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详细内容

黄大能(1916.08.29~2010.07.06),男,上海人,(原政务院副总理、近代中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民主建国会主要创始人黄炎培第四子)。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国著名水泥混凝土技术专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委,第六届、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名誉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第七届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第八届、第九届理事会名誉副理事长,原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院长、副总工程师、技术顾问,原中国混凝土外加剂协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武汉工业大学、上海建材学院、浙江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离休干部,领导制定了我国第一部水泥国家标准


中文名:黄大能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16年8月29日


逝世日期:2010年7月6日


职业: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副主席


毕业院校:上海复旦大学土木系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我国著名水泥混凝土技术专家


领导制定我国第一部水泥国家标准


领导成立中国混凝土外加剂协会


我国水泥界的泰斗


材料流变学用于水泥混凝土倡导者


代表作品:《水泥混合材料的性能和利用》,《建筑材料辞典》等


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人物简介


黄大能,我国著名水泥混凝土技术专家,中国混凝土外加剂协会创始人。著名教育家黄炎培之子。曾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建国会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建材局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技术顾问,教授级高工、中华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


1916年9月11日生,上海市人。1939年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1943年由教育部公派赴英国隧道水泥公司学习水力总电工程和水泥生产和使用。曾任中国留英工程师学会会长。1946年回国后,任资源委员会水泥组技正。两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49年任大连大学工学院土木系副教授。1950年自大连调北京,先后任建筑材料工业局中国建材科学研究学院室主任、副院长、副总工程师,兼武汉建材学院、上海建材学院、浙江大学教授。


1946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曾领导南京市民盟地下支部。1950年参加中国民主建国会,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任民建中央副主席。1972年至2001年,历任原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副所长、副院长、副总工程师、技术顾问等职。曾任全国政协是第六、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硅酸盐学会建筑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会副理事长。


人物生平


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建国会第四、五、六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名誉副理事长,原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技术顾问、离休干部,中国共产党党员黄大能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7月6日22时2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2010年7月14日,黄大能同志的遗体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第一副主席张榕明,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马培华,副主席张少琴、李谠,原副主席朱元成、陈明德,秘书长张皎等前往送别并向家属表示慰问。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杜青林,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黄大能同志生前友好等也前往送别。


黄大能同志1916年8月29日出生于上海。1935年9月至1939年8月,在上海复旦大学土木系学习。1939年8月至1940年6月,在四川省水利局任助理工程师。1940年6月至1941年8月,在四川北碚复旦大学任教。1941年8月至1942年7月,在云南滇缅铁路督办公署任技术员。1942年7月至1943年5月,在四川泸州川滇东路运输局任工程师。1943年5月至1946年6月,赴英国留学,在英国隧道水泥公司进修水泥工艺。1946年6月至1949年4月,在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水泥组技正。1949年4月至1950年7月,在大连大学工学院土木系任副教授。1950年7月至1954年2月,在原重工业部华北窑业公司研究所任室主任。1954年2月至1956年7月,在原建筑材料工业部综合研究所任室主任。1956年7月至1958年2月,在原建筑材料工业部水泥研究院任副院长。1958年2月至1969年11月,在原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任工程师。1969年11月至1972年3月,河南驻马店板桥国家建委“五·七”干校学员。1972年3月至2001年10月,历任原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所长、副院长、副总工程师、技术顾问等职务。在他的倡议和领导下,1986年10月成立了中国混凝土外加剂协会。1986年10月至2004年4月,任中国混凝土外加剂协会理事长,2004年后任协会名誉理事长。1990年7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任国家建材局科学教育委员会顾问委员。2001年10月离职休养。


黄大能同志历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第三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四、五、六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八届中央委员会名誉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第七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常务副理事长,第八、九届理事会名誉副理事长。


