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应用技术 » 正文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自动找平梁的原理分析及运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4-03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中国机械与配件网
核心提示: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自动找平梁的原理分析及运用
1 前言

  平整度是评价高等级公路施工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因此平整度控制也是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平整度来自于:①基底和各结构层的稳定性,无突变的、不均匀的沉降;②各结构层本身连续、均衡的压实度和平整度,较小的变异性;③施工工艺中基准面的设定,沥青混凝土的拌和、摊铺、碾压以及接缝处理等,各个环节的精细操作。其中,如何在路面施工过程中,为摊铺机行走提供一个准确的平整度参照系,是达到良好的路面平整度的先决条件之一。

2 规范要求及施工中规定

  (1)根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2-94)规定,“用于铺筑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应具有自动或者半自动方式调节摊铺厚度及找平的装置”,“摊铺机自动找平时中、下面层宜采用一侧钢丝绳引导的高程控制方式,表面层宜采用摊铺层前后保持相同高差的雪橇式摊铺厚度控制方式”。目前多数在建高速公路也正是按此程序控制的。
  (2)美国沥青协会《路面铺装手册》中提出,如果下面层已经非常接近容许误差,走雪撬也可以提供出光滑的面层。在我们施工的曲菏高速公路的路面施工实践中,通过详尽的调查分析和比较后认为:在高等级公路施工中采用进口摊铺机械的情况下,摊铺厚度较为容易控制;而高程误差经底基层、基层、下面层施工已相对消除,对于中、上面层,平整度要求成为主要控制因素,高程要求相对次要;再之,一侧钢丝绳的引导对于灵敏度较高的进口摊铺机械来说,当然是不够的。一般情况下,对于全幅摊铺的摊铺机,只在基层上层和下面层摊铺时采用两侧钢丝绳引导控制方式,而中、上面层摊铺时均可采用悬浮式基准梁的等厚度控制方式(即走雪撬)。这样的施工及控制方法,不仅来源于实践,而且基于以下分析。

3 原理分析

  (1)采用钢丝绳引导的高程控制方式,按有关规定应采用直径2~2.5mm的钢丝绳,200m为一段,立杆间距10m,张紧力需800~1000N。假设钢丝绳的张紧力无限大,测量设定的铁立杆上标高绝对准确,则由路线两侧钢丝绳提供的基准面将是上一面层的绝对标准面。但是,实际施工过程中,钢丝绳上所受的张紧力不可能无限大,而且因两侧路缘带上底基层、基层已硬化成型,承受张紧力的拉力支撑杆难以设置,规定800~1000N的张紧力也不能保证;再加上路面摊铺一天的工作量在1~2km甚至更多,其每天两条钢丝绳的测设任务相当艰巨;另外沥青摊铺机行走过程中引发的钢丝绳振动难以消除,人为的触、碰更是难以避免,甚至可能发生因沥青摊铺机方向走偏,熨平板刮挤拉线桩的情况,使以钢丝绳引导的高程控制方式的准确性大打折扣。

  (2)采用以雪撬式控制摊铺厚度的方式,是以下一面层为基准面,在沥青摊铺机行走过程中,尽量减小其传递到上一面层的波动及突变误差,以达到上一面层良好的平整度的目的。其原理类似于杠杆,即将杠杆的支点安置于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小的新摊铺层上,而下一层次的许多不平整因素被梁体结构分解、缩小若干倍,使传感器得到一个相对稳定或波动幅度较小的控制信号。与上一方法比较,在下一层次的平整度良好的前提下,走雪撬的方法显然优于钢丝绳控制方法。

4 结构分析

  从其结构看,单片自动找平梁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前着地部分(轮式或雪橇板),二是后着地部分(一般两组雪橇板),三是前后的联接横梁,四是牵引横架。前三个部分中各结点均采用可任意旋转的轴联接。

  一般前着地部分至少由4组轮子(或雪橇板)组成,其中一个轮子若遇到高程的突变,传递到A点的高程变化仅为1/8,再传递到B点(摊铺机传感仪设置处)只有1/16甚至更小,如图2所示。即若遇到一颗2cm的石子,传递到摊铺机的反应装置时只有1~1.2mm,这对于沥青摊铺机的平整度反应装置来说已微乎其微。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保证路面平整度,下一层次(基准层面)良好的平整度是其前提,曲菏高速公路路面底基层采用厂拌二灰土,基层采用厂拌二灰碎石,用沥青摊铺机铺筑,层层严格要求,至油路面下面层时,其平整度水平已大大优于规范要求,因此及时采用走雪橇式控制方法,使平整度水平又上新台阶。到上面层铺筑完毕,有83%的路面里程平整度达到了<0.7mm。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