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合同、材料、坍落度、施工操作等方面阐述了预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要点,并对混凝土试件的控制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工程施工有所帮助。
关键词:预拌混凝土,施工质量,坍落度,混凝土试件
中图分类号: TU755. 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效、环保、节能、智能化的建筑产品应运而生。由于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易发生粉尘、灰尘、噪音以及集料运输的散落、污染周围环境等问题,各地已禁止在市区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郊县也陆续开始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目前预拌混凝土的配合比问题、坍落度问题以及结构工程的强度问题、水平结构的裂缝等质量问题一直受到工程界的关注。其中水平结构的裂缝问题是一个困扰工程界多时目前仍未解决好的问题,也是近年来工程质量投诉频率最多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有关施工、监理、设计、预拌混凝土厂家、政府有关部门都从不同的方面和领域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了相关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涉及到预拌混凝土生产、结构施工及各个方面和环节,也与一些技术的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有关。在近年来的施工实践中,对预拌混凝土的生产及其结构施工进行了一些探索,提出以下控制措施。
1 合同质量控制
1) 预拌混凝土的采供合同中应明确主要质量指标,包括强度等级、抗渗等级、坍落度、初终凝时间及其他特殊性能要求。
2) 监理单位应对预拌混凝土采供合同中技术指标内容把关,监理项目部总监应参与合同文件中与质量有关的条款拟定。
2 材料质量控制
1) 水泥。
宜选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对大体积混凝土,宜采用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对防裂抗渗要求高的混凝土,所用水泥的铝酸三钙含量不宜大于8 % ,使用时温度不宜超过60 ℃。所使用的水泥应符合有关标准。
2) 骨料。
应符合有关标准要求,优先选用洁净、级配良好的中砂和级配良好、空隙率较小的粗骨料。混凝土结构如处于潮湿环境中,特别是室外和地下室工程,其混凝土应采用非碱活性的骨料。严格控制砂、石的含泥量使其符合要求。
3) 粉煤灰。
其质量应符合有关标准要求。掺量不宜超过水泥用量的30 % ,对现浇楼板不宜超过20 %。
4) 外加剂。
应符合有关标准。外加剂使用前,必须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先做与水泥的适应性试验。
3 商品混凝土的坍落度控制
1) 预拌混凝土在满足施工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较小的坍落度。当采用泵送工艺时:a. ±0. 00 以下的工程宜控制在12 cm左右;b. 多层及高层底部宜控制在15 cm 左右;c. 高层建筑一般不宜超过18 cm。
2) 加强对坍落度的抽检,坍落度的抽检分施工单位检查和监理单位检查两个层次:a. 施工单位检查应与试件制作同频率; b.监理单位检查其频率宜控制在每次50 m3 ,不得少于2 次。
3) 离析的混凝土易出现堵管、浇空等问题,应予退货处理。
4) 不得向罐车内加水,更不得直接向运送到浇筑面的混凝土内加水。当混凝土的坍落度过小时,应采用经施工、监理、混凝土厂家各方认可的方式予以处理。
5) 当抽检混凝土坍落度过大时,应作退货处理。
4 预拌混凝土施工操作质量控制
1) 施工单位应按经批准的施工技术方案组织预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包括施工准备、施工操作、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养护、试件制作等。
2) 混凝土开打前的润管砂浆不得打入梁、柱、墙体结构,且不得集中浇筑在一处。
3) 泵管应接到施工作业面,不可用振动棒赶料,而是用铁耙等将混凝土摊铺均匀,以免造成人为使混凝土组分比例失调,一部分区域成为水泥砂浆富集区,另一部分区域成为粗骨料富集区,使结构易于裂缝。
4) 厚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出现的大量泌水,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排除。
5) 预拌混凝土的振捣应按操作技术规程的要求用插入式振动棒,做到不漏振、不过振,振捣时间不宜超过15 s ,使混凝土中的空气排除,粗骨料均匀分布。对于平板结构,尚应用平板振动机进行二次拖振,确保表面平整、密实。
6) 混凝土结构表面,在振捣成型后,必须进行二次抹压,第一次可视混凝土的坍落度情况、泌水情况、凝结速度等,在初凝后进行。第二次在终凝前进行,以减少表面裂缝。在大风、干燥气候情况下宜进行三次抹压。
7) 加强施工过程现浇楼面厚度控制。可采用钢筋棒设限位卡的方式控制厚度。
8) 加强养护。
9) 混凝土结构工程的支架及模板的安装、拆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要求,其方案应经有关各方审查。
5 混凝土试件控制
1) 试件的制作应在监理人员见证下进行,预拌混凝土厂商人员应在场。
2) 试件制作人员、见证人员应具备规定的资格。
3) 试模应符合J G3019 混凝土试模的要求。施工单位应定期对试模进行自检,自检周期宜为3 个月。
4) 每组试件的拌合物应随机从同一车混凝土中取样,并应在卸料过程中卸料量的1/ 4~3/ 4 之间采取,试样的采取应在混凝土运到浇筑地点开始算起20 min 内完成,试件制作应在40 min内完成。
5) 制作应按下列步骤进行:a. 成型前应检查试模尺寸,试模内表面应涂一层矿物油或者其他不与混凝土反应的脱模剂。b.拌制好的混凝土至少应用铁锨来回拌和三次。c. 用人工插捣制作试件应按下列方法进行:混凝土拌合物应分两层装入模内,每层的装料厚度大致相等;插捣应按螺旋方向从边缘向中心均匀进行。在插捣底层混凝土时,捣棒应达到试模底部。插捣上层时,插捣应贯穿上层后插入下层20 mm~30 mm;捣棒应保持垂直,不得倾斜。然后用抹刀沿试模内壁插拔数次;每层插捣数按在10 000 mm2 截面积内不得少于12 次;插捣后应用橡皮锤轻轻敲击四周,直到插捣棒留下的空洞消失为止。d. 刮除试模上多余的混凝土,待混凝土临近初凝时,用抹刀抹平。
6) 试件的留置及养护控制:a. 采用标准养护的试件,成型后立即用不透水的薄膜覆盖表面。b. 标养试件应在温度为20 ℃±5 ℃的环境中静置24 h~48 h ,然后编号、拆膜。c. 应立即进行标养。d. 当施工现场无标养设施时,拆膜编号后应立即送检测机构进行标养。e. 同条件养护试件应保持与实体同条件养护,一般可放在铁笼子内置结构实体旁,其拆模时间宜与实际构件拆模时间相同。f . 用于结构实体检验的同条件养护试件,应逐日记录等效养护龄期,累计等养护龄期达600 ℃/ d 时试压。一般宜提前1 d~2 d 送压,送样单上应注明要求试压的日期。g. 用于结构实体检验的同条件养护试件的对应的结构部位和留置组数,应符合现行国家规范GB 5020422002 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按照规范规定,施工单位应会同监理单位预先制定结构实体检验方案,以明确同条件试件对应的结构部位和留置数量,施工时按方案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