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工程机械产业在自主创新方面颇具代表性。国家主要领导考察、调研后予以高度评价:长沙工程机械产业实行自主创新,从指导思想、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
工程机械产业在长沙起步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为核心,聚集规模以上工程机械生产企业30多家,配套协作企业数百家,产品品种占全国工程机械的70%以上,产业链比较完整的优势产业集群。中联重科是全球最大混凝土机械制造企业,城市环卫机械、塔式起重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居第一。三一重工拖式混凝土输送泵、混凝土输送泵车、全液压振动压路机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2009年,其在德国投资1亿欧元建设研发中心及机械制造基地,成为迄今为止我国在欧洲最大的投资项目。山河智能以中南大学为技术依托,在桩工机械、挖掘机械、凿岩设备三大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三强鼎立”,形成了长沙第一个“千亿”产业集群。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亦是长沙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基础的重要支柱产业。“十一五”以来,长沙市委、市政府将众泰汽车、北汽福田、梅花汽车等车型列入汽车下乡车型目录,刺激整车生产企业,带动核心零部件企业的生产、销售。引导陕汽重卡调整规划,逆势扩大投资规模。成功引进广汽集团与长丰汽车两大车型,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引进比亚迪收购美的三湘客车,建设年产5000台纯电动大巴和10000台底盘的新能源汽车基地。同时,比亚迪计划再投资30亿元,建设规模达4平方公里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建设年产约30万辆微型面包车的生产基地,预计投产3年内产值可达到300亿元,长沙将成全国第三大比亚迪汽车产业基地。到2012年,长沙将拥有轿车、越野车、特种车等完整车系制造能力,形成国内第六大汽车板块和全国汽车产业新的增长极。
工程机械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组团”发展,所显示出的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是长沙自主创新大厦的“龙骨”,也是促进长沙经济发展、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的有效途径。经过“十一五”的培育,长沙形成了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家用电器六大优势产业集群。
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让长沙的自主创新,特别是关键性的原始创新“有的放矢”,长沙将科研技术资源的火力集中在攻克产业集群发展中的瓶颈上。同时也精心为产业集群发展布局,搭建起产业集群集聚的战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