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程概况
拉西瓦水电站引水发电系统尾水闸门操作室由启闭机室(包括岩锚梁)、闸门槽和闸门井三部分组成。闸门井衬砌后为11.30×3.35m(长×宽)的矩形结构,深50.5m,高程为EL2248.5m~EL2198m,共6个闸门井,每个闸门井的间隔距离为20.10m。每个闸门井由门槽、门楣、标准断面和牛腿四个部分组成,其中EL2198m~EL2213.56m为与延伸段相交的门槽部分(高15.56m),EL2213.56m~EL2215.06m为门楣部分(高1.5m),EL2215.06m~EL2247m为标准断面(高31.94m),EL2247m~EL2248.5m牛腿部分和闸门槽相交部位(高1.5m)。闸门井分为Ⅰ期和Ⅱ期砼进行衬砌。
本方案为尾水闸门操作室中6个闸门井Ⅰ期砼滑模施工方案,滑模滑升高程范围为EL2198~EL2247,高度为49m,共计滑升高度为294m。
2 施工规划
2.1 施工布置
滑模施工所需风水电利用开挖时期的供风、供水和供电系统,砼由业主右岸拌和站提供。施工所需钢筋等材料运输和人员上下通过尾闸室3t龙门吊垂直运输到尾闸井内。
为保证信息畅通,在井下、井上各设对讲机两部,以保证通讯畅通。
2.2 施工方法综述
6个闸门井采用两套滑模进行施工,1#~3#和4#~6#闸门井各一套滑模。在滑模施工前必须将尾闸井底板浇筑好做为滑模安装平台,滑模安装完毕后,进行延伸段边墙和顶拱弧形堵头模板施工。在堵头模板施工完毕后开始进行滑模试滑。当滑模滑行至门楣处,采用木盒进行过渡。将门楣留为二期砼进行浇筑。
砼入仓采用泵送砼入仓方式,砼泵车布置在尾水闸门操作室EL2264.5平台上,通过泵管、溜筒、集料斗、溜槽,最后进入仓号内。
滑模支撑架(爬杆)选用Φ48×3.5mm的钢管,每根钢管可代替一根钢筋,为保证爬杆安装准确,在闸门井底板砼收面时,于爬杆对应位置埋设200×200×10mm钢板埋件,以满足爬杆焊接。焊接延伸加长,接头打磨光滑。
滑模台车安装时采用8吨吊配合人工进行安装,当滑至EL2247.00后再滑空至EL2248高程拆除,采用3吨龙门吊配合人工拆卸。
3 滑模设计
3.1 滑模装置组成
尾水闸门井采用液压爬式滑升模板,整个滑模设计为钢结构,主要由模板、围圈、小桁架、操作盘、提升架、副平台、支撑杆(俗称“爬杆”),液压系统等几部分构成。各构件之间采用螺栓连接,参见图1。
图1 闸门井滑模总体装置剖面图
3.1.1 模板系统
(1)模板
采用P3015普通组合钢模板,相邻两块模板间采用U型卡连接。模板背面采用[8槽钢和[10槽钢做围囹,加强模板刚度。两槽钢之间连接采用勾头螺栓连接。
(2)围圈
采用∠75×7和∠50×5两种角钢制成80×60cm(高×宽)的钢桁架围圈沿模板外侧布置一圈。围圈距模板上口、下口距离为20cm,围圈共分为六段,上下游侧各分两段,左右两侧各一小段。段和段之间采用10mm厚钢板和Φ22mm螺栓连接,每段围圈与模板围柃([10槽钢)焊接成一整体。
(3)小桁架
小桁架主要是连接围圈和主梁的小矩形桁架钢结构,采用∠75×7和∠50×5两种角钢焊接而成。尺寸为40×60×60cm(高×宽×长),共10个。小桁架和主梁采用焊接方式进行连接,桁架和围圈之间采用10mm厚钢垫板和Φ22mm螺栓连接。
(4)提升架
提升架为“开”形提升架,由主梁、立柱和操作平台的支托等部件组成。主梁采用两根[28槽钢用钢板焊接成柱状梁,单根主梁长400cm,共计5根主梁。立柱采用[10槽钢同主梁焊接,单根立柱高238cm。
3.1.2 操作平台系统
(1)主操作平台
主操作平台为滑模施工主控制平台,采用轻型桁架梁结构,由主梁、轻型桁架、铺板组成。主梁采用两根[28L=4m的槽钢和钢板焊接而成,梁底部通过小桁架和围圈相连接构成主操作平台架体,并在四周设防护栏。在每根主梁两端打Φ100mm透孔穿过支撑杆,再通过穿心千斤顶将围圈、主梁和模板及操作平台连为一体,通过千斤顶爬升带动滑模上升。主操作平台上的铺板为δ=50mm木板。
