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编号:建科评[2007]076号
项目名称:在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增强修复材料及配套技术研究开发应用
完成单位: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
国家工业建筑诊断与改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简要技术说明:
“在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增强修复材料及配套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是建设部建筑管理司下达的研究课题(项目编号为99012)。课题组在进行大量工程调查、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耐久性损伤分类、材料研究、构件修复、修复工艺、工程应用、标准制定等方面对在役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增强修复及配套技术,尤其是锈蚀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修复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通过对几种配合比材料进行试验、分析、比较和研究,开发研制了DRM-1型锈损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修复材料和ART-1型混凝土结构表面保护材料;
2、提出了基于混凝土轴心拉拔原理的混凝土粘结性能现场测试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混凝土修补材料与基层老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能进行研究,分析研究了修补材料强度和界面剂对粘结性能的影响;
3、对已锈蚀十几年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在修复前后不同时期的钢筋锈蚀电位、腐蚀电流密度及电阻率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不同除锈、阻锈和修复方法;将阴极保护(牺牲阳极)技术成功应用于已锈损的钢筋混凝土构件。
4、对已锈蚀十几年的钢筋混凝土梁、柱采用不同的方案进行修复处理,研究了不同方法的修复效果,完成了锈蚀构件修复前后的受弯及受压性能试验,推导出了构件修复后承载能力计算公式;
5、根据工程实践和试验研究结果,研究了适合不同损伤类型的锈损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修复工艺;
6、在工程实践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裂缝的分类、特点及防治、修复方法;
7、在对大量工业建筑、民用建筑、桥梁、隧道及码头等混凝土结构进行耐久性调查的基础上,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损伤的类型进行了分类,并针对各种损伤类型提出其相应的修复要求;并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对修复效果进行了检验;
8、编制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修复与防护技术规程》及相关的产品标准。
专家评议:
本课题采用工程调研、理论分析、试验研究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方法,对在役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增强修复及配套技术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1) 研制成功DRM-1型锈蚀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修复材料和ART-1型混凝土结构表面保护材料;
2) 提出了修补材料粘结强度现场测试拉拔法;
3) 针对锈损钢筋混凝土构件提出了不同除锈、阻锈和修复方法,并将阴极保护技术成功应用于已锈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
4)完成了锈蚀构件修复前后的受弯及受压性能试验,提出了构件修复后承载力计算方法;
5)提出了锈损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修复的配套技术;
6)编制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修复与防护技术规程》及相关产品标准。
成果在近百项工程中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