黄大能同志早年深受父亲黄炎培爱国思想的熏陶,积极投身救国运动,参加过著名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1946年10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9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1950年3月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从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对工作兢兢业业,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热爱。尽管其间经历了一些坎坷曲折,但他始终保持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极大热忱积极投身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尽心竭力。198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黄大能同志长期担任民建中央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的领导职务,认真履行职责,热心社会事务,为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50年3月,他在父亲黄炎培的引导下,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后长期担任民建中央副主席,为推动民建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积极贡献。1997年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他仍然关注民建事业的发展,多次参加有关活动,表现出对民建的深切关心和眷恋之情。在担任中华职业教育社领导职务几十年的工作中,他积极实践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思路和建议,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关心海峡两岸职业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多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自觉围绕中心工作积极建言献策,提出提案近30个,多次在全国政协大会上发言,在参政议政方面颇有建树,赢得广泛好评。


人物经历


求学归来结下水泥缘


二战期间,黄大能背井离乡来到英国主战区留学,其艰险磨难可想而知。他曾冒险飞越了喜马拉雅山,目睹了殖民统治下印度人民的苦难。他有幸在军舰的护卫下穿过苏伊士运河,跨过地中海,进入欧洲,躲过了希特勒新式武器的肆虐,旁听了对法西斯战犯的审判。回国后,他义无反顾地加入到水泥混凝土工业的研制和发展建设工作中……


黄大能的青少年时代是在纷飞的战火中度过的。上中华职业学校的3年时间里,黄大能秉承父亲黄炎培“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的职业教育思想,将事业与爱国并举,坚持在铁路桥梁、建筑工地等一线实习,并于1935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年末,在父亲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下,黄大能积极响应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曾亲自开火车参加了上海学生组织的赴南京请愿活动。“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日寇的铁蹄越过华北踏碎了江南故园,复旦大学被迫西迁四川,黄大能的学习也更加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1939年夏,他以土木系全班4年总成绩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但国难当头,匹夫有责。黄大能一毕业就积极投身到抗战后方的建设中去。1943年他通过了公费留学英国的考试,怀着救国、报国的理想,他开始了漫漫的烽火求学路。


与黄大能一道去英国的中国青年有31人。当时正值二战期间,到主战区留学,其艰险程度可想而知。他们一行人曾冒险飞越了喜马拉雅山,到达印度加尔各答和孟买等城亲历了殖民统治下印度人民的苦难,并有幸在军舰的护卫下穿过苏伊士运河,跨过地中海,进入欧洲。黄大能的留学生涯虽然只有短短两年多时间,但留下的记忆终生难忘。他曾亲眼目睹了盟军在诺曼底登陆,躲过了希特勒新式武器的肆虐,和伦敦人民一起度过了两个战争胜利日,还旁听了对法西斯战犯的审判。黄大能光荣地作为副团长(团长是陈家康)参加了世界学生大会和世界青年大会,并在会上作报告。抗战胜利后,家书频传。30岁的爱国青年黄大能归心似箭,决定立即回国参加建设。此番回国,他决定不走原路,而是继续向西经大西洋,越过巴拿马运河,跨过太平洋回到上海,整整绕地球一周。但归国后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依然十分混乱,黄大能在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谋得职位,作为水泥和混凝土专业的技术人员参加水泥组管理工作。当时,搞水泥行业管理的人员十分匮乏,黄大能像拓荒者一样,跑遍了半个中国进行水泥工业调查,写出了《中国水泥工业》一书,从此,他的生命一时一刻再也没有离开过水泥混凝土。


参加民主革命历尽坎坷


阔别三载,重返祖国,一心要将所学报效国家。谁知外患才平,内忧又起。为救民于水火,避免内战,中国民盟积极调和,却被宣布为非法组织,勒令解散。国民党大搞恐怖事件,诸多民主人士惨遭杀害,但民主的呼声却日渐高涨,正义的斗争仍在继续。黄大能也在二哥黄竞武的介绍下加入民盟,开始了革命生涯.....


