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详细内容

——访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杰出企业家、南京中联混凝土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王盛伟


记者手记:江南是丝竹的江南,水墨的江南,诗韵的江南,但是沿长江而雄立的南京在中国混凝土行业里却有着不同凡响的海拔高度。这里有全国最大的单体法人预拌混凝土企业,这里有环境生态深度绿色的预拌混凝土搅拌站,这里有用手机微信就可以完成交易的一站式商品混凝土掌上交易管控平台,这里还有混凝土过剩产能快速降低而混凝土应收帐款大幅减少的有序的市场环境。


南京绿色、环保、智能的混凝土已成为锦绣江南的新诗章,一座座花园式搅拌站和谐而舒意地掩映在水乡的绿丛中。这些业绩让南京的混凝土产业格外的与众不同和引人注目。


南京混凝土行业能取得这样的进步,与南京中联混凝土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南京混凝土协会会长王盛伟在行业里的精心耕耘分不开。为此,王盛伟荣获了2019年度“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杰出企业家”的荣誉称号。



王盛伟的混凝土情怀


在2019年年末隆重举行的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大会上,王盛伟成为唯一获得行业年度“杰出企业家”殊荣的人。大会在授奖仪式上宣读给王盛伟的颁奖辞中写道:


“在预拌混凝土向绿色转型、向高端发展的进程中,有这样一位企业家,坚定不移地带领企业向绿色环保发展,探索智能化之路,不惜投入巨资,将传统混凝土站点改造成为花园式景观工业建筑,发展成自动化信息化工厂,为行业向高端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宝贵经验和示范。近两年每年接待国内有关协会与企业代表参观考察500人次以上,获得地方政府和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他,就是南京中联混凝土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南京混凝土协会会长王盛伟同志。王盛伟同志作为央企负责人和南京市行业协会领导,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认真履行国企责任,带头开展行业自律,主动淘汰产能1245万方。在他的带动下,南京市混凝土行业近四年产能减少2700万方,显著改善了行业产能过剩状况,促进了协同发展,有序竞合,形成了区域性行业多赢共生的健康发展新局面。


从‘做企业’到‘做行业’,王盛伟同志以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企业家精神,为我国预拌混凝土产业实现绿色转型、高端发展提供了成功的南京模式。”



实至名归的荣誉与中肯亮眼的点评,让王盛伟受到全行业的注目。王盛伟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一口地道的吴侬软语,气质儒雅,目光坚定。他是管理学硕士、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南京中联混凝土有限公司、南京中联水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江苏双龙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任南京混凝土协会会长。


如今在混凝土行业风生水起的王盛伟其职业生涯是从水泥出发的,他是一名有30多年产业经历的“水泥人”,进入混凝土行业只有八年时间。但是他却遇到了中国水泥向混凝土行业延伸产业链大潮汹涌的窗口期,更幸运地是他还同时遇到了世界最大的水泥企业、世界500强中国建材集团进入混凝土产业所搭建的大平台。


命运从来都只青睐有准备的人。众所周知,中国建材集团最早试水进入混凝土产业就是从南京启航的。南京中联混凝土有限公司创立于2012年,是中国建材集团旗下中国联合水泥控股的核心企业,是由中国联合水泥整合重组南京市九家预拌混凝土企业而组成的全国最大单体法人预拌混凝土企业,专业生产预拌混凝土、干粉砂浆、湿拌砂浆,混凝土年产能2500万方,总资产40亿元,产品可保供整个南京主城区,强大的保供做到了南京区域全覆盖。这家江苏省最大的混凝土企业,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预拌混凝土企业之一,年销售收入 50亿元。


王盛伟就是南京中联混凝土的掌舵人,他身上经历了从国企——民企——央企的身份变换,但始终不变的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奋实干的定力和敢为人先的激情,是他从管理生产到经营市场的意识转变,是他从分析市场、适应市场到引领市场的“弄潮”精神,是他从“做企业”到“做行业”的境界提升,是他对中国建材集团优秀文化的积极践行。同时,王盛伟与他的团队用八年时间在混凝土领域里出色且成功的实践充分诠释了中国建材集团进入混凝土产业的决策英明,更为我国建材业里涌现出一批水泥与混凝土跨界兼营的优秀企业家、管理者提供了鲜活的范例。


