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详细内容

      缪昌文,1957年8月生,江苏姜堰人,1982年1月毕业于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建筑材料及制品专业。中共党员,现任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建筑材料专家;1998年荣获省政府颁发的“科技成果转化奖”,2000年荣获南京市“十大科技功臣”以及江苏省首届“留学回国先进个人”称号;被确定为江苏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在应用高新技术成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现代经济管理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明媚的春光,将“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一行大字衬得熠熠生辉。阳光下的缪昌文儒雅温和,笑容可掬。这个兼有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学者型企业家,以他那敏捷才思和真诚谈吐,让人感受着朋友般的亲切和自然。

独享导师的免费晚餐

    出生于苏北姜堰农村的缪昌文,童年时从身为乡村教师、待人诚恳、德高望重的祖父那里深受教益。1974年,高中毕业的缪昌文回乡劳动,整整3年,白天干活,夜晚苦读。1978年,他成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在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建筑材料及制品专业学习。

    机遇往往垂青有准备的人。大学毕业后,正值国家科技人才青黄不接,品学兼优的缪昌文被分到中国水科院工作。两年后,为解决夫妻分居,他回到了南京。不久,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又派缪昌文到丹麦学习研修一年。

    刚到丹麦时,留学生中有不少是外国政要的公子哥,谁也不会去青睐像缪昌文这样一个无任何背景的中国农家子弟。尽管丹麦人并不失礼节,但言谈举止中却不时对中国学生流露出轻视之意。

    三个月的基础理论和研究、实验技能培训结束后,缪昌文以优异的成绩,令导师和同学们刮目相看,导师随即安排缪昌文跟着他搞研究项目。第一周结束汇报研究情况时,缪昌文的创新思路,就连那位学识渊博的导师也感到耳目一新。

    按照丹麦导师的习惯,最大的褒奖就是请吃饭。就这样,经常是每逢周五,导师就专邀缪昌文一名学生共进晚餐。导师常对自己所带的其他研究生说:“如果你们都能像Mr Miao这样,我就很高兴了。”

    缪昌文说,在丹麦的一年,相当于在国内4年的工作成效。那时根本无暇念及国内的妻女,整天泡在实验室里。虽然备尝艰辛,但研究技能和创新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期间,他帮导师完成了很多科技咨询和研究项目,深得导师好评,有些创新的理论还被推介到国外一些知名学术刊物上。

    一年学习期满后,缪昌文婉拒了丹麦导师和同事的挽留,毅然放弃在国外优厚的工作生活待遇,按期回到了江苏省建科院。谈及回国的初衷,缪昌文说:“我是国家培养的,是党和政府给予我深造学习的机会,理应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祖国建设,服从组织上的安排。所以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国。”

    当缪昌文打点行装准备启程之际,导师流露出难舍之情。他为缪昌文准备了很多书和资料,希望缪昌文回国后再继续专业的研究。以后每当有人从丹麦回来,导师都要捎些丹麦产的啤酒给他的爱徒。

    回国不久,缪昌文就将自己所获的奖金,在东南大学设立了一个“缪昌文奖学金”,他说,自己这样做并非为了扬名,旨在振兴专业,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从1987年至今,缪昌文主持参加完成21项应用性课题的研究,其中14项获得了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外发表的学术论文已达60多篇,在推动国内建材行业技术进步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学者到老总的角色切换

   1987年,缪昌文作为省建科院的中坚力量,挑起了科研的大梁。他在国内外首次用烧结法生产过去被公认只能采用熔融法生产的材料,一举成功,仅此一项生产成本就下降了80%。在此基础上,他又通过将产品的性能复合,产生叠加效果,派生出新的产品:JK系列混凝土快速修补剂。该项成果能将修补水泥路由几十天缩短到只要几个小时。其中许多技术参数已超过日本、美国等最新产品,被国内砼外加剂学术界一致认为具备国际先进水平。

    然而,这样一项高新技术产品,却在生产应用上收效甚微。作为研发者的缪昌文,感到困惑和苦恼。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了缪昌文苦心追求的目标。

