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详细内容
 

    创新必须基于深厚的行业基础。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而创新不仅仅体现在技术上,更体现在品质、服务、经营上,这四个方面的创新就像是一辆车子上的四个轮子,哪个都重要。”

    傅志昌

    1962年出生于南安霞美,福建泉州鸿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国建筑砌块协会副理事长、南安市人大代表、泉州市劳动模范、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建材”2005年度十大新闻人物、CCTV2006中国年度最佳雇主泉州榜十佳雇主。

    在泉州企业界,知道傅志昌的人或许并不是很多,但在国内新型墙体材料行业,傅志昌可谓赫赫有名。由他一手创办的鸿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混凝土砌砖成型机,不仅在国内砖机行业内享有盛名,而且出口到40多个国家、上百个地区。鸿昌砖机连续5年成为行业领头羊,产销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国同行业之首。

    纵观鸿昌20多年发展历程,其创新无处不在,正是创新给了鸿昌不断发展的源源动力。

    产品创新 事无大小贵在用心

    1985年,傅志昌开始涉足制砖机械行业。那一年,他开始独自背包到省外推销自己用榨油机改装的制砖机。此后,他辗转于全国各地,将制砖机推销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数十个省份。

    1992年,国务院出台66号文《国务院批转国家建材局等部门关于加快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意见的通知》,其中指出,我国每年建筑行业需用烧砖6000亿块,毁田达7万-8万亩,耗能近6400万吨标准煤,并向大气层排放大量的硫等有害气体,每年排放的粉煤灰和煤矸石等工业废渣,还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堆放,严重污染环境……而我国又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占全世界7%的土地,却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人均占地只有1.3亩,仅世界人均耕地的四分之一……

    傅志昌看到后深受触动,决定放弃改装生产的小砖机,着手筹措几十万元购置几台二手机床,在一个不足100平方米的屋子里全力研制移动式振动型制砖机。

    闽南有句俗语:“校长兼校丁,做饭兼敲钟。”虽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也没有机械专业的科班底子,但傅志昌信守一句格言:业精于勤,勤能补拙。白天,车铣刨、电气焊样样学,样样干;晚上自学看图、制图,靠着惊人的毅力和钻研精神,硬是在两年时间里学会了CAD机械制图、机械设计等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在公司里,他是最早上班、最晚下班的一个。所有和他接触过的人,无不被他的专业水平与勤奋、敬业的精神所折服。如今,电脑模拟、样机设计、数据实验、产品中试、产业化生产、市场推广等一系列经营过程,他是样样精、样样通,就连那些科班出身的技术人员都自愧不如,称他是“专业人士中的专业人士”。

    但由于我国制砖机行业起步晚,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技术水平大多还停留在家庭作坊式阶段,难以支撑起生产质高价优的新墙材的现实需求。而那种按照传统的空心砌块原理生产出来的混凝土墙材,往往有墙体裂缝、漏水,无法满足二次装修等致命缺陷。结果,新型墙材的推广举步维艰,到1994年,我国整个砌块(砖)机行业发展几乎停滞。

    当许多人决定放弃、纷纷转产的时候,傅志昌则继续潜心摸索同行砖机的基本原理及技术要点,并在缺资金、缺经验、缺人才的情况下,硬是在一年内相继推出三种机型。特别是价值8000元的人工加料Q14型简易成型机,虽然利润微薄,但却让他的鸿昌公司渡过了最初的难关。1996年,公司成功研制出一机多用的多功能制砖机,让用户用一份投资便可生产出一系列墙地砖产品,并实现了砖机的自动化生产,产品一经问世便广受欢迎,公司也慢慢地走出困境,进入了一种相对良性的发展态势。产品创新让鸿昌获得了最初的生存空间。

    产业创新 敢为人先路在脚下

    创业的道路并不平坦。国家推行新型墙材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资源和环境,为满足墙体材料革新的要求,整个行业都在寻找性能与价位上都优于传统黏土砖的产品。1998年,鸿昌成功推出了“混凝土多孔砖”系列及相应的生产设备,并申报国家专利。通过自动化的制砖机械设备生产的“混凝土多孔砖”,不仅节能降耗,还可将粉煤灰、煤矸石、尾矿渣、石渣、建筑垃圾、焚烧后的生活垃圾等利用起来,做到环保、废品利用。

    鸿昌公司还与浙江省墙体改革办、浙江省设计院合作,完成了对“混凝土多孔砖”的多项砌体试验,研究出一整套《混凝土多孔砖应用技术》。2003年,由鸿昌参与制定的《混凝土多孔砖国家行业标准》由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2004年,《混凝土多孔砖应用技术》获得建设部科技成果推广项目。2005年初又获得《国家康居示范工程选用部品和产品》证书,并于同年被授予“华夏科技进步奖”。2006年3月再次获得《建设部节能省地型建筑推广应用技术目录》证书。

