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碾压混凝土施工方法
(1)碾压混凝土拌和
搅拌设备宜选用强制式搅拌设备,碾压混凝土应搅拌均匀,投料顺序和拌和时间应由现场试验确定。
(2) 碾压混凝土运输
碾压混凝土运输可采用自卸汽车、皮带运输机、斜坡车道、真空溜槽等,不得采用普通溜槽直接运输碾压混凝土。
1)采用自卸汽车运输碾压混凝土时,车辆行车道路应平整,车辆入仓前应清洗轮胎,防止泥土和水带入仓内,在仓内行驶的车辆避免急刹车和急转弯等行车动作。
2)采用皮带运输机运输碾压混凝土时,应防止水分蒸发、水泥浆损失和粗骨料分离。
(3) 碾压混凝土卸料和铺料
碾压混凝土入仓后,应按要求进行卸料。汽车卸料应做到多点卸料,以防止骨料分离,卸料堆边线与模板之间应有一定距离,以防止对模板产生影响,卸料后立即进行平仓,若碾压厚度按30 cm 控制,则铺料厚度应按33cm~34 cm 控制,国内平仓机械多采用D31P 型平仓机,卸料平仓必须连续作业,平仓应做到仓面平整,没有明显起伏,平整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4) 对碾压混凝土施加碾压和振动
对碾压混凝土施加碾压振动,只有碾压混凝土液化后,才能达到或接近密实容重,临界液化时间与振动加速度和表面压强有关。碾压必须做碾压试验,优化选定碾压机械、铺料厚度、碾压遍数、振动频率和振幅、行走速度等参数。已建工程试验结果表明:要使碾压混凝土达到设计容重和强度,碾压的最优表面压强约是0. 005 MPa,临界液化时间控制在8s~16 s为宜,碾压机械行走速度为1. 0 m/ s~1. 5 m/ s,碾压混凝土只有压实到密实容重,才具有结构设计要求的力学性能和抗渗性,因此,规范规定碾压混凝土的压实度必须达到98%。碾压后的混凝土用核子密度仪检测,要求其密实度达到设计要求。
(5) 造缝
成缝主要有切缝机切缝、诱导孔成缝、预埋分缝板造缝等方法。切缝机切缝常在平仓后或碾压完毕混凝土初凝前进行;诱导孔成缝采用人工打孔、风钻钻孔,成缝效果良好;预埋分缝板的高度要比压实层厚低3cm~5cm,须保持分缝板的正确位置。实践证明,切缝机切缝是最优的造缝方法,诱导孔成缝简便、灵活,具有一定优势。
(6) 碾压混凝土层间结合
连续上升的碾压混凝土层间结合允许间隔时间,按不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控制,如在混凝土初凝前结合,层面可不作任何处理;如在初凝后终凝前结合,层面作铺砂浆处理;如在混凝土终凝后或长时间间隙的层面,则必须用高压水冲毛或凿毛,恢复铺筑时,在其上铺一层砂浆后,再铺筑碾压混凝土。碾压混凝土施工的层间间隔时间最好控制在2 h 以内。
(7) 变态混凝土施工
碾压混凝土坝的上下游面、左右岸边坡与基岩接触部位、结构孔洞周边等不能碾压的部位,常采用变态混凝土(也有采用常规现浇混凝土的),变态混凝土采用加浆振捣法进行施工,加浆最好在拌和站进行,也可先铺洒一层水泥净浆,摊铺碾压混凝土,再铺洒一层水泥净浆后用常态混凝土振捣作业方式施工,水泥净浆掺量在60 L/m3左右。
(8) 碾压混凝土养护
1)施工过程中,碾压混凝土的仓面应保持湿润;正在施工或刚碾压完毕的仓面,应防止外来水流入。
2)在施工间歇期间,碾压混凝土终凝后,应立即开始养护。对水平施工层面,养护应持续至上一层碾压混凝土开始铺筑为止;对永久暴露面,应养护28 d 以上。
3.2.3 碾压混凝土温度控制
(1) 施工气候及气温条件
1)在1h内降雨量超过3mm 时,不得进行铺筑和碾压施工。已碾压的仓面应采取防雨保护措施。
2)在阳光照射和大风条件下,应保持仓面湿润。
3)碾压混凝土施工应在日平均气温3℃~25℃情况下进行。当日平均气温高于25℃时,应采取防高温和防日晒措施;日平均气温低于3℃时,应采取保温措施。
(2) 碾压混凝土夏季施工
由于碾压混凝土的超干硬性和大面积连续施工特点,碾压施工宜在日平均气温5~20 ℃下施工,当日平均气温达20℃~25℃甚至高于25℃时,碾压混凝土应采取适当温控措施方可施工。根据气温情况和条件,可采用高效缓凝剂延长初凝时间、冷水拌和、预冷骨料、严格控制出机口混凝土温度、减少碾压混凝土内外温差、加遮阳设施、仓面喷雾、加快施工缩短层间间隔时间等措施,强约束区的温度控制必须从严要求。甘肃省日平均气温大多在20℃以下,高温下的温控问题应比较容易解决。
(3) 碾压混凝土冬季施工
当日平均气温低于3℃或最低气温低于-3 ℃时,碾压混凝土施工可采取在拌和物中添加抗冻剂、预热骨料、热水拌和、覆盖保温等措施进行施工,施工过程中必须保证混凝土不冻结,否则应停工并做好已浇混凝土的过冬保温。甘肃省地处西北寒冷地区,碾压混凝土冬季施工问题比较突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4) 碾压混凝土现场质量控制
碾压混凝土施工质量受气侯条件变化、原材料质量波动、施工工艺、施工管理等因素影响较大,必须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控制,才能确保碾压混凝土施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