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详细内容
——访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级建筑师顾同曾 

  顾同曾教授与加气行业风雨同舟,共同走过了40多个春秋,身为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他在加气混凝土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上做了大量工作;负责编制了JGJl7—84《蒸压加气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96SJ_01《多层节能住宅体系构造图集》以及包括砌块、外墙板、隔墙板和屋面板为内容的《加气混凝土制品建筑构造图集》,为配合《规程》和图集的应用,还编辑了《加气混凝土制品施工须知》等。他主编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建筑构造》国家标准图集,已于2004年颁布实施。目前正在主编《公共建筑节能构造》国家标准图,其中把加气混凝土制品作为主要墙体材料人编。作为行业的元老,他受到了业界同仁们的敬重。最近,笔者专门采访了顾教授。

  问:加气混凝土从一开始只有几家生产企业,目前已发展到,400多家,遍布全国各地,在生产技术、工艺装备上有了很大提升,在应用技术领城有了很大突破。请您介绍一下它的发展过程。

  顾教授:加气混凝土应用技术确实经历了摸索一认识一再摸索一再认识,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过程。记得应用初期,1966年北京引进瑞典SIPOREX生产线之前,就经历了一段摸索,建造了一幢780平方米的3层住宅楼,是加气混凝土板材承重体系。后来,由于忽视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也忽视了对国情的考虑,板材毫无抗震措施(因瑞典为非地震区)。在砌块方面由于当时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量修建低造价简易房,致使墙体裂缝、灰缝冷桥、墙体漏水,导致加气混凝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形象不佳,工厂产品由畅销变成滞销,处境相当困难。

  进入上世纪70年代,北京建筑开始步入恢复时期,北京市政府对加气混凝土在建筑中存在的问题予以高度重视,由北京市建筑设计院、中国建筑东北设计院、清华大学、北京建工研究所、北京建材研究院和北京市加气混凝土厂等单位联合组织的科研小组。从工艺、制造、制品、建筑应用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一是在材料方面解决了钢筋防腐剂;二是在构件方面由厂方会同清华大学和两个设计院进行构性研究,对屋面板进行了长期的系统试验,做了长达7年的长期荷载试验;三是在应用技术方面主要解决墙体开裂、屋面隔热、漏水、开洞和50厘米挑檐等问题。

  在此期向,北京兴建了一批高层框架住宅和多层砖混结构住宅(内墙采用震动砖板承重墙),从此外墙板开始在民用建筑上应用,并也经历了单板吊装、双板黏结吊装、现场组装外墙板、工厂拼装大板等几个阶段,加气混凝土隔墙板的应用几乎与外墙同步,北京最早应用外墙板的框架结构几乎都采用加气混凝土内隔墙板,如厂桥总参宿舍、安定门交通部宿舍、煤炭部宿舍、东大桥高层住宅等。除对加气混凝土的应用进行研究外,我们与厂方和有关科研单位合作尝试创建了几种以加气混凝土为围护结构的新建筑体系。1.北京市加气混凝土厂3层框架全加气混凝土办公楼。这幢楼是由北京建筑设计院设计框架结构,其内外墙、隔墙板、屋面板甚至楼板均采用加气混凝土制品,外墙4个面采用不同的产品和安装方式,南面为竖墙板,西面为横墙板,东面为拼装大板。北面为用水玻璃黏结的砌块。这幢建筑已有3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在正常使用。2.承重砌块加气混凝土试验楼。这是一幢原北京市建材局的家属宿舍楼,1974年由北京建筑设计院设计,1975年完工。这可能是我国第一幢5层的承重加气混凝土砌体结构建筑。建成后不久恰遇唐山地震,北京波及余震,该楼完好无损,因其重量轻,每平方米仅700千克,而其附近建筑均有不同程度开裂3.升层建筑。这是一种从下往上提升,从上往下修建的建筑形式。在上世纪70年代我们与北京加气混凝土厂等共伺合作建成3幢,即东四的糖业烟酒公司、王府井的一家服装商店和八面槽力生体育用品商店。由于这3幢建筑都处北京繁华地区,左邻右舍已建建筑,无堆放场地,所以采用这种特殊的建造技术,主要利用加气混凝土质轻、施工场地占用小等特点,实现了在繁华地区建房的可能性。4.墙改、节能、利废、抗震新体系。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墙改节能方针政策后,我们与北京市现代建筑材料公司(原北京第三加气混凝土厂)接受了一项科研任务,即在多层住宅中既实现墙改、节能、利废,又要满足北京八度地震区的抗震要求。为此我们选择了以工业废料为原材料的制品,承重墙采用粉煤灰砖,围护结构采用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和屋面板,这幢建筑的利废量达每平方米600千克,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大大高于50%的要求。其中最难解决的是满足八度地震区的抗震要求,我们差不多花了4年时间来解决这一课题。这幢3000多平方米的住宅于1991年落成在北京市现代建筑材料公司内,我们称之_为“墙改_、节能、雨II爱、抗震新体系”。 