    正确的路径选择,很快理清了思想上的障碍。当大多数人还在困惑和疑虑中踯蹰时,缪昌文他们却已沐浴着改革的春风,独秀枝头。

    1993年,缪昌文自筹资金5.5万元,带领项目组一班人建了一条简易的砼外加剂混配线,生产自己研制的外加剂,结果当年获利50万元。缪昌文负责的材料室奖金也由全院最低,一跃而升至全院前列。

    “春江水暖鸭先知”。此刻的缪昌文并未陶醉于初尝胜果的喜悦中,他敏锐地意识到:拥有自主科研成果,依靠自己的企业生产推广是多么重要!他又开始跋涉于励精图治的创业历程。

    1994年,缪昌文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借了几十万元,以背水一战的决心立下军令状,创办科技产业化基地——江宁县道路建设材料厂,将其主持完成的“JM系列混凝土增强剂”等6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仅仅2个月,企业就产生了60万元的效益。

    为了推广科研成果,缪昌文和工人一起睡地铺、吃盒饭。酷暑天冒着40℃的高温,在水泥路上施工。10月的夜晚寒气侵衣,他打着电筒爬上施工的脚手架,检查新材料试验效果。而在医院工作的妻子,却用柔弱的双肩撑起了一个家,风雨夜、大雪天都是她用自行车驮着女儿上夜班,早晨再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学校……

    凭着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缪昌文他们很快将产品推广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水利、交通、能源、市政、港口和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设工程中。工厂以连年翻番的速度,奇迹般地成长壮大,去年销售额达到近2个亿。8年来,在不要国家一分钱的情况下,企业从5.5万元资本发展到5000多万元的固定资产,成为国内一流的建材高新技术企业,综合实力居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

    2002年3月,缪昌文开创的江苏省混凝土外加剂科技开发基地,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的“科技产业化基地”。一个以自有知识产权产品为拳头,以建筑材料为主线,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

    缪昌文的创新科技成果,在国际上也颇具影响。在他的推动下,省建科院与丹麦、加拿大、荷兰、美国等国的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相继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交流关系。

构架团队的斯巴达克方阵

    缪昌文认为,企业的做大、做强、做优有赖于科技创新,如何创新?必须占领人才高地。惟有打造团队优势,才能在商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创造神奇。

    构架团队的斯巴达克方阵,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的整体,缪昌文说,就是以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科研条件,创造一流的效益。

    目前,公司已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用人机制。首先是舍得花巨资培养和吸引人才。员工中在职学习和毕业的博士生14人,在读硕士15人,公司还大胆使用自己培养的人才,积极鼓励职工在干中学、学中干。

    在使用人才方面,缪昌文有其独到的见解。他说,人才并不是完人,作为领导,要爱护他们,用其所长,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有妒才嫉才的事情发生。要以事业成败论英雄,不搞职务、职称终身制。

    对于环境,缪昌文的诠释是: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就是建一流的科研条件,老是以省内第一自居、坐井观天是不行的。在科研条件改善上要舍得下本钱。近几年公司已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建起工程研究中心和中试开发基地,同时还要加大科技产业化力度,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加大与国外的学术交流。

    在营造好的生活环境方面,缪昌文认为:“要以适当的待遇吸引人才。但这个待遇不是根本,我们引进博士住房补贴14万,引进硕士生补8万元。但你要是单冲着这个待遇来这里,就错了。今年我们就没有和3个已在我院工作好几年的研究生签合同,不能说他们不是人才,是因为他们在这里难以发挥自己的作用,换个环境,可能更能施展他们的才干。”

    在全院,缪昌文善于引导员工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的良好氛围,在共同的目标和使命的追求过程中,体现各自的价值和企业的价值,从而让大家有种强烈的归属感。

