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详细内容

孙伟,女,

1935年11月20日生,

山东省胶州市人。

1954年考入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84~1985年间作为访问学者去美国塞拉克斯大学进行科技交流。历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副系主任、系主任。现在是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带头人,并任南京市硅酸盐学会理事长、《硅酸盐学报》副主编、《建筑材料学报》编委、英国《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学报编委(1996~1999年)、中国建筑材料科技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水泥制品工业协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纤维混凝土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等。

  孙伟自60年代起一直从事土木工程材料和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为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设多门课程。她结合本领域国际前沿和热点,将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培养学生敬业、创新和奉献精神,深受学生爱戴和国内外同行好评,至今已培养博士生20人,硕士生24人。

  在科研工作中,孙伟的主攻方向是新型高性能与超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制备、性能、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这些年来,她先后承担和负责了国家级(包括八五攻关、九五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省部级和重大工程项目(长江三峡、南京长江二桥、南京地铁工程、润扬长江公路桥工程、解放军第二炮兵的特殊工程项目等)共28项。对新型土木工程材料和特种军工材料进行了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在材料制备、性能机理、应用技术和基本理论等方面均有重要突破和创新。由于采用了多重复合技术,优化了材料组成和结构,有效提高了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增强、增韧、阻裂效应和高性能混凝土的物理性能,在静载与动载作用下的力学行为,从而大大提高了材料的耐久性和工程服役寿命。采用近代测试技术和图相分析方法,深层次定量揭示了大掺量工业废渣水泥基材料结构形成和损伤失效的全过程,并进行定量剖析,提出了工业废渣对水泥基材料产生高性能的贡献和细观、微观机理及纤维、集料水泥基界面和界面效应,从而使制备出的新型材料如渍浆纤维混凝土、渍浆网片混凝土、活性粉末混凝土和环保节能型高性能混凝土的各项性能指标和性能价格比均超过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研究成果在一些大工程中应用均产生了重大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了工程的耐久性和服役寿命。目前,正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高性能水泥基建筑材料的性能和失效机理的研究"的理论研究与南京地铁工程、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工程紧密结合,全力主攻国际上至今没有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即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评估体系和在加载与非加载、双重和多重破坏因素作用下材料损伤失效过程、特点及寿命评估新方法。

  孙伟曾担任国际会议科学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分会主席20多次,国际会议上作大会报告8次,应邀赴国(境)外讲学6次,作为大会主席主办国际会议1次。先后与美、德、日、荷兰,加拿大以及香港一些大学签定了协议,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科技合作,派出博士生和博士出国(境)合作科研,共同完成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和荷兰皇家科学院基金等任务,促进了材料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

  孙伟完成并经专家鉴定的科研项目,均为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和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60多篇,被SCI收录20篇,EI收录16篇,CA收录28篇。主编出版了国际会议英文版论文集1部,合著《钢纤维混凝土结构》等专著两部,主编及参编省和国家技术规程4部,获国家发明三等奖(第一得奖人)、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并获江苏省先进科技工作者、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和全国先进女职工称号。

更多»推荐精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精英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