  问:加气混凝土从开始的不被认知到被市场接纳,这几十年的坎坷历程,给您留下的最深刻感受是什么?

  顾教授:回顾这40年来加气混凝土走过的发展历程,我感触颇多,主要有以下3点:

  1.洋为中国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目的是加速发展我国的建设事业.但在制品的生产,特别是应用技术上一定要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外国经验可以借鉴,但一定要走符合我国国情的道路。北京加气厂实践了这一原则,从产品原材料的选择到板材的钢筋防腐处理:屋面板和外墙板的应用技术,尤其是拼装大板等都有创造性的发展,做到了洋为中用。

  2.重视科研、重视合作。作为生产单位,首要任务当然是创造效益,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和发展,这40年来解决产品存在的问题,新产品不断开发,无一不是重视科研和合作的结果。建材制品所牵涉的领域广泛,如化工、机械、建筑结构、热工、构造和施工等领域,只有重视科阱、重视与有关单位的密切合作,相互协作,取长补短,才能不断创新发展。有些国外没有的技术和产品,我们应结合国情去创新,如屋面板设置预埋件,解决抗震问题,我们与北京市现代建筑材料公司合作攻破了这一难题。

  3.积极致力于出标准、规程和图集。发展新型建材应该在大量科研和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产品及其检验标准、建筑应用技术规程和建筑构造通用或标准图。通过40多年的实践,加气混凝土行业基本完成了这3个法规文件,并以政府法令的形式颁布,是生产、设计、施工等部门必须遵循的法规,是保证制品和建筑质量的根本,也是行业得到发展的先决条件。

  问:加气混凝土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年生产能力3000万立方米的规模.并拥有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装备技术及优良的品质,在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应用技术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您对加气混凝土今后发展有何见解?

  顾教授:40多年来,我国加气混凝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国家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推广节能建筑,推进墙材革新,给加气混凝土行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应充分发挥加气混凝土既是保温材料,又是墙体材料的优势,进一步研发单一材料节能体系,以弥补目前复合保温体系的不足,这方面加气混凝土制品有独特的优势。为此,要不断扩大加气混凝土领域的应用范围,这应该是我们今后的发展方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探索了加气混凝土作为单一材料保温墙体的节能新体系,并得到很大发展,在90年代引进了国外墙体外贴聚苯板外保温的新技术,紧接着采用泡沫聚苯板外保温体系,又派生出多种新体系,其他保温材料如挤塑聚苯板、发泡聚氨酯等保温材料也应运而生。岩棉笔保温材料在幕墙工程中得到应用,这无疑对推动我国节能事业是极大的贡献。但随着时代的推移,人们发现这类保温体系所用的制品不是与石油有关,就是制造时的高能耗,它们的价格随石油市场的波动而波动。这不能不使人想到应用加气混凝土制品作围护结构的优越性,因为送神体系墙体本身就是保温材料,而且其原材料在我国大部分工艺都采用得工作废料――粉煤灰也小,而且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采用单一墙体同样能达到复合体系的热工性能,无论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如价格低廉、施工简单、低能耗、高效益。因此我建议根据我国不同气候分区,结合本地区的节能要求。创造开发不同品种、规格的加气混凝土制品,我想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是能够实现的。大力发展单一节能墙材保温体系,,应该是我国的发展方向之一。据我所知,有的工厂已在研制这一类产品,并巳获得初步成效。
更多»推荐精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精英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