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详细内容
  朱建民原本可能只是个研究学者,但最后他创立了奥克股份,成就了一家化工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 

   他说他创业是被“逼上梁山”。 

   朱建民身材高大,双肩宽阔,性格颇为爽朗。他是个十足的“科研狂人”,每天保持看专业书的习惯,他曾为了做实验,失去右腿。 

   他研究的是一种叫做环氧乙烷的化合物,而他所创的奥克股份,则是这种研究的延续。 

   奥克股份在环氧乙烷领域转了不少圈,最后开始逐渐清晰地定位于三大产业。 

  “科研狂人” 

  他们需要更好的设备,更好的试验和生产环境,而这需要大笔资金。 

   朱建民最初想做一名学者,像大多数同行一样,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写学术论文。 

   在很长一段时间,他也是这样做的,而且小有成绩。 

   1983年,朱建民即开始进行环氧乙烷相关领域的研究。他很有市场嗅觉,还在学生时代,他到全国各地工厂、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了一次长达8个月的调研,针对环氧乙烷的精深加工和运用,他的调研笔记有80多页。 

   1985年9月,朱建民进入大连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读研究生,成为应用化学专家金子林的学生。他研究的方向是环氧乙烷窄分布聚合催化,令他兴奋的是环氧乙烷衍生精细化工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此时,朱已经有了一些研究成果,先后在《日用化学工业》等期刊发表多篇关于环氧乙烷的论文,甚至开始向企业转让技术。 

   1988年研究生毕业之后,朱建民成为辽阳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现为沈阳工业大学辽阳校区)的教师,同时也是精细化工教研室主任。 

   很快,他把大学的试验室“搬”到了工作学校,并新建了几套研发装置,继续研究环氧乙烷精细化工衍生品。 

   工作之后第二年,朱建民从1个人变成了4个人,他成立了一个名为PEG(环氧乙烷聚合物)的课题组。成员都是他的同事,包括奥克股份现任副总裁刘兆滨。刘比朱小两岁。 

   两年中,4人几乎所有节假日和晚上的时间都“泡”在试验室里。他们写论文,做实验,造样品,与帮过他们的人分享技术转让报酬,“也获了一些奖”。 

   “你喜欢的东西,你真的认真去研究,很有成就感。”朱建民向理财周报记者道,他当时怀着的是彻底的科学心态,“向做学者这个方向发展,一定会大有成就的”。 

   但环氧乙烷是个危险品。 

   1991年7月的一天,朱建民与刘兆滨和往常一样进入实验室工作。不久,实验装置爆炸。刘兆滨皮肤被大面积烧伤,朱建民右腿创伤严重。 

   两人进了北京的医院。刘兆滨主要是皮外伤,朱建民却不得不被截肢。向理财周报记者介绍的时候,朱拍了拍自己的右腿。而他们的课题组也瘫痪了。 

   痛苦、失落、彷徨。躺在病床上,朱建民开始反思。他的结论是,之所以出事故,是因为试验、生产装置,还有技术还不够成熟。 

   朱建民执意想继续研究环氧乙烷,更想将手中的技术转化成应用。他需要更好的设备,更好的试验和生产环境,而这需要大笔资金。 

   于是,1992年初,病床上的朱、刘二人开始谋划创立一家企业。 

  创立奥克 

  “如果学校不同意,我们3个人也会离开学校自己弄。”朱建民很坚定。 

   1992年9月,奥克股份前身奥克化学成立。创始人为朱建民、刘兆滨和董振鹏。这是一家校办企业,隶属于三名老师所在的辽阳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 