王盛伟的混凝土思维


王盛伟坦言“混凝土与水泥不一样,混凝土比水泥复杂”。在水泥企业的管理营销方面,他拥有十分丰富的经验。但是如何开拓创新混凝土产业的市场前景,王盛伟有他自己深度思考与战略理念。


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他秉持“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企业利益孕育行业利益之中”的理念,由此迈出了从“做企业”到“做行业”的关键一步。自2014年王盛伟担任南京混凝土协会会长以来,一直致力于行业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进科技进步和人才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和行业自律,推进全行业聚焦市场行为守住底线并把控风险,推进运行质量逐年提升。


1. 去产能。南京混凝土产能过剩问题十分严重,特别是进入经济新常态后,产能利用率不足30%,没有淡旺季之分,市场始终处于恶性无序竞争。几年来,王盛伟从自身入手,对南京中联混凝土一些设备老化、工艺落后的搅拌站关停处置,主动“去产能”945万方。2017年,积极推动中国联合水泥集团完成对江苏省监狱管理局的江苏双龙集团有限公司的股权并购,并在一年内对落后生产线关停、拆迁,减少产能300万方。在他的带动下,南京市混凝土行业产能过剩情况有所缓解, 2015年全行业产能 1.32亿方,2019年下降到1.05亿方。


2. 促优化。王盛伟着眼对既有存量产能的优化,他发挥南京中联混凝土、江苏双龙集团两个企业的优势,确立了“市场双覆盖、打造双引擎”的思路,在原先空白区域——江北市场通过租赁的形势,迅速构建沿江“六点一线”全辐射战略布局,在没有新增产能、区域市场内零资产的情况下,形成了年销300万方的规模。在此带动下,区域市场迎来了一轮整合高潮,市场机制开始进一步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上海建工、中建商砼等大企业进入南京混凝土市场,一方面使得行业集中度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使行业绿色生产、企业管理、信息技术水平等得到了提升。


3. 重自律。2017年5月,王盛伟根据南京混凝土市场的实际状况,提出了行业自律指导意见,很快得到贯彻落实,从而带领行业一举扭转了长达三年左右的亏损局面。为加强自律,诚信合作,成立了片区自律委员会,上下结合,两级管理,全面覆盖,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在片区自律委员会积极、细致的工作下,几年来南京混凝土行业能够始终统一思想,坚持自律,虽过程艰辛,但总体稳定。


4. 促规范。规范混凝土市场,王盛伟强调一是要依法二是要尊重市场规律。多年来,混凝土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常常遭遇霸王条款,导致混凝土企业非常被动。为了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规避风险,也为了规范市场经营行为,王盛伟领导协会,先后邀请多位业内专家讨论,修订形成《南京市建设工程预拌混凝土供应合同(2017版)》,并经南京市工商局、南京市建委核准,在全行业推广使用,从而有效的降低了会员企业经营风险。


在管理创新方面,王盛伟也颇有建树。


1. 颠覆预拌混凝土“站长负责制”模式,创新构建三单元体系。一直以来,预拌混凝土企业对多站点的管理一直实行“站长负责制”。2019年,王盛伟在南京中联混凝土率先进行站点管理模式的创新变革,实行营销、生产、保障三单元体系改革,与此配套,建立相应的星级考核评价体系、末位淘汰机制,保障人员季度考核,星级评定,以星定薪,打破了干部层级束缚,理顺了能上能下的活力通道。


2. 轻资产运行,瘦身健体,轻装上阵。预拌混凝土是一个“重资产”行业,尤其物流资产重,带来运营成本高、人员流动强、管理难度大等问题。为解决物流老化、人员短缺问题,王盛伟采取“轻资产”模式,引入专业物流单位运营,运营价格低出行业5-8元/方,老旧车辆按照“净值+溢价”1-1.1倍转让,“人随资产走”,减轻了企业负担,建立客户物流满意度评价机制,保供实力大幅提升。2020年,为顺应混凝土运输限超限载的法规要求,中联混凝土以大企业担当的气魄,一次采购了800辆轻量型混凝土搅拌车,这种混凝土车载量不超过八方的搅拌车呈现出的是一种传递环保与安全的碧绿色,如今已成为南京市场上一道别致的风景。


