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详细内容
    王新友,曾是同济大学最年轻的院长,也是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之一,这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我特别爱好体育运动,年轻时踢球很棒,其他球类项目也都擅长。”说这话的王新友一看就是那种精力充沛、办事雷厉风行的人。然而在好动的同时,他又属于那种特别能静得下心来的人。求学期间,他的时间表往往是上午泡图书馆、下午踢球、晚上自修直至深夜。在王新友的书架里,社科类的书比专业书还多,文史哲的书他都爱读,强烈而广泛的求知欲和全面的学识修养,使他始终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
 
    王新友骄傲的资本似乎不在于他的年轻,而在于他在年轻时就拥有的成就感。“我一路走过来,特别顺”。王新友说起自已所经历的一切,总觉得是上帝太偏爱他的缘故。

                一、曾沐麓山西边雨

    提起岳阳,人们想到的是岳阳楼,是范仲俺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而这种责任感成为了“岳阳精神”,也成为在岳阳乡间成长的王新友一生的信念。“责任感应是知识分子最基本的素质之一”,“诚信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正是有了这一份责任感和诚信心,使得他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今天。

    王新友,1964年10月出生于湖南岳阳,青少年时期是在岳阳农村度过的。1980年,王新友从岳阳县一中考进了湖南大学土木系,学的是工民建专业。印象中,好像学土木的人比较木纳呆板,这当然是一种可笑的偏见。他的农民伯父也曾经这样对他说过:“家里人种了一辈子的田,现在又来了个又土又木的。”对他所有学的专业根本不了解。他的父母一辈子务农但很有思想和性格,对儿子最质朴的教育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除了念书,别无出路。王新友心里大概也有“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或者说他深知只有埋头才能出头的道理。四年寒窗苦读,他发奋努力,一直是班上的佼佼者。回忆起当年在爱晚亭晨读时的情景来,王新友心里满是欣然。毕业了,不少同学们作好了去工作的准备,而王新友死死地抱定一个决心:读下去,读完本科读硕士,读完硕士读博士。

                             二、千年学府吟诗句

    本科毕业后,王新友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的硕士研究生,三年后他又考入了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他在校一直刻苦、勤奋、努力。1990年9月,他的博士论文答辩由时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兼副院长、我国材料界泰斗严东生先生主持,得到了严老等其他答辩专家的一致好评。同济大学看中了王新友这个出色的人才,不想人才外流,执意要留住他,还采取了曲线方针,将王新友由材料学科转入同校的结构工程学科从事博士后研究,首开了博士毕业生进入同一单位博士后流动站的先河。在顺利完成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后,王新友于1992年10月正式回到同济大学材料系工作,并晋升为副教授兼材料系副主任。

    在些后的11年时间里,他先后任材料系常务副主任(1993年)、材料系主任(1995年)。1996年他领衔同济大学材料学科,创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1998年,他在原《上海建筑材料学院学报》的基础上创办了建筑材料行业最具理论性的学术杂志《建筑材料学报》,并担任首任主编。
 
    在三校合并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学院,有各种各样的关系需要理顺,既要保持原有优势,更要加速学科建设、开拓新的领域。对此,王新友提出了“出高质量人才、出高水平成果、出高效益的产品”的“三高”原则,以建设学科齐全、教学科研领先的一流材料学院为目标,一年多来迅速理顺了机制、团结了队伍,完成了对本科生用研究生培养计划的调整。他还尤其重视学院文化的建设,经常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各种讨论,促进师生及时转变观念,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责任感应是知识分子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在当今社会,知识分子要保有平和心态,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首先要考虑对社会贡献多少而不是得到多少。”王新友指出,“高校是教学科研机构,它的‘产品’是人才和科研成果,这要求我们尊重教育规律,安心本职工作,淡泊名利。只要培养出优秀人才、研究出先进成果并进而推动其转化,我们的内心就应该是平衡而充实的。”
             
    “做一个称职的教授,做一个称职的院长,在其位谋其政,要做就做最好。”王新友的信条很朴实,归纳起来就三个字-----“责任感”。
 

                            三、 风华正茂扬文字                                          

    耐得住寂寞并执着追求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它源于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一种信念与坚持。
 