   朱、刘二人在北京住院期间,董振鹏是他们的陪护,也是朱建民的助手。三人在病房里即已开始筹划建立工厂。 

   “一开始学校不同意,怕担风险,后来又希望学校以技术入股,跟一家乡镇企业合资。”但朱建民3人的态度很明确,最终在经过半年的争取之后,学校同意了他们的办厂项目。 

   “如果学校不同意,我们3个人也会离开学校自己弄。”朱建民很坚定。 

   尽管如此,朱建民却自言他们是“被逼上梁山”。 

   在创立奥克之前,朱建民等的课题组已经有多个研发成果转让给了一些企业。 

   “因为条件有限,很多技术并不成熟,不值钱,也就几万块。”他向理财周报记者介绍。与此同时,他们在向企业转让技术后,常常只能收到首笔费用,余款几乎要不回来。 

   “那时北京有家老国企,受让我们的技术之后自己消化不好,反说我们技术不好。”所有的这些逼着他们不得不自己办企业。 

   创立奥克之后,朱建民们开始面临真正的困难。他们没钱。尽管属于校办企业,但他们得自筹资金。 

   “我们只跟学校要了几万块钱,剩下购置设备、厂房和原料等近百万元的投资无从着落。”长居校园的朱建民面对这些有点不知所措。 

   1993年4月。这几乎是朱建民人生最绝望的时刻。 

   “那时候项目上来了,产品合格也出来了,我们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本来挺有成就感的,但是没有流动资金了。”朱建民的办公室朝西,彼时,他常坐在窗下。外面夕阳西下,一片炊烟,纷乱的一天终于静了,而朱建明的心也“静了”,“都有一种想跳楼的感觉”。 

   “上天无门,入地无孔,求人也没什么用。”不过,他很执着,运气也不错。 

   尝试多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他终于辗转找到了兰州一名搞科研的老师。这名老师在他的一番相求下,最终赊给了他价值36万元的环氧乙烷原料。同时,时任辽阳石化分公司总经理的杨文通也赊给了他们20吨环氧乙烷(当时6600元一吨)。 

   流动资金极为紧张,朱建民只能跑到银行去寻找贷款。几番碰壁之后,最终有一家银行的行长听了朱建民做实验受伤的故事,颇为感动,并答应先帮其解决20万元贷款。3个月后,这家银行最终给了奥克70万元的贷款。 

   朱建民说这些人都是自己的贵人。 

   资金问题是奥克创立初期最大的困难。而市场方面朱建民却很少担心。 

   “我们一直搞科研,所以与不少相关企业都比较熟悉,有的以前我们就向他们转让过技术。”朱建民介绍。 

   1993年3月,奥克化学的第一个环氧乙烷衍生的精细化工产品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而此前两个月,销售合同已经签订。 

   据悉,当年奥克实现销售收入298万元,1994年则收入480万元。“当时利润率大概在10%,1994利润在40万左右。” 

  下注光伏产业 

  “我们查海关,看国外在做什么,哪些产品符合未来趋势,又有较大市场。” 

   不过,目前的奥克股份创立时间却是2000年。 

   1999年7月,由于原主管学校的体制变化,校办企业要被关停。奥克化学面临着被剥离民营化或终止的选择。 

  朱建民想把这家企业继续经营下去。在反复的商讨,以及征求律师意见之后,最终,在2000年1月1日,朱建民、刘兆滨、董振鹏以及另一成员仲崇纲在奥克化学之外,重新出资注册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奥克股份。 

   四名发起人集体持股20%左右,而当时公司56名员工中有28人参股,持有新公司剩余股份。 

   新公司租赁老奥克生产设备经营,而老奥克几年后债务清理完毕则被主管学校注销。除了公司所属权有了变化,一切依然如以前一样。 

   直到2003年,一切才有了变化。 

   “在1992到2002的十年间,奥克成长很缓慢,尤其是后期。”朱建民介绍。据悉,在此10年,奥克的销售额从298万元增长至4000万元,只增长了十来倍,“年平均增长26%”。 

   朱建民向理财周报记者介绍,在最初的10年,只要与环氧乙烷相关的精细化工产品,奥克几乎都去开发和生产,涉及领域包括农药、医药、涂料、采油、炼化、纺织等数十个,“什么都做”,产品近四百种,第一大客户经常变化,客户多达几百个。 

   1993年下半年,奥克主要开发了洗涤和纺织印染市场。最初5年,奥克的第一客户是纺织印染企业德美化工,为满足其需求,甚至为其定制产品。 

   1996年,奥克又开始重点研发环氧乙烷衍生精细化工产品在农药助剂中的应用。3年后,奥克则又瞄准辽河油田稠油破乳剂问题,开始进入油田化学品领域。 

   过多的产品种类,小批量生产,低附加值产品,使得奥克长期发展缓慢。这是朱建民所害怕的。 

   奥克股份需要变化。朱建民每天都在苦思冥想。2002年底,从某本成功学书中受到启发,朱建民认为奥克股份需要寻找“大趋势、大市场、少竞争”的领域。 

   2003年,朱建民和他的团队开始在环氧乙烷领域寻找这样的产业,他只做环氧乙烷环精细化工衍生品。 

   “我们查海关,看国外在做什么,哪些产品符合未来趋势,又有较大市场。”最终他们找到了用于光伏电池的晶硅切割液。当时国内市场这一产品全靠进口,而其需求较少,而光伏行业俨然一派光明。 

