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详细内容
  研究方向:水泥混凝土、新型胶凝材料  

  学术经历 

  1998年 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硅酸盐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2001年 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4年 毕业于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4.9~迄今 于华南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发表论文及成就 

  一直从事水泥混凝土、新型胶凝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以及建筑材料的耐久性与环境影响评价和工业副产品的有效综合利用等方向的科研和学习工作,熟悉本行业的前沿领域,掌握了较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试验技术以及现代化测试技术,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参与大型科研项目的能力。 1998~2001年在武汉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从事工业废渣-矿渣和钢渣的利用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2篇,其中“水玻璃激发钢渣水泥的水化机理研究”一文被多次引用;期间参加了武汉市重点工程江汉三桥钢管混凝土的设计与施工工作,该项研究成果成为武汉工业大学胡曙光教授申请获得的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开发”的支撑材料之一。 2001~2004年在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为解决氯氧镁体系胶凝材料的本征缺陷,提出了开展MgO-SiO2-H2O体系胶凝材料研究的构想,继而与挪威Elkem公司合作,开展了常温下MgO-SiO2-H2O体系凝结硬化性能的研究工作,并获得成功,据此申请了二项中国发明专利,发表学术论文4篇;期间参加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高性能水泥制备和应用的基础研究”第一子课题(项目编号:2001CB610701)的研究工作,合作发表论文3篇。 2004年于华南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泥与粉煤灰中有害组分的溶出机理、预测模型及溶出抑制材料的研究”(项目编号:5037201)的资助下,主要从事建筑材料环境影响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同时开展了锈蚀钢筋混凝土的电化学修复技术研究,据此,申报并获资助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结构物中钢筋锈蚀的电化学修复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05B3280100),主持申报并获资助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青年基金项目“电流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界面粘结弱化机理及防治措施研究”(项目编号:50602016)、特种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年创新基金“电化学除盐过程中离子的迁移规律及相关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0500A)、硅酸盐材料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电化学除盐中钢筋-混凝土界面粘结弱化机理”(项目编号:SYSJJ2006-07),就此,已发表学术论文5篇;期间还开展了新型墙体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作为主要参加者已完成一项东莞市建设科技项目“夏热冬暖地区加气混凝土砌块与砂浆的改性及工程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05005),研究成果受到有关专家的好评;作为主要参加者进行的另一项东莞市建设科技项目“利用废弃EPS配制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及其在屋面保温隔热工程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06007)的研究工作进展顺利;同时还获得华南理工大学青年基金“常温下水化硅酸镁钙的合成及胶凝性研究”的资助。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不但体现出了良好的组织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科学素养,还展示了良好的创新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迄今为止,在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terials Edition),环境科学学报、硅酸盐学报、武汉理工大学学报、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等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近三十篇,申请发明专利三项。
更多»推荐精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精英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