(2)副平台
副平台主要为堆放材料和支撑砼集料斗和其它必要的设备等,为主操作平台提供辅助作用。副平台采用[10槽钢和提升架焊接,平台上铺δ=50mm木板,作为工作平台。
(3)吊平台
吊平台主要为检修砼质量和表面修饰及模板的检修和拆除。吊平台由吊杆、横梁、铺板和防护栏等组成。吊杆采用Φ18圆钢,横梁为∠50×5角钢,铺板为5cm厚的马道板。平台宽0.6m,两边设护栏,挂安全网,以Φ18圆钢悬吊于桁架梁上。
3.1.3液压提升系统
液压提升系统主要由液压千斤顶、液压控制台、油路和支承杆等部分组成。
(1)液压千斤顶
经计算采用10个YCQ-7型穿心式液压千斤顶进行滑模爬升,每根主梁2个,该千斤顶工作特点为只能上升不能下滑。工作行程为 30mm,最大油压10MPa,油容量0.143L,排油压力0.3MPa,爬升速度为0.09m/min,外形尺寸(长×宽×高)为160×160×245mm,自重约13kg。
(2)液压控制台
该滑模液压控制台采用一台YJH-WF100C型液压油泵,控制10台液压千斤顶YCQ-7型,控制台工作油压为80~100ktf/cm2,流量52L/min,电动机功率7.5kW,重280kg。
(3)油路系统
油管分主油管和分油管两种,均采用高压橡胶管,主油管内径应为14~19mm,分油管内径应为10~14mm,连接千斤顶的油管内径应为6~10mm。
3.2 滑模荷载计算
3.2.1 滑模装置计算
滑模装置构件计算见表1。
表1 滑模构件计算表
序号 |
名称 |
长度(m) |
数量 |
单件重(kg) |
总重(kg) |
备注 |
1 |
主梁 |
4 |
5 |
282.2 |
1411 |
|
2 |
小桁架 |
0.6 |
10 |
78.03 |
780.3 |
|
3 |
围圈(一) |
5.455 |
4 |
552.4 |
2209.6 |
|
4 |
围圈(二) |
1.754 |
2 |
213.1 |
426.2 |
|
5 |
吊平台 |
1.8 |
22 |
48.35 |
1063.8 |
|
6 |
模板 |
1.5 |
78 |
14.9 |
1162.2 |
|
7 |
围囹(一) |
1.2 |
78 |
9.66 |
366.85 |
|
8 |
围囹(二) |
1.5 |
60 |
15 |
900 |
|
9 |
组合柱 |
1.0 |
4 |
79.4 |
317.6 |
|
10 |
控制台 |
|
1 |
|
2820 |
|
11 |
副平台 |
|
1 |
|
1365 |
|
12 |
|
|
|
合计 |
12822.55 |
|
3.2.2 千斤顶数量选择:
计算公式:n=W/CP
式中:n——千斤顶数;
W——竖向荷载:W=W1+W2+W3;
其中:W1——滑模结构自重, W1=12.8t;
W2——施工荷载, 包括:工作人员、一般工具、钢筋堆放等, 按规范规定计算, W2=10t;
W3——滑升阻力,W3=kfs;
k——附加影响系数;取k=1.5。
f——摩擦系数;f=0.3t/m2。
s——混凝土与模板接触面积;s=(3.35+11.3)×2×1.2=35.16m2
W3=1.5×0.3×35.16=15.82t。
W=12.8+10+15.82=38.6t。
C——荷载不均匀系数, 液压千斤顶取 C=0.8;
P——压杆承载力, 由压杆稳定公式 P≤Plj/k计算;
式中:Plj——压杆临界承载力,Plj=π2E Iz /(μL)2;
E——弹模, E=0.2×106MPa;
Iz——截面惯性矩, Iz=πD4/64[1-(d/D)4]=3.14×4.84/64[1-(41/48) 4]=1.2×10-7m4;
μ——压杆系数, 按两端铰支,μ=1;
L——压杆计算长度, 取 L=1.2m;
则:Plj=3.142×0.2×1012×1.2×10-7/(1×1.2)2=1.64×105N=16.76t;
K——安全系数, k=3,
压杆承载力P≤Plj/k=16.76÷3=5.58t;取P=5t。