   当年,奥克即开发出OXSI系列晶硅切割液,并投入市场。像赌博一样,朱建民赌对了。“本来是30多块钱的成本,一度涨到400多美元一公斤。” 

   其间,德国、日本、美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均采用补贴电价、规定电网企业收购比例等扶持方法,扶持光伏产业。过去10年,国内太阳能光伏装机累计增长67倍,年均增长超过50%。 

   从2003年的80多吨,到2004年的438吨、2006年的8651吨、2008年的4.8万吨、2010年的12万吨。七年间,奥克的晶硅切割液增长了近300倍,成为其主要的业务,一度占其主营收入的85%,在国内市场占据70%以上的市场份额。 

  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 

  朱建民向记者表示,未来几年,其在光伏行业将维持现状,不会有较大投入。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聚醚单体开始成为奥克股份另一大主业。这个用于混凝土减水剂的新材料朱建民视为奥克第二个符合“大趋势、大市场、少竞争”的战略产品。 

   “2005年我国开始建高铁,聚羧酸减水剂是高铁建设必用品。”朱建民认为,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推进,这一产品将成趋势,市场很大。 

   2007年,奥克股份减水剂聚醚销量为799吨,2008年至3900吨,2009年至3.8万吨,2010年则为5.8万吨,2011年达12万吨。5年间销售量增长了150倍。2012年上半年,聚醚单体已接近奥克股份主营业务收入的70%。而奥克股份在国内这一市场份额超过50%。 

   而2012年起,奥克股份又开始打造另一大新产业,未来将形成三大产业鼎足之势。朱建民说这是奥克的“第三条龙”。 

   不过,朱建民对此并不愿透露更多信息,他表示“近日会发相关公告”。据理财周报记者了解,朱建民所言第三大产业即以碳酸乙烯酯和碳酸二甲酯为原料的下游产品。目前,奥克股份已在扬州建设30万吨/年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和30万吨/年绿色低碳环氧衍生精细化工新材料项目。其总投资16.8亿元,平均年销售收入37.6亿元,年利润6亿元,投资回报期5.13年。 

   为了这一项目,朱建民几乎每个月都要去一次扬州。 

   此外,奥克股份在上下游也有不同程度的扩张。 

   2012年年底,奥克股份宣布通过抵债方式获得南昌赛维LDK光伏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全部股权,而此前其锦州500兆瓦太阳能电池用多晶硅片项目已经投产。 

   不过,过去两年光伏行业持续萎靡,也让奥克股份切割液业务大受影响,直接从2010年的第一大产业下滑至第二产业,占营收比已跌至2012年上半年的14%。与此同时奥克股份整体业绩出现了下滑,其2012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为8542万元,同比下降了47.96%。 

   朱建民向记者表示,未来几年,其在光伏行业将维持现状,不会有较大投入。 

   与此同时,去年整个行业环氧乙烷出现严重短缺,也使得奥克股份山东公司等停产,供应保障率只有60%左右,拉低了整体业绩。朱建民认为,明年整个行业情况“不会太乐观”。 

   “我做的就是把鸡蛋分散在不同的篮子里,不过度依赖某个工厂。”朱建民介绍。目前,奥克股份已在扬州开建年产20万吨环氧乙烷项目,“大概可以满足我们不到一半的需求”。 

  引入同创伟业并上市 

  奥克股份原第一大客户德美化工在中小板上市刺激了朱建民。 

   2010年5月20日,奥克股份登陆创业板,募集资金22.95亿元,股价最高达85元/股,市值一度达百亿元。不过,此后跌幅较大,目前市值仅为33亿元左右。 

   在此前4年,奥克股份原第一大客户德美化工在中小板上市刺激了朱建民。“他们能上市,我们也可以。”朱建民称这一事件推动了奥克股份的上市进程。 

   其实奥克股份在2001即提出上市计划,而德美化工成功上市,让朱建民等将这一计划提上日程。 

   2006年9月,朱建民带队赴德美化工学习上市经验。同时,朱建民也邀请德美化工成为其战略投资者。这是他为奥克股份引入的第一家投资者。 

   次月11日,奥克股份10人在苏州召开董事会,讨论两件事,其一是在吉林投资扩建新项目,另一件则是上市。 

   最终,奥克股份上市进程启动。朱建民介绍,奥克股份上市的目的很简单:募集发展资金,规范经营,给自己寻找发展战略伙伴。 

   实际上,长期投资建设各大项目的奥克股份一直缺钱。甚至在2010年上市申请前半年,奥克股份依然引入私募股权投资同创伟业。
更多»推荐精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精英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