    清高气傲是高知人群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身为科研型企业的董事长,缪昌文信奉“做领导只是一时之事,做人是一辈子的事”。领导不仅要以才服人,更要以德服人。自己是搞科研出身的,靠的就是业务强、专业强树立起威信。但人的威是有限的,信更重要。要让别人对你信任,很重要的一点,应该看到自己的不足。缪昌文笑着说:“人有时不易看到自己的不足,包括我在内,有时急躁以后冷静下来,才发现‘噢,这方面我还不够好’。人的事业做得越大,越要谦虚,所以我很注意保持低调。”

    采访中,缪昌文不止一次地对记者说,其实自己并不比别人聪明,换个人在这位置上干,也许会干得更好。所以他经常告诫自己,要正确处理好名与利、得与失、公与私、上与下、顺与逆等方面的关系,既要有干大事的胆量,又要有容人的肚量,这才是一个企业家应有的境界。

    记者注意到,这期间不时有下属敲门进来送材料,缪昌文总是以亲切的微笑起身相迎,这种谦谦君子的风度,让这间洁净雅致的办公室里,始终弥漫着一种家的和睦和温馨。

    缪昌文告诉记者,他参加第九、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会议的最大收获,就是自己的法治观念更强了。尽管企业管理千头万绪,关键是要以法治企,制度面前体现公平。缪昌文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办法,注重员工的职业生涯与企业发展规划的结合,有力地推动了人才脱颖而出和科研开发的滚动发展。

    在省建科院这个团队中,每个成员都在按照规范的制度有序运行,这样一个团结向上、坚强有力的斯巴达克方阵,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呢!

关于人生财富的对话

    “事业的发展和成功是我最大的人生财富。”缪昌文的认识简洁而明了。他看重的是精神上的富有。好比回国后拿出20万元设立了“缪昌文奖学金”、为希望工程捐款2万元不愿宣传、在江宁的企业捐助建小学50万元、每年拿出几万元救济当地五保户等等。他常对爱人女儿说,我不会给后代留什么遗产,现在我们的财富还很少,今后有条件,一定要办个敬老院,还要让更多的失学儿童上学……

    缪昌文谈及这些时,强调了一点,每个人要学会算大账,不能为沾点蝇头小利而丧失人品人格;在利益得失上,吃点亏不要紧,只要能获得社会的认可,还是值得的。

    缪昌文很爱自己的小家,说起女儿,舐犊深情溢于言表。他告诉记者,只要偶尔有半天时间休息,就会和女儿聊聊天,话题都是围绕做人方面的。有次女儿问他:“为什么我为别人付出,却得不到回报呢?”缪昌文就告诉她:“做人要‘不以善小而不为’,每个人都能为别人着想,这世界就会成为爱的大家庭。”去年女儿考到英国读书后,住在房东家里,她爱劳动、有教养,深受房东全家人的喜欢。

    在爱人的眼里,缪昌文是个工作狂,有时人虽在家里,却心不在焉。常常是家人和他讲话,他却前言不搭后语,爱人急了,免不了埋怨几句,这时的缪昌文不会计较,因为自己的确不是个好丈夫、好父亲,他说自己对妻子怀着深深的歉疚。但他却非常认真地对自己进行了评价:“我是个能干好事业的人。”

    缪昌文喜欢读传记文学,从传记人物的闪光思想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特别是那些领袖人物不同的执政风格,对自己管理企业也有很大的启迪。说到这儿他的眼光愈显明亮,似乎沉浸在与伟人的神交之中……

    作为学者型企业家,缪昌文认为诚信也是人生的一大财富。作为科研的带头人,每搞完一个项目,进行鉴定时,他都时常把自己的名字排在最后。他真诚地对记者说:“想当年,我们也曾多么渴望导师能早点让自己挑大梁,如今换位思考,培养和提携年轻一代,难道不正是我们这代人的义务和责任吗?”

    在三峡永久性船闸输水系统等水利设施的国际招标时,省建科院在几十家竞争者中力拔头筹。施工时,合作方开始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缪昌文他们,但随着工程的进展,合作方的态度逐渐由冷淡转变为热情,最终还和缪昌文成为了好朋友。对方老总说,是缪昌文的诚信和学者风范感染了他们,赢得了他们由衷的敬重和信任。

更多»推荐精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精英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