    为尽快将科技成果产业化,2004年,鸿昌公司投资1300万元建成中国制砖机行业首个研发与中试基地,当年即获专利达14项,目前已经获得专利达34项,特别是自主研发的机电液光一体化全自动生产线的出口,更是填补了这一领域国产设备出口的空白。

    通过产业创新,鸿昌带动了一个新兴产业。2005年,鸿昌为社会提供的制砖设备产能超过100亿块标砖,制砖所利用的粉煤灰、煤矸石、尾矿渣、石渣、建筑垃圾、焚烧后的生活垃圾等材料达2000万吨;节约耕地达3000-4000亩;节约能耗达300万吨煤,并避免大量有毒气体的排放。而这一产能每年还以30%到50%的速度递增。

    作为“混凝土多孔砖”产业的拓荒者,鸿昌对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将中国并不占优的技电光一体化成套设备出口到世界各地,傅志昌因此入选了“中国建材”2005年度十大新闻人物。

    经营创新 客户为先人才为重

    产业集群形成后,同行业竞争就显得相当残酷,在产品功能让同行业竞相模仿时,用什么手段来确保自己的竞争优势?鸿昌及时推出了“体现用户价值”的经营模式。

    “卖策划”:为客户量身裁定,最大限度利用客户的所有资源,策划出最适合客户的建厂投资方案,主要体现在材料选择应用、工艺流程设定、预留发展空间、尽量节省投资、突出工厂景观等方面。

    “卖学校”:鸿昌独创全行业惟一的“砌块生产与应用”培训学校,让用户在设备交付之前,接受鸿昌从品质管理、成本控制、设备操作、设备维护到员工考核、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培训。

    “卖服务”:鸿昌将全国20多个零部件配送售后服务点进行分包,承包者对用户实行服务终身制,真正做到用户、员工、企业三方受益。每年,鸿昌都要招聘一批大学生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花上1-2年时间对他们进行训练,而后再随鸿昌设备一起“卖”(租借)到世界各地,为客户提供有偿服务,同时也解决了客户的后顾之忧。

    为确保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鸿昌公司在厦门建成一个研发与中试基地,这大大缩短了科技研发成果产业化的周期,实现了对客户的超值服务。2005年,节能40%的振动系统通过了中试基地实验,鸿昌立即为用户进行分批改造。此外,远程通讯对用户系统的升级,专利技术导向耐磨材料的应用等,都充分体现出鸿昌对客户的增值服务。

    当许多人都在跟着卖砖机的时候,鸿昌卖的是自己的专业和服务,用户只需掌握材料与市场,其他的都交给鸿昌,这就是鸿昌超越用户期望、体现用户价值的经营核心。从卖产品到卖行业,鸿昌在体现用户价值的同时,也在体现着自己的“砖业”价值。

    为了鼓励创新,尊重创造,傅志昌在公司专门设立了一个创新基金,用于奖励科研人员与有突出贡献的员工。对于包括生产环节、工艺工装、管理流程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者,一经采用,公司一次性奖励300元,以资鼓励。累计三个合理化建议被采用就记一小功,工资涨一级;对技术上有重大突破者,如节能降耗、结构性的革命、项目攻关、重大技改、获评公司劳模、获专利奖项等均记一大功,工资涨三级,并优先得到晋升机会。作为公司最高领导,傅志昌还经常抽空在公司的刊物上亲自为优秀员工的先进事迹撰文予以表彰,这让公司的所有员工都为之感动。

    今年初,鸿昌公司聘请了日本、台湾专家作顾问,成立一个从基层员工到各阶层管理代表组成的薪酬委员会,其最大特点在于民主定薪酬、人人有目标。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实行每年一小奖(当年利润的3%),三年一大奖(三周年评估净资产增值的10%),用于奖励全体员工。在傅志昌看来,技术、设备、产品是企业的硬件,要更换补缺并不难,但人心、队伍、口碑是软件,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升级”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后者对企业永续发展更重要。善待员工,让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就是企业信用的储备、生产力的储备。

    业界认为,傅志昌不仅是企业所有者,还是优秀管理者,更是核心技术的掌握者。在他面积不大也谈不上讲究的办公室里,颇为引人注目的是办公桌后满满一书柜的机械专业书籍,这其中既有基础的机械原理读本,也有本行业最新理论和技术成果介绍,这里就像是一个机械工程师的工作室。今天,即使站在了“中国制砖机行业第一人”的位置,傅志昌依然朴实、低调,勤奋依旧。他的专业、敬业和民族产业情怀,不仅为他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客户、市场,也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声誉。

更多»推荐精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精英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