回国后又逢黄大能的父亲黄炎培领导下的民盟被宣布为非法组织,勒令解散。国民党大搞恐怖事件,诸多民主人士惨遭杀害,但民主的呼声日渐高涨,正义的斗争仍在继续。1946年10月,黄大能在二哥黄竞武的介绍下加入了民盟,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入盟后,黄大能接受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两进“龙门”。


黄大能当时暂住在南京中央路傅厚岗沿街一所小洋房的3楼。3楼共3间小屋,黄大能居住在第二间,临街的一间住着两位青年男子其实他们是特务,负责监视中央路对面的一所大宅子。原来,云南名将龙云就住在那里,只要龙云的汽车一出来,他们的吉普车就紧紧跟随,并把其去向向上级报告。时间一长,黄大能才知道长期在昆明作领导人的龙云,此时被蒋介石软禁在南京。


黄大能父亲得知这一情况后,便交给他一封致龙云的密信。龙云虽然离开了云南,却一直和民盟保持联系,而且他已经和蒋介石决裂。于是黄大能慎重地接受了这一任务,决定利用特务打盹的机会,闯进“龙门”。他将书信塞在鞋底,然后若无其事地走进这所大宅子,并顺利地向龙云面交了书信,但他们没有多讲话,因为此时龙将军还不知道他的底细。


事隔不久,父亲得知此事进行得十分顺利,就又交给黄大能一封致龙云的亲笔信。这次闯进“龙门”后,龙云让他坐在院子当中一张桌子旁。黄大能趁机轻声地作了一下自我介绍,并偷偷告诉龙将军蒋介石派特务监视他的情况……两进“龙门”后不久,黄大能便从报上得知龙云已经秘密离开南京,前往香港。


自从民盟被迫解散后,南京民盟组织的活动就转为地下秘密进行。当时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组织,黄大能在资源委员会及其附属机构里抓紧物色盟员,先后又有一些他的同事和朋友加入了民盟。当时他们主要负责秘密收集情报,如收听解放区电台的广播,记录下来再印发给一些同志。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地下民主革命工作中,黄大能逐渐成长为民盟南京市支部的负责人。


3年的资源委员会工作,黄大能一面从事业务工作,一面进行地下民主革命。1949年,黄大能和父亲离开上海,其二哥黄竞武在这一年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


筹建建材科研院风云再起


1950年,在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同志的关怀下,黄大能被调到北京筹建中国建筑材料研究院,其科研事业开始步入正轨。然而1957年整风变为反“右”,黄大能瞬间落入激流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同志和黄大能父亲黄炎培曾同为政务院副总理。当陈云同志知道自竞武被害后,黄炎培一直没有子女在身边,便推荐黄大能来北京工作。1950年下半年,黄大能接到重工业部的调令,来北京参与筹建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


黄大能被安排在重工业部所属的华北窑业公司,地点在北京崇文门外花市大街旋马下湾的3套四合院里。他到后不久,也就是1950年8月,四合院门外就挂起了“华北窑业公司研究所”的牌子。从此,黄大能在这个后来被改为“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的单位一工作就是半个多世纪,在建材研究方面奉献了他毕生的精力。


华北窑业公司研究所起初只有3个专业室:水泥室、化验室和混凝土室,黄大能任其中的水泥室主任。建国初期,没有资料、缺少经验、队伍薄弱,黄大能和同志们只能摸索着前进。


当时,研究所的业务仅有两项内容:一个是水泥外加剂的研究,一个是标准砂的研究。外加剂的研究工作主要由化验室负责,他们从美国资料中引入了一种叫“温沙树脂”(Vinsol Resin)的加气剂,在琉璃河水泥厂生产了长城牌加气水泥,该水泥在塘沽新港和天津机场跑道施工中被广泛使用,效果很好。黄大能负责标准砂研究。标准砂是检验水泥质量的必要条件,当时在我国还没有具体确定。为此他跑了好几个省,最后在山东白彦县找到了一种相当于日本“软练法”试验的标准细砂,为制定水泥质量标准提供了样本。


但这个既用作办公室又用作实验室的四合院,远远满足不了科研发展的需要,于是窑业公司就在朝阳门外的管庄,申请到了一大片土地作为新研究所的办公地址。到了l954年,沈阳建工局研究室与其合并,研究院的规模一下子扩大了,业务上也增加了诸如玻璃、陶瓷、耐火材料研究等内容。


