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履带起重机第一品牌,成立8年来,三一科技带领国产品牌打破了对大吨位履带起重机的恐惧,并成为唯一一家能够吊装核电穹顶的中国企业。如今,三一科技又响应国家号召,研制出国产超大型履带起重机SCC86000TM,从“神州第一吊”、“亚洲第一吊”到“全球第一吊”,在引领国产履带吊崛起的同时,三一科技的创新实力频频得到验证。
全球第一吊彰显创新实力 三一引领国产履带吊崛起
“全球第一吊” 三一超越国际巨头
5月29日,作为献给建党90周年的一份大礼,三一昆山产业园一个红色的庞然大物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这台被誉为“全球第一吊”的超大吨位SCC86000TM履带起重机在此举行下线仪式。
该起重机最大起重量达到3600吨,最大起重力矩达到86000吨米。业内专家对其评价为“迄今为止世界上起重力矩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履带起重机”。在此之前,世界起重量最大履带起重机的头衔一直由美国特雷克斯3200t双臂架履带起重机保持。
这台履带吊的下线,可谓一波三折。2009年初夏,国家有关部门向国内起重机主流厂商发出号召:打破国外垄断,研制满足三代核电建设的国产超大型履带起重机。但是,研制超大型履带起重机,不但有可以预见的技术难度,而且这种单台研发投资数亿元的研发项目,按行业惯例都属于订单式定制产品,有较大的订单风险。
研发还是不研发?一纸报告递到董事会,董事会一如既往地秉承了“产业报国”的企业理想,梁稳根董事长迅速作出“以最快的速度研制一台”的批示,正式吹响了项目启动的号角。
目前,3600吨履带起重机已申请发明专利30项,其中,双主弦管单臂节技术和双超级起重小车技术已在德国、美国等工程机械强国申请国际发明专利。
至此,三一科技已形成从50吨级到3600吨级20多个型号、30多种规格的全系列履带起重机产品型谱,同时具备为客户量身定制各吨级履带起重机产品的能力,产品销售连续多年取得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优异成绩。
三一科技在履带起重机领域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而今年仅是三一科技成立的第8个年头。
“神州第一吊” 智利救援明星
2004年初,时任三一上海研究院副院长的刘金江受命组建履带起重机所,并把工作重点放在三一产品群中尚属空白的履带起重机研发上。
面对技术不足、资料不全的困境,研发团队迎难而上,仅用4个月,就完成了50吨履带起重机的施工图设计。同年11月,50吨履带起重机在上海宝马国际工程机械展上闪亮登场,以其性能参数远超国内同级品牌,外观及性能可媲美进口产品,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
2006年5月,三一科技SCC4000履带起重机成功下线。消息传来,业内为之惊叹。因为在当时,虽然经过了50年的发展,我国只能生产150吨级以下的履带式起重机,国内150吨-300吨级中型履带起重机市场90%以上被日本企业垄断;400吨级以上大型履带起重机市场,则被德国利勃海尔等企业所垄断。
三一科技400吨履带起重机下线,打破了国外对中国大吨位履带起重机市场的垄断,并带动了国内企业对大吨位履带起重机雨后春笋般的突破。随后,多家中国企业宣布其大吨位履带起重机研制成功。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茅仲文对SCC4000的研制成功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这一产品使他们在提出“取消大型履带起重机进口免关税政策”的建议中挺直了腰杆。
2007年9月,SCC4000以其优越的性能,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殊荣,并出口到智利等多个国家,被誉为“神州第一吊”。2010年,在举世瞩目的智利矿难救援现场,SCC4000履带起重机光芒绽放,为“中国制造”赢得良好口碑。
“亚洲第一吊” 核电穹顶吊装引风骚
2007年12月,亚洲最大吨位履带起重机、被誉为“亚洲第一吊”的SCC9000(900吨)首台样机在三一科技下线。它于2006年6月立项,在研发期间共完成了4000多张施工图纸的设计及评审,拥有多项领先技术。此前亚洲最大的履带式起重机是日本神钢(KOBELCO)推出的SL13000型履带起重机,最大起重吨位为800吨。
随后,广东力特工程有限公司购买了这台起重机,作为三一的老客户,该公司已拥有三一SCC4000、SCC6300等多台履带吊。
