测。

  此外, 对于建筑物中的特殊构件, 如基础、壳体等, 由于受土方挖填、水位、配筋、测试角度等因素影响, 到达后期工序时, 不能完全提供规范要求的检测条件。对此, 应考虑其它方法对目标实体进行控制。确定应用设备的, 还必须对检测时产生的破损、检测所达到的深度、不确定程度等因素进行充分考虑, 提出科学、合理的检测方案。

  实际工作中, 应避免单纯强调某个问题的纠正结果, 却忽视整个质量控制过程及质量发展的不确定程度。杜绝对某问题采取了预防、纠正措施后, 却引发一个或多个缺陷甚至错误发生的情况。

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的工作建议

  就目前实体检测中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工作的开展来看, 主要的问题在于技术规程不配套、设施分离、工艺技法落后等几个方面, 但问题还在于未能形成建设工程质量控制的一套综合质量管理体系, 不能使质量控制工作进入自我改良的良性循环。所以在着手建立该综合体系的同时, 应注意以下方面的加强:

  2.1 发挥地方技术规程的灵活性优势, 积极制定地方相关技术规程,做好国家规范在技术层上的衔接转换工作。以条文上的客观、明确、详尽, 逐步代替实际工作中的模糊、主观。

  2.2 明确设计文件中对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标示、控制要求。明确设计单位对设计产品相关、后续问题处理上的责任、义务。

  2.3 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新重点部位、新重点项目的自检、自查。施工企业标准制定, 应注重对新工艺、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适用性论证、总结。

  2.4 形成国家级钢筋保护层厚度测定技术规程, 明确设备、操作、技术、评定、检定等方面的要求及法律地位。

  2.5 工程监督部门需继续发挥行业主导作用, 创造企业发展所需的技术环境、法规环境。处理无成例问题时, 应形成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必要环境, 建立稳定可靠、自我改良的良性循环的监督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1]GB50010- 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2]张誉, 蒋利学, 张伟平.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概论[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3]姚燕.新型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与工程应用[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