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国家急需大量的建筑材料,特别是对水泥的需求更是不断增加,于是这个以管庄为基地的实验所,名称和隶属关系一变再变,最终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机构。1956年,水泥专业又单独成立了水泥研究院,从私营水泥厂调来了一批技术人员和专家,黄大能则被任命为研究院副院长兼物理室主任。就这样,以水泥专业为主的科研工作全面展开了,科研成果也相继问世,建材研究院的各项工作进入了全盛时期。


然而,时间很快就到了1957年,反“右”的锣鼓越敲越响,政治空气变得异常紧张。一心钻研业务工作的黄大能不幸被错打成了“右派”,开始了长达22年莫须有的“右派”生涯。22年,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怎一个“苦”字了得……


一个颇受优待的“右派”分子


22年的“右派”生涯,22年的人情冷暖,黄大能丝毫没有降低对自己工作水准的要求,虽被革去了副院长职务,但不再事务缠身后,他搞科研的时间反倒增加了……


虽然黄大能的“右派”问题查无实据,但仍被钦定为极“右”分子,撤消了副院长职务,由二级工程师降为六级。按一般的处理方式,“右派”分子都要被下放到边远地区劳动改造。但当时的院党委书记于克军同志考虑其在科研方面的作用,没有将他下放,而是留在了物理室做水泥标准和物理性能方面的研究工作。黄大能也丝毫没有降低对自己工作水准的要求。虽被革去了副院长职务,但不再事务缠身,他搞科研的时间反倒增加了,也就有更多的时间看国外资料,对理论的钻研也更深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以后的几年中,黄大能在科研上的收获与贡献比以前似乎更大了些。可以说,这是他背上“右派”分子这口黑锅以后,可以找到的唯一精神慰藉。


经历了如此多的磨难,黄大能仍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他幸运地遇到了于克军书记。这个至今提起仍让他满怀感激的人。于书记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对他表示了极大的关心与支持,使其处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工作也取得了较大成绩,其中有两件事令黄老没齿难忘。


一件事是作为“右派”的黄大能竟然还可以发表科技论文。那时,黄大能在关于水泥物理性能的理论研究中有很多心得,写成了几篇论文,想拿出去公开发表。但周围同事都表示反对,他不服气,就径直找到于书记。于书记坚决地回答:“没听说上级有‘右派’分子不可以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于是,他鼓足勇气向当时建材部的机关技术刊物投了稿。不久,论文发表了,而且堂堂正正地印有“黄大能”的名字。


另一件事是作为“右派”的黄大能依然可以出差。有一次,浙江新安江水坝施工现场发生了严重事故,混凝土浇筑后一两个月都不硬化,根本没有强度。问题十分严重,必须尽快弄清事故原因,找到补救办法。以往本应由黄大能前往现场调查解决问题,但他成了“右派”,没人敢让他去。问题又辗转反映到于书记那里,他斩钉截铁地回答:“哪有‘右派’不能出差的规定!”于是黄大能一行4人去了新安江、杭州,还有供应水泥的南京江南水泥厂进行调查。一番紧张的工作后,他们找到了事故的原由,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圆满完成了任务。


制定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水泥质量标准


可以说,黄大能一生的科研事业都是在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进行的。在这里他奋斗了半个世纪,研究制定了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水泥质量标准,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标准砂厂,发起成立了混凝土外加剂学会和混凝土外加剂协会,竭力推动我国混凝土走商品化的道路.....