3. 布局沿江,坐标前移,构建矿山-码头-预拌混凝土供应链规模化合作运营。随着国家环保政策和长江大保护战略,混凝土生产所需的砂石材料越来越紧张,大型混凝土企业对砂石骨料需求量巨大,为此,王盛伟提出了“有上游渠道、有码头传导、有地材资源”的供应模式,以资源布点、渠道建设为核心,重新构建企业供应体系,先后与华新骨料、洞庭湖直采砂企、马钢南山矿、安徽亿瑞矿业等建立直供战略合作,在南京市取得海华、古雄两个码头。特别是利用码头及其仓储设施,自主设计、制造合成砂连续定量喂料及均化发货系统,通过调整天然粗砂、细砂、卵石机制砂、石灰石机制砂比例,稳定地合成符合生产要求的人工砂,大大缓解了细骨料供应紧张的局面,使得企业在细骨料供应质量和成本上,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2018年,中国建材集团与瑞昌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由南方水泥、中国联合水泥集团、苏州中材非金属矿工业设计研究院共同出资设立中建材新材料有限公司,王盛伟被任命为该公司董事长。2019年7月通过公开竞价,这家公司获取瑞昌市邓家山矿区(4.6亿吨)采矿权。


在技术创新方面,王盛伟注重充分发挥中国建材的先发优势。依托中国建材旗下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强大技术支撑,携手东南大学、江苏省建科院等知名科研院所,建立了先进的混凝土研发中心,并成为东南大学学生实习基地。企业先后完成C150超高强度混凝土、轻质混凝土、耐热混凝土、抗冻融混凝土、防辐射混凝土、透水着色混凝土、重混凝土、超缓凝混凝土、C50钢纤维泵送混凝土、预拌喷射混凝土等特种混凝土的研发与应用,参与了南京市全部重点工程的混凝土供应,并为南京长江大桥“量身定制”C50钢纤维泵送混凝土。江苏双龙集团成功进行“高强C120混凝土模拟超高层泵送盘管1800米(垂直620米)试验”,成为全省混凝土行业技术领域的一次新的重大突破。



王盛伟在混凝土领域注重实践,善于总结。比如,他提出混凝土生产环节的“十字要领”是“质量、成本、创新、安全、环保”,他还强调了混凝土营销体系的“十字要点”是“价格、方量、订单、回款、对账”等。他力主取消图纸预算和垫资,坚决要求做到工程结束6个月后付清货款,有效地防范了应收账款的累积,降低了企业风险。


在彻底清理与告别“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这个混凝土行业历史积弊的方面,南京中联混凝土坚持“价本利”,保持战略定力。深度压减回款,分类分项梳理。按照“三精管理”要求,瞄准“2422”目标与“12.31”时点,紧扣“回款”这根弦不放松,坚持 “四抓四控”(抓责任落实、抓账目核对、抓过程督导、抓重要节点,控结算条款、控临供授信、控合同应收、控逾期尾款),构建对账、督导、管理、策略支撑体系,以五定原则(定人、定责、定户、定额、定时)强化责任分解,以奖惩考核强化组织保障,以“两铺盖、三发榜、四集中”强化过程督导,以“走出去、请进来”增进客情维护,以进度核查实现应收预警,以账龄导向分类精准施策,最终促使应收压减工作有序推进。


王盛伟的混凝土梦想


在王盛伟进入混凝土产业时,恰逢中国混凝土迈向绿色化与智能化发展的起步阶段。王盛伟抓住机遇,带领企业在绿色与智能发展上长袖善舞、大显身手。“善用资源,服务建设”,探寻预拌混凝土行业绿色发展新路径是中联混凝土的重要目标。自担任南京中联混凝土总经理以来,遵照中国建材集团“创新驱动型、质量效益型、制造服务型、社会责任型”的四型企业目标,王盛伟一直致力于创建绿色环保混凝土企业。


1. 源头治理,以“七项行动”推动意识转变


针对各搅拌站点实际状况,王盛伟提出了“两个全封闭”(料场全封闭、传输及生产设施全封闭)、“三个零排放”(粉尘零排放、污水零排放和生产废料零排放)的治理目标,在日常管理、监督检查和高频次培训的同时,针对所属搅拌站开展一站一策、七废治理、十项细节、一周一件、横向对标、精细提升、物流整治七大专项行动,站点职场环境大幅改善,形成了持续向好的局面,环境管理越来越经得起“推敲”。