两年以后,机会悄然来临。由于在工作中表现出的高效率和高稳定性,SCC9000被选中用来吊装福建宁德核电站1号机组的核岛穹顶。
核岛穹顶是核电设施中最为核心、关键的部件之一,对起吊设备的要求近乎苛刻。在我国核电建设中,核岛穹顶吊装历来采用进口履带起重机。作为本次吊装作业承包方,广东力特共承担了7次核岛穹顶吊装任务,前6次均选用了进口履带起重机。但在这第7次,广东力特决定采用国产三一SCC9000型履带起重机。
“SCC9000的各项性能指标完全满足穹顶吊装要求。”广东力特宁德核电项目经理钟海涛说道,“但在吊装当天,第一次看到国产起重机来吊装穹顶,我还是捏了一把汗,毕竟核电不容许有丝毫差错。”
2009年11月27日下午,核电吊装现场总指挥手中的旗帜挥动,SCC9000型履带起重机汽笛长鸣,工地上直径达37米的核岛穹顶被轻松提起,缓缓上升。提升、回转、就位……一连串的作业动作尽显平稳、精确。40分钟后,穹顶准确就位,整体吊装顺利、精彩。顿时,现场掌声雷动。
“三一履带吊表现近乎完美!”钟海涛赞叹道。
此后,福清核电站、阳江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等国内著名的核电站相继采用三一SCC9000、SCC10000、SCC16000履带吊吊装核岛穹顶,三一也成为唯一一家能够吊装核岛穹顶的履带吊企业。
“8系列” 剑指全球高端市场
2010年1月,为全面进军欧美市场,在引入有着四十年工程机械研发经验、曾担任马尼托瓦克研究院副院长的John Lanning任研发总监之后,三一科技成立了GPD所(国际产品所),开发针对欧美高端市场的8系列产品。该系列产品研发定位非常明确——满足全球市场需求。主要功能和性能都需要经过客户严苛的评审,任何不符合全球市场要求的设计,均不允许通过。
在产品研发过程中,美国专家John Lanning和项目经理李梁健有时会在某些技术问题上各持己见。从载荷能力到起臂长度,从通用性到实用性,每一项都不能有一丝偏差。李梁健自己也承认:“一开始觉得兰宁先生很固执。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才知道,他的种种考虑都是从客户的角度出发,他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让我佩服。”
今年3月下旬,SCC8300、SCC8200和SCC8100三款8系列起重机亮相美国拉斯维加斯工程机械展。由于前期兰宁先生与三一美国销售人员的积极走访和客户调研,三台机器都获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响。SCC8300被一名美国租赁商买下,用于风电建设;SCC8100已经获得6台订单;SCC8200也吸引了有意向的客户。
最先完成销售的SCC8300履带起重机目前已经在美国加州某风电场进行施工,它的操作手Ken Matthews表示:“我操作履带起重机已经很多年,并驾驶过多款新型履带吊。这台SCC8300给我的感觉,就像马尼特瓦克和利勃海尔的结合体。”
国际产品所剪影
在今年3月举行的拉斯维加斯工程机械展上,SCC8300这款划时代的产品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它的设计团队GPD也进入了大家的视线。GPD,即国际产品所,包括两位外籍专家在内,共有28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入司不满两年的年轻工程师。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外籍专家
兰宁先生加盟三一之前在马尼托瓦克任职20多年,在履带起重机行业有着40年的经验。今年已63岁的他,为了履带起重机的梦想,毅然踏上了漫漫旅途,来到神秘的东方国度。语言不通,他仍然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到美女都不忘说“Hello”。就是这样一位可爱的老爷爷,指导着GPD这个年轻的团体创造出针对欧美高端市场的SCC8300履带起重机,获得了董事长梁稳根的现场嘉奖。
爱德•本斯是臂架分析及测试方面的专家。为了8300的测试,亲自坐镇昆山,制定测试计划,监督测试的全过程。每每发现问题,他都事无巨细地记录在案,不辞劳苦地将其解决。
青年才俊,不可限量——GPD团队成员
通过8系列起重机项目成长最快的也许就是GPD的年轻工程师了。兰宁先生来了之后,大家最要适应的就是“No”这个词。哪怕只是一个很小的零件,如果它会影响到产品定义,影响到客户体验的话,改个五、六次算是相当正常的。