黄大能从事科学研究后的第一个成就,是在1952年提出并制定了全国第一个统一的水泥国家标准,使每个水泥厂不论从哪国进口工艺设备,其水泥产品质量必须统一在同一个标准之下。


解放初期,我国基本建设的很多设备都是靠前苏联的援助,所以我国第一个统一的水泥标准是以前苏联国家标准为蓝本的。鉴于战后我国接收了较多按日本标准生产的水泥厂,所以黄大能先把五花八门的不同水泥厂的生产标准按日本标准统一起来,然后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确定日本指标与苏联水泥强度指标的折算关系,即通称的“日本软练法指标”,而当时用以检验强度的标准砂是相当于日本九尾浦的山东白彦细砂。该统一方法过渡一段时间后,到1954年就逐步改为相当于苏联标准的“硬练”强度指标,所用标准砂则是相当于苏联伏尔斯克的福建平潭粗砂。


在推行全国水泥标准中,重要内容之一是在水泥熟料粉磨时掺加混合材料,形成多品种和不同强度标号的水泥产品,通称多品种多标号水泥。熟料中掺加混合材料这一技术措施是当时世界各国的水泥标准中极少采用的,大多数国家的水泥质量标准中都有这样的严格规定:“水泥熟料在粉磨时,除石膏和水外,不准掺加任何其他物质”。在我国,人们甚至认为,如掺其他物质,是一种作假行为。


但黄大能在统一的国家标准中,大胆采用了前苏联这一先进经验,即在普通硅酸盐水泥中掺加不超过15%的活性混合材料或不超过10%的非活性混合材料,而在被称作矿渣或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中则可掺加20%以上的活性混合材料。这一水泥标准内容的重大突破是立足在大量实验研究基础上的,正因为这是重大突破,所以黄大能和其他同志在推行标准时跑了很多地方的水泥厂解释说明,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黄大能没有盲目照搬前苏联的经验。他在大量的研究性实验中发现,硅酸盐水泥中掺加水淬高炉矿渣或细磨粉煤灰之类的工业废渣,除了水泥早期强度稍有降低外,对其他性能都有好处,特别是对游离石灰对体积安定性造成的危害,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对后期强度也稍有改进,而对这些工业废品的利用实属“变废为宝”。事实上,这种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已实施了半个世纪。原先不接受这一措施的国家,也改变看法开始采用了。


水泥流变学与混凝土外加剂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1979年,年逾六旬的黄大能终于盼来了“改正”的喜讯。面对国家百废待兴的迫切需要,面对繁重的科研任务,黄大能除围绕制定我国水泥质量统一标准这个中心工作外,还对混凝土质量的保证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国的混凝土加工一般都是现场施工,从备料、搅拌到浇筑、捣实,每道工序基本上都靠人工操作,其配料准确性、搅拌均匀性、捣固密实性都很难控制,而这些都会影响工程质量,并污染城市环境。若将混凝土的一整套施工程序都放在工厂进行,经机械化施工后变成预拌混凝土销售,即可避免上述缺陷。这种混凝土商品化出售的方法,当时在一些较为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已相当普遍,而我国那时还未开始。


另一个差距是混凝土掺加外加剂的措施。混凝土掺加外加剂后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进性能,提高早期强度,增加抵抗外来侵蚀的能力。混凝土外加剂一般掺加数量都很少,因此成本增加有限,却能大大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扩大其用途。


黄大能每次出国回来,都会在有关学校团体作学术报告大力宣传这一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混凝土掺加化学外加剂的措施,他还发起成立了混凝土外加剂学会,以后又成立了混凝土外加剂协会,把各工业部门的有关专家、学者组织起来,共同研究提高和推广这一实用技术。这些都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短短的二三十年中,全国范围内已基本消灭了因施工引起的污染和噪音,混凝土工程已从基本上没有掺外加剂的情况发展到基本上已没有不掺外加剂的工程。


黄大能一面埋头科研,一面指导研究生学习,他着重研究的课题有混凝土流变学,水泥水化理论和混凝土硬化过程的流变性变化,混凝土硬化过程中黏、塑、弹性的演变、流变参数的发展规律和测试方法。他还曾从混凝土硬化理论中引导出“混凝土内聚力、黏附力”假说(Theory of concrete Cohesionand Adhesion)。为此,他写了多篇有关混凝土流变学的论文,并在国内多所大学及美国波特兰水泥协会(PCA)和挪威、瑞士等国作专题学术讲座。