2. 超前谋划,以“八大改造”提升场站形象


王盛伟能时刻认识到肩负的社会责任与担当,他对公司下辖站点开展八大改造(净车出场、场地抑尘、污废处理循环利用、低压打灰、固废破碎再利用、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再利用、生活污水处理和食堂油水烟净化处理、搅拌机三维旋转高压清洗系统),推动形象提升,实现混凝土绿色生产和精细化管理。近两年企业环保投入达5200万元,改造后的站点面貌焕然一新,同时积极开展站点环境监测,加强对废水水质、噪声强度的监控,确保职场环境符合相应国家标准要求。


3. 健全机制,实现常抓长效


定制度、定标准:组织制定《环保管理制度与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职场管理标准》。定管理、定职责:成立环境保护委员会,设立生产安环部对安全、环保、服务等工作归口管理,并制定26个岗位环保责任制,进一步健全环境管理机制。定检查、定落实:公司成立六个巡查组,采取“不打招呼、直奔现场、突击检查、直接处理”的方式,对站点职场环境进行随机检查,环保问题逐步减少。


南京中联混凝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商品混凝土、干粉砂浆生产企业之一。现有12座搅拌站,45条先进的预拌混凝土生产线,3条先进的干粉砂浆生产线,1座砂石料码头(南京新生圩港),日生产能力可达8万方,在节能,环保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如今南京中联混凝土的一座座环保生态搅拌站散落在金陵城乡,企业的绿色化成果吸引了很多的同行前来观摩,获得了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企业每年接待国内预拌混凝土协会与企业代表参观考察500人次以上。


在汹涌澎湃的新一代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过程中,混凝土行业陆续开始转变竞技思维,摆脱过去的恶性价格竞争,进入到展现企业个性的智慧竞争新阶段。为了信息互联互通,打造智慧交付,企业积极探索商品混凝土生产与服务的信息化新模式。南京中联混凝土已经创新性地做到了以微信公众号和自主研发软件为主要搭载平台,通过“微商城、微信计划、电子校验单、生产智能调度、外场保障服务、中联云、网络互通、CRM”等模块,逐步实现了与客户间的无限畅联,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与服务水平。企业充分利用科技化和信息化手段,在南京中联混凝土建设了一站式的商混掌上交易管控平台,荣获“2018年度全国建材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如今在中联云商上,混凝土就如超市的商品,微信下单,在线支付,用户可以用手机追踪混凝土订单实时进展情况,与搅拌车的GPS进行实时定位,更可以通过“一车一码”的二维码追溯产品的原材料与配合比。电子交验单功能中,系统将每一车次出厂产品的信息都上传至云端服务器,并在交验单上生成独立二维码,司机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发货通知。利用手机端GPS定位功能,实现物流过程的全透明化。客户可随时查看车辆运输位置,进行施工现场人员、机械准备工作。在签收流程中,利用电子围栏功能设置特定签收区域,实现货物的精准签收,极大程度上减少了人为失误造成的质量隐患。


灿烂的绿色智能之花,必然会结出丰硕的市场效益之果。近年来,南京中联混凝土参与了南京市全部重点工程的混凝土供应,作为主供应商参与了南京青奥工程、河西改造、地铁建设、金融中心、新城科技、金鹰大厦等一大批重特大工程项目,过硬的产品质量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支持与信赖,为南京城市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南京中联混凝土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脱颖而出,成为江南混凝土行业的一面旗帜。公司连年被评为“南京市混凝土行业信用管理优秀企业”,并先后被评为“中国混凝土行业优秀企业”、“中国混凝土行业绿色生产示范企业”、“中国混凝土百强企业”等。


2019年,南京中联混凝土销量达950万方,全年累计回款39.05亿元,年销售回款率91%,同比增加5.69亿元;年底应收账款占销售收入比重小于50%;实现净利润22883万元,同比增加2735万元。在量、价、利和应收账款控制等方面,均为历史最优。2020年初始,全球陆续遭遇新冠疫情,对生产与生活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但中联混凝土今年上半年的经营情况依然乐观。因为中联混凝土在严格防控疫情的背景下,积极复工复产,抓住南京地区重大工程的机遇,使今年五月份销售创造了历史新高。


在谈到2020年下半年的艰巨任务时,王盛伟神情坚定地说,南京中联混凝土会放眼全国一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开拓思路、大胆试路,坚持“三精”管理与深度创新,努力超额完成各项经营指标与“2422”压减目标,为中国联合水泥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更多»推荐精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精英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