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详细内容
  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是最近被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但这并不是近些年才有的现象,起码在10年以前就有一个人对水泥“产能过剩”有了预知,而他的观点在后来也被实践所验证,这个人就是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刘长发。 

  所谓的“预知”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对行业作出理性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大概只有在水泥行业兢兢业业操劳大半辈子的老行业人才可以做到吧。如今,“产能过剩”的话题看似已是老生常谈,但不得不谈。因为在现阶段我们需要资深专家的经验作指导,更需要前辈们的故事来坚定我们对水泥行业的信心。 

  眼光放在过剩的前面 

  在2011年,刘长发就表示水泥行业在2012年或2013年就会遭遇产能过剩的困境,而水泥行业的发展现状恰恰证实了他的“预言”。 

  或许提前两年的预言并不神奇,但是早10年前就能预见如今产能过剩的现状是需要一定的“功力”,这个功力在刘长发看来就是遵循发展规律。 

  在看待水泥过剩的问题上,刘长发认为水泥消费具有一定的规律,根据其他发达国家积累的经验来看,它呈现一个倒U型的曲线,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要达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水泥总量的需求是一个常量。虽然对常量的确定有一些制约条件的限制,但整体趋势是可预测的。我国水泥消费量的走势也会服从这样一个规律,可以从峰值的大小来预测出动态平衡值。在一个区域内,水泥产能如果只发展到动态平衡值以下是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建设要求的;如果发展到峰值以上,将会产生大量的过剩。较为理想的状态是发展到峰值的70%左右比较恰当。 

  刘长发把超过峰值的70%,且未达到峰值称为产能相对过剩;如果超过峰值,则称为产能绝对过剩。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处于产能相对过剩还有一些地区则是产能绝对过剩。 

  我国的区域发展是不平衡的,区域水泥工业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由于缺乏科学的区域水泥工业发展规划作指导,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水泥建设项目主要围绕着当前的水泥需求热点市场布局建设,较大程度上存在生产力布局不合理的情况。无论在技术上水平多先进,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由产能布局不均衡依然会形成无效的生产能力。 

  刘长发作为研究水泥几十年的老专家,并不只有这一个“法宝”,还需要对实际中水泥未来的用武之地有所研究和判断。 

  刘长发提醒我们将时间拉回到2003年。在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在持续旺盛的市场需求拉动下热闹非凡、如火如荼,新型干法技术也变成了行业共有技术,消除了产业进入的技术门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水泥的“黄金10年”也是产能过剩的10年。 

  产业技术升级创造了条件,但也为商业投机提供了可乘之机,回过头来看,过去10余年间的不同区域水泥投资热,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商业投机炒作起来的。 

  各个企业争先恐后的追求规模扩张,不少不具备水泥生产经验的投资者,凭着对市场商机的敏锐感,也纷纷进入水泥行业淘金。短短数年间,动辄数千万吨,甚至上亿吨产能的超大型水泥企业“横空出世”,在中外水泥工业发展史上绝无仅有。刘长发直言,如此疯狂的发展,焉能不出现产能严重过剩? 

  因为水泥只能用于建设,刘长发看水泥业的发展前景主要是看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自2003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处于高位运行。且2009年受政策刺激影响,预计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20%以上的增长。但这种高强度的投资态势难以长期持续,中国也不能独立于世界持续保持高速增长。这意味着水泥业的高速增长也不可能一直持续。 

  刘长发分析,虽然未来10年至20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空间巨大,包括新建、配套工程以及改建旧房共约有600亿至700亿平方米的需求。然而,受金融危机影响,未来几年国内房地产投资增速将继续呈下滑趋势。“房地产市场占水泥需求约三分之一,存在的诸多问题将会波及水泥产业。” 

  刘长发说,如今行业投资的热情有增无减,但在我国很多地方出现产能过剩已经不可避免,水泥工业究竟有多大发展空间值得每个行业人沉思。

  用市场竞争淘汰落后企业 

  2003年12月国办发[2003]103号文件对水泥行业实施宏观调控,水泥行业一直受到严格的宏观调控,但产能过剩却愈演愈烈,过剩程度不断加剧,已成为困扰水泥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难题。 

  谈起如何应对产能过剩,刘长发坚定地告诉记者,“如果希望通过兼并重组能解决产能过剩这个问题是不可能的。一定要经过市场竞争,让那些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出局,通过市场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化解产能过剩之痛。这就是我的观点,这么多年一直没变。” 

  刘长发认为:“化解产能过剩,必然要淘汰一部分产能,而接下来要淘汰的产能,已不是过去意义上的以落后技术为代表的产能了,我认为下一步要淘汰的是那些没有竞争力的产能。有没有竞争力,不单纯指规模和技术,而主要体现在管理上,不管你是多大规模,只要你管理不到位,缺少市场竞争力,就要被淘汰。有人建议将日产2000吨规模的生产线列入淘汰范围,我认为对那些市场容量小的地区,如果企业经营管理的好、各项指标能够达到国家标准的也应该保留。” 

  “没有无技术的行业,只有无技术的企业”,刘长发在转变企业发展方式上坚信不疑“谁掌握了行业内最先进的技术谁就是赢家,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无论是央企还是民企,只要掌握了先进技术,小可以变大,弱可以变强。只要你的理念、思路、技术是先进的、正确的,无论现在多小、多弱将来肯定能变大、变强。” 

  他认为,应对产能过剩的落脚点就在于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转变企业发展方式首先在于实现企业发展观念由追求产能规模的扩张向追求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力和水平提升的转变。 

  2012年8月21日,《中国建材报》刊登了刘长发《面对产能过剩水泥工业路在何方》一文。他认同的应对办法是,控制总量,优化存量,理性推动企业间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提高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中度。市场的正当和充分的竞争需要鼓励和支持,使部分缺乏市场竞争优势的产能退出市场。 

  “通过竞争,让这些企业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在刘长发看来,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和水平,关键在于苦练内功,从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入手。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仅要高度重视企业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更为重要的是要形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保证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不仅要致力于生产成本的不断降低,更为重要的是要致力于产品应用技术的开发研究,不断提升企业服务市场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延伸产业链,创新企业商业模式,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不仅如此,刘长发还把眼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海外市场,“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借鉴世界先进企业的发展经验,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参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竞争,在更大的范围内配置资源,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 

  众所周知,兼并重组是提高水泥产业集中度的有效途径,但提高产业集中度绝非简单意义上的产能叠加,简单意义上的产能叠加非但对提高产业集中度无益,而且有使分散的风险转变为集中承担的危险;而并购价格过高也会形成“卖批文赚快钱、卖项目赚大钱、卖水泥不赚钱”现象。 

  刘长发多次在会议和采访中强调他的观点,理性推动企业兼并重组,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提高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中度。提高产业集中度是我国水泥工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在鼓励通过市场充分竞争提高产业集中度的过程中不可任意为之。同时也必须旗帜鲜明地避免和制止不正当市场竞争行为,对凡是低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低价倾销行为,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启动必要的调查、评估和惩罚机制。 

  10年的光景可以改变很多,却不能改变一个老行业人对水泥行业深沉的热爱,刘长发10年如一日坚持着他的观点,也用实际行动履行着一个行业人的使命,阐释什么是水泥人的责任和精神。时间也证明了他的远见,也印证着他的深情。如今,年近60的刘长发依然奔波在为行业服务的路上,时刻关注着水泥行业的变化,但不变的是对行业的热情与信心,有这样的行业前辈给我们指导、鼓舞着,无论在何时都是我们温暖前行的动力。

  简介: 刘长发,男,汉族,1956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2007年6月当选为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
更多»推荐精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精英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