千斤顶数量n= W/CP=38.6÷(0.8×5)=9.65(台)。选择10台。
4 滑模施工
4.1 滑模施工程序
4.1.1 滑模安装
⑴ 滑模在加工厂制作完毕后,首先进行预组装,组装合格后方可编号拆开运至闸门井底部进行安装。
(2)现场组装完毕后,检查调整合格进行试滑,检查滑模装置是否完全适用,提升系统是否异常,以及千斤顶爬升情况,提升架是否倾斜,盘面各部份的变形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调试合格满足滑模装置的允许偏差,即滑模安装完成。
4.1.2 启滑准备
启滑前,竖向钢筋要超前绑扎一定距离,水平钢筋绑扎至千斤顶下部,闸门井和延伸段交界部位的两侧堵头模板要封堵严密,初期浇筑分层厚度为30cm,三层过后改为40cm一层,砼强度达到脱模强度0.1MPa时开始滑升,在滑升到2m时,开始安装吊平台。
4.1.3 钢筋绑扎、接长支承杆
钢筋连接采用直螺纹套筒连接新工艺,钢筋由综合加工厂统一加工,成品钢筋采用5t平板汽车运输尾水闸门操作室上层施工支洞内,然后采用3t龙门吊垂直运输至闸门井内的辅助作业平台上,钢筋绑扎采用边滑升边绑扎钢筋,平行作业方式,钢筋的绑扎,始终超前混凝土30cm左右。
4.1.4 正常滑升
滑模正常滑升施工,要严格按《水工建筑物滑动模板施工技术规范》执行。滑升前人员岗位必须明确,滑升过程中各工种、工序要密切配合,特殊工序如预埋安装,要专人负责。每层至少滑升1次,每次滑升20cm,停滑时间不能超过0.5小时。
4.1.5 砼运输、浇筑
(1)砼水平运输
采用3辆6m3砼罐车将料卸入尾水闸门操作室EL2264.5施工平台高压混凝土泵(HBT60A)内,通过150mm泵管将砼送到闸门井口上的集料斗内。
(2)砼垂直运输
在EL2264.5高程,垂直水流方向架设桁架固定集料斗,在集料斗下接溜槽,由溜槽直接将砼输送到副平台以上的分料斗内,然后再由分料斗通过搭设的溜槽分别向四周均匀对称入仓,为了保证混凝土顺利入仓,要求混凝土和易性好,坍落度控制在15~17cm左右,下料一定要对称,防止滑升时受力不均。
(3)砼浇筑、振捣
滑模施工必须严格遵守分层分片对称浇筑砼,每层砼厚宜为30cm,与模板上口平行进行滑升。砼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器,经常变换振捣方向,并避免直接震动爬杆及模板,模板滑升时禁止振捣。
(4)模板滑升速度控制
严格按以下六个步骤进行,第一次浇筑2cm厚一级配砼或同标号砂浆,接着按分层厚度不大于30cm浇筑第二层,厚度达到70cm时,开始滑升3~6cm,检查脱模混凝土凝固是否合适,第四层浇筑后滑升6cm,继续浇筑第五层又滑升12~15cm,第六层浇筑后滑升20cm,若无异常现象,便可进行正常浇筑和滑升。混凝土浇筑采用分层对称浇筑,分层厚度不大于30cm。
(5)混凝土缺陷处理和养护
脱模的混凝土面应无流淌和拉裂现象,手按有硬的感觉并能压出1mm左右的指印,约0.1MPa,能用铁抹子抹光。若脱模混凝土表面平整,可不做抹光处理。如脱模混凝土面有缺陷,应立即进行混凝土表面修补,采用铁抹子在混凝土表面用原浆压平。
为使已浇筑的混凝土具有适宜的硬化条件,防止发生裂缝,在内外吊架上设洒水花管(Φ38硬塑料管)对脱模后的闸井进行每天24小时喷水养护,养护时间不低于14天。
4.1.6 停滑措施及施工缝处理
滑模施工要求连续作业,因意外停滑时应采取“停滑措施”,混凝土停止浇筑后,每隔0.5小时,滑升1~2个行程,直至模板与混凝土不再粘合(一般在4小时左右)。对于因停滑造成的施工缝应认真处理,根据水工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并用高压水冲洗干净。
(1)滑模中心线控制:滑模在滑升过程中,受各种不均匀动力影响,模体会发生偏移情况,为了方便及时地检查模体偏移,在闸门门槽两端中心线位置上悬挂两根重垂线,同时在模体的上、下游侧放四根重垂线,每滑升30cm时检查重垂线相对于初始混凝土的位移,发现偏差及时纠偏,保证混凝土体形变形在±1cm之内。