负责底座设计的牛炳是第一个出工程图的,当时为了搞清楚整个流程,他多次工作到凌晨2点。因为优秀的表现和良好的语言水平,他现在已经到美国挂职;还有无论刮风下雨都第一个到办公室的于金波,每天晚上都加班到最后才走的项目助理江广波……这群年轻人,通过自己不懈的追求和澎湃的热情,谱写着三一科技朝着国际顶尖水平迈进的新篇章。
虽然8系列履带起重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业绩,但大家都没有时间来庆祝,因为还有测试认证要完成,更因为,GPD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院长寄语
创新引领未来
上海三一科技的前身是三一重工上海研究院。2004年初,三一重工上海研究院组建履带起重机研发团队时只有十几人,历时七年,已发展成为300多人的研发团队。
从2006年的“神州第一吊”(SCC4000),到2007年的“亚洲第一吊”(SCC10000),三一科技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突破。2011年5月29日下午3点18分,由上海三一科技自主研发的SCC86000TM(3600吨)履带式起重机下线,并召开新闻发布会。这台迄今为止世界上起重力矩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履带起重机,被誉为“全球第一吊”,博得世人的广泛关注。
SCC86000TM的成功下线,不但打破了国外超大吨位履带起重机的技术垄断,更在国际上树立了“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梁林河先生指出:在SCC86000TM研发、制造和调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表现优异的员工,他们忘我的工作精神,给三一科技带来了一股清风。相信三一科技的全体员工已在SCC86000TM研制过程中建立了自信和力量。我坚信,在梁林河先生的带领下,上海三一科技一定能实现缔造世界最高品质的履带起重机的宏伟目标。
“全球第一吊”
背后的故事
时光如梭,恍若弹指之间,“全球第一吊”――三一SCC86000TM(3600t)已成功下线,成为全球同行瞩目的焦点。回首两年多的奋战攻坚,“一切为了客户,一切源于创新”的理念已成为项目组的行动指南,引导着样机试制的方向,留下了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2009年初夏,国家有关部门向国内起重机主流厂商发出号召:打破国外垄断,研制满足三代核电建设的国产超大型履带起重机。梁稳根董事长迅速作出批示,“以最快的速度研制一台”,正式吹响了研制“全球第一吊”的号角。
其实,自2006年第一台大吊车进口招标起,三一科技研究院即开始了对核电用超大型起重机的调研和技术储备。项目正式启动时,总体方案已具雏形,最大起重力矩初定为60000t•m。然而在与现场用户的深入交流中,项目组发现最大起重力矩既定指标的业务拓展范围不广,经过对用户潜在需求的深度调研,确定此台车的最大起重力矩设计为80000-100000 t•m。在近一年半的时间内,三一科技洞悉此技术机密的,不足10人。
最终方案确定,锁定目标最大起重力矩86000吨米,起重量3600吨。在技术方案设计阶段,研发项目经理李明奇博士经常会在某些技术问题上和总项目经理刘金江产生不同意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臂架设计。李明奇希望能沿袭行业惯例,利用1600t的现有臂架管料开展设计,而刘金江坚决不同意,要求必须在已有臂节的通用上做文章,并亲力指导设计。李明奇后来坦言:“一开始对于刘院长的要求不太理解,但是随着层层剥茧式的深入开展技术设计与分析,我很敬佩刘院长对专业技术的高屋建瓴的理解和把握。”
最终,“全球第一吊”不仅采用了与1000t完全通用的臂节作为双臂,更是在美、德等国家申请了国际发明专利。
样机试制阶段,为了国家责任,为了全球第一吊的荣誉,三一科技样机试制项目组克服一切困难,在苛求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群策群力保证样机试制进度。刘金江更是严格要求研发项目组,紧张时甚至24小时排班轮换进行现场支持。为了跟进支持项目,刘金江经常蹲在车间平台上审核、批注图纸;李明奇经常凌晨一两点钟还在车间看护自己的“儿子”;工程师陈志刚在工作紧张时直接在司机室里打一会儿瞌睡,爬起来继续连夜鏖战;张世勇发烧超过39度,仍然嘶哑着喉咙进行现场支持;李海峰在妻子孕产的几个月里,仅仅休了2天的陪产假,便将妻儿交给了家人,几乎没有休息过一个周末;苏令华顶住方方面面的巨大压力,依然在配重质量上不向任何人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