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工,如同其生产的重型机械一样,体格庞大,力量惊人,就像一头巨牛。而且,徐工也有着牛的诸多品性,忍辱负重,勤奋踏实,还有那么一点点的傲气。此外,这个有着六十余年历史的老国企,一向内敛沉稳,只知低头做事,而面对无孔不入的媒体,又颇像忠厚的老牛那般“不善言辞”。
在当今工程机械市场的速度赛中,徐工这头巨牛,尽管身背重负,还要和众多的竞争对手同场竞技。徐工这头巨牛如何与那些撒开了腿狂奔的对手竞争?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如何带领这头负重奔跑的巨牛在世界舞台上起舞?
上世纪90年代,徐工在政府主导下并购了一批徐州地区的小企业,大多是经营不善的小国企。政府力图借规模效应把这些“鸡犬”带上天,但结果是徐工被拉下了地。
1999年,王民上任的时候,徐工集团已走入谷底,企业人心涣散,债务重重,毫无生气。当时账面上的负资产就有5个亿,许多企业都靠贷款给员工发工资。
为了解决内部之困,徐工必须引入投资者,拿他们的钱来止渴。但是,对凯雷这个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却使徐工走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现在,徐工的一举一动都被拿到显微镜下来观察,这无疑增加了徐工改制的难度。
但是,像中联、三一、柳工这些企业基本没有太多的包袱,都是轻装上阵,正借着国内市场火暴的需求撒腿狂奔。而徐工这个负重奔跑的巨牛,如何应对众多雄心勃勃的竞争对手,保持徐工的绝对领先地位,这是徐工需要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