(2)滑模水平控制:一是利用千斤顶的同步器进行水平控制,二是利用水准管测量,即模体上、下游侧绑上一个连通的水准管,并通过观察事先标识的点线进行水平检查。
(3)测量队每天两次对滑模进行垂直度和变形进行观测,以确保垂直度和变形符合设计要求。
4.1.8 滑模拆除
滑模浇至EL2247高程后,每隔1个小时模体空滑1~2个行程,直到模板滑空,待砼达到拆模强度后,在已浇筑砼面垂直水流方向按间距2m布置14#槽钢,并铺设5cm厚的马道板,然后利用龙门吊在井内拆除。
4.2 常见问题处理措施
滑模施工中常出现的问题有:滑模操作盘倾斜、爬杆弯曲、模板变形、粘模等,前三个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千斤顶工作不同步,荷载不均匀,浇筑不对称,纠偏过急等。滑模施工工序衔接相当紧密,要求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必须马上处理,否则将有可能导致滑模无法滑升。
(1)纠偏
滑模操作盘倾斜是施工中常见的问题,主要采取以下方法避免。第一,在试滑阶段一定要将行程相近的千斤顶分在一组。第二,施工中多备用几台千斤顶,遇到正在使用的千斤顶出现漏油等问题时,必须马上更换,然后利用千斤顶进行自身纠偏处理,即关闭未出问题的千斤顶主油管,给新换千斤顶的主油管加压,试滑几个行程,反复数次逐步调整到设计高程。
(2)爬杆弯曲处理
爬杆弯曲时,采用加焊钢筋或斜支撑,弯曲严重时做切断处理,重新接入爬杆与下部爬杆焊接,将焊缝打磨平顺、光滑,并加焊斜支撑。
(3)模板变形处理
对于部分变形较小的模板采用撑杆加压复原,变形严重时,将模板拆除修复或更换。
(4)粘模处理
此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混凝土的初凝时间过短,粘模问题出现时,在不降低混凝土设计强度的前提下,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如在混凝土里增加缓凝剂或减水剂、适当提高混凝土的塌落度等。
5 工期安排
1#~3#闸门井采用一套滑模,4#~6#闸门井采用一套滑模,滑模施工在闸门井开挖、支护完毕后开始进行,每个闸门井正常滑升需要15~20天,堵头、拆装需要10天,每个闸门井滑升完毕一般为30天。
6 结语
(1)拉西瓦水电站尾闸井衬砌采用自行设计、制作的滑模系统,第一次在“上井下洞”的深井结构中应用,不仅保证了一次成型的混凝土外观效果,而且加快了施工进度,节约了大量成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2)实际施工中,结合现场施工条件,本滑模在混凝土入仓方式上进行了优化,由原来的“自上而下采用泵送→MY-BOX→溜槽”方式改为“自下而上泵送→受料斗→溜槽”方式,方便了施工,降低了施工难度。
(3)本方案的第一个闸井滑模是在“上井下洞”的结构中实施,因延伸段门槽上下游为各1m的混凝土衬砌,为配合滑模实施,下部结构的立模、固定以及滑至门楣段需逐层拆除面板,有一定的控制难度,后5个闸井均采用在门楣以上开始滑升。
(4)滑模的设计应重点考虑千斤顶的数量配置,要进行严格的受力计算,并考虑一定的安全系数;千斤顶的布置除了考虑模体均衡受力外,还应考虑钢筋的快速连接需要;另外,场外液压提升系统的油路布置和同步调试是一项关键工作,滑升过程中的偏移和水平控制是过程控制的重点;滑模围圈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安拆方便和现场的吊装能力;深井滑模的混凝土入仓方式也是考虑的重点。
(5)滑模的优点在于快速、高效,因此,在钢筋连接方式上,尽可能采用机械连接方法,以适应滑模施工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