    王新友一直从事脆性材料断裂力学、新型建筑材料、绿色建材等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并有所建树,如他是我国“绿色建材”最早研究者之一,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绿色建材与环境材料”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多次主持和组织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王新友还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973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纵横向课题研究 20 余项,主编和参编三本专著与教材,发表论文100 多篇,并获得了三项省部级科技奖。他先后主持完成了10多个课题,其中数个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他参与的科研项目曾获得市面上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获得中国硅酸盐学会首届青年科技奖,此外他还主编专业教材并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国家级奖项。尤其可贵的是王新友在钻研学术的同时,在人才和教育方面同样孜孜不倦。他连续两届荣获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先后发表教育类论文6篇,其中一篇获得全国人才研究新秀奖二等奖。
  
    “作为一名青年学者和教师,进取精神不能丢,必须不断追求创新。”王新友早在三年前就将研究方向转向绿色建材,又走在了学科领域的前沿。他认为,建材作为建筑业的物质基础,与资源、能源、环境有着密切而广泛的关系,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而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要改变我国建材工业总体落后的局面,绿色建材更是必由之路,这有助于改善建材业产品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更为人们营造了健康舒适的生存生活空间。
 
                                    四、浪遏飞舟点江山   

    王新友似乎可以这样一路坦途地在学术界前行。然而,他却在2003年4月加盟到上海东江集团公司。“怎么会想到去东江集团,那完全是另一番天地!”。对于角色的转换,这位学者型的企业家仍然以自信的微笑来解说他的“机会”论。“这也是个机会,当时考虑了一个月”。
 
    其实在重视市场导向,使科研更贴近实际,王新友已经为此耗费了大量心血。1994年,他一手创办了同济四维科贸公司,专门作为材料学院面向社会和市场的窗口及桥梁,提供科技服务、促进成果产业化,学院长期来与行业主管部门及安徽海螺集团、洛阳玻璃集团、上海建材集团等多家大型建材企业和一大批中小型企业保持着良好而密切的关系,成功进行了混凝土外加剂、GRC墙板,特种玻璃、塑料管件管村、人造木材、汽车塑料、塑钢门窗等项目的技术转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技成果转化难,关键在于科研与生产脱节,双方缺乏沟通。对此,科研部门应加强应用与推广的力度,认识到应用研究必须有产业化背景;而企业也应转观念,敢于承担风险,参与成果转化的全过程。”王新友说,“学校有科研力量、企业有市场力量,两者人才组合、优势互补,融合沟通成为最佳形式,必然能结出丰硕成果。”

    1998年,东江集团董事长在一次会议上结识了王新友,便慧眼识珠,想邀请他加盟东江集团。王新友正值事业高峰,对同济大学抱有太深的感情。但他同时认为,学校有科研力量,企业有市场力量,两者人才结合优势互补,沟通成为最佳形式,必然能结出丰硕成果。带着这种理想和愿望,王新友毅然投身商海,2003年4月正式加盟到上海东江集团公司,担任副董事长兼总裁,实现了从学者到企业家的跨越。“其实也不是完全脱离学校,东江集团与同济大学一直都有很好的合作。现在有以后还会有,而且一定能实现双赢。”王新友对自己的选择充满自信。
   
     当时的东江集团规模不大,业务比较专一。王新友的加盟,使东江集团如虎添翼。他爱岗敬业、信守承诺、强化责任、勇于改革,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管理才华,运筹帷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营业绩以年增长50%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现在,东江集团逐步发展成为涉足房地产开发、建筑设计、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建筑幕墙设计与施工等业务而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集团,获得建筑部颁发的设计与施工最高资质证书七项。几年来,公司完成的近二十项工程获得上海“白玉兰”及其他省部级大奖;举世瞩目的上海 Fl 赛车场、上海科技馆的幕墙设计与施工等八项工程获得了国家建设部的最高奖一鲁班奖;企业获得中国建筑企业AAA单位证书。

    “去年集团公司除房地产业务外的营业收入就达3.3亿”,面对诸多荣誉,王新友没有理由不自豪。我随手翻开他带来的东江集团画册,一个个建筑精品气势磅礴,工艺精湛。上海八万人体育馆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东江明珠大厦、上海F1赛车场、天津泰达国际会议中心、河北文化艺术中心等等,都凝集了东江人的智慧与精神。

    王新友再次收获了成功,正是一路坦途一路歌。对于成功之道,有感慨,要作好事必须先做好人,良好的个性胜于卓越的才能。

    “人生是一盘不可重下的棋,人生是一本读不完的书,人生是一艘永远向前的航船”
                                                                                                
                                                                                     ——王新友
 
更多»推荐精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精英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