有必要提起的是,黄大能曾接受长江三峡工程局的请求,为三峡大坝所用水泥进行选择,以保证其质量及耐久性。为此,他在三峡附近物色了几个大工厂,带队逐一到每个工厂了解产品质量及生产供应条件,检查产品质量的历史记录,最后确定了华新水泥厂、葛洲坝水泥厂等几个定点供应厂,并在建材研究院建立了大坝现场化验室,随时检验。


执著追求终生无悔


黄大能的父亲黄炎培曾经教导他,要学会“两条腿走路”,政治活动和业务工作并举。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黄大能在不同时期参加了在不同时期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共产党和中华职业教育社,3个党派、1个人民团体,这种情况是不多见的,这使他的人生既忙碌又充实。多元的身份使他的政治生涯呈现不同的色彩,而那每一种颜色又都是他内心无怨无悔的表白。而他一生好学不倦,爱国、爱党、爱会,正直、宽容、坦荡、乐观的精神,令人敬佩。


可以说,民盟是黄大能政治生涯的开始,建国后他加入了民建,并长期担任民建中央的领导职务,为推动民建和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还连续当选为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八三届是常务委员),参政议政,不辱使命。20多年来黄大能提出了近30个议案,他参与的三峡大坝的耐久性问题和西部大开发职业教育等工作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成就及荣誉


黄大能同志是我国著名水泥、混凝土技术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具有较高的技术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为我国的建材工业建设与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在水泥、混凝土技术方面有突出的建树,领导制定了我国第一部水泥国家标准,在熟料中掺加矿渣、火山灰质的混合材料,生产出多品种、多强度标号的水泥,从而缓解了解放初期水泥供应紧张的局面。曾主持制订中国第一个水泥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是材料流变学用于水泥混凝土倡导者。他长期从事混凝土化学外加剂的技术研究,大大提高了大坝混凝土的耐久性,在建设长江三峡大坝工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潜心研究改变现场搅拌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极力推广预拌混凝土,已在全国工程建设中普遍应用,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净化了环境,又提高了工程建设速度。他长期从事水泥流变学的理论研究,曾在国内多所大学及美国波特兰水泥协会(PCA)和挪威、瑞士等国作专题学术讲座,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广泛接触国际友人,扩大我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


个人作品


著有《中国水泥工业》小册子、《水泥混合材料的性能和利用》、回忆录《傲尽风霜两鬓丝-我的八十年》等。曾编辑出版《硅酸盐辞典》、《建筑材料辞典》。曾两度派赴威特朗赫姆(Tlendheim)大学讲学,著有学术论文数百篇。


社会评价


黄大能同志的一生是爱国奋斗的一生,是为我国的建材工业和职业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是为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竭诚奉献的一生。他奉行责在人先、利居众后,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心耿耿、奋斗不息。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身体力行,作风严谨,克己奉公,宽厚待人。他的高尚品格和始终不渝的奋斗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其他信息


黄炎培六十年前赠儿子黄大能座右铭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取象于钱,外圆内方”是指中间有方孔的铜钱,也就是如果认为这是真理,是绝对正确的事,就应该像钱中的方孔那样方正,应该坚持;然而对人的态度,就应和和若春风,也就是要"圆"。但这里的“圆”却不是“圆滑”。在原则上必须要像“秋霜”一样严肃。在待人处事上,则应像“春风”那样和气。


日常人际关系的复杂矛盾,多如牛毛,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则相信矛盾解决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了。


《历尽沧桑志生辉》——黄大能同志纪念文集出版


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混凝土外加剂分会组织和编辑、汇集黄大能同志生前珍贵照片及同事、朋友、学生、混凝土外加剂分会会员单位的回忆性纪念文集——《洗尽沧桑傲然存——纪念黄大能同志逝世周年文集》,经过近三个月的文章征集和修订,在汇总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更名为《历尽沧桑志生辉》,于2011年7月6日正式出版。

更多»推荐精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精英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