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详细内容

      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造就了一批勇于创新、成果卓著的民营企业家。江苏沙钢集团公司董事长、总裁沈文荣堪称其中的典范。

      在他的引领下,1975年靠45万元自筹资金起家的沙钢,高扬自主创新主旋律,企业实现了持续高效发展,如今已嬗变成为一座气势恢宏的现代化新钢城,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电炉钢和优特钢材生产基地、江苏省重点企业集团、国家特大型工业企业、中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

      沙钢奇迹般地崛起,在国内外钢铁同行和中国经济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先后到沙钢视察,对于沈文荣同志带领沙钢坚持创新发展取得的突出成果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沈文荣同志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党的十六大代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江苏省优秀党员、中国改革功勋、中国创业企业家等荣誉称号,还通过了中国企业联合会第一批高级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

      争创一流    用世界先进技术装备武装自己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沈文荣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条件下,技术创新无疑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源。创新,就是紧密结合企业的实际,以强烈的超前意识、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高屋建瓴、科学决策,采用全新的装备和生产技术,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开辟新的市场空间,实现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从而求得更大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

      基于这样的理念,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沈文荣就把企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在国际先进水平上,紧紧跟踪世界钢铁发展潮流,采用当今世界一流技术,用世界先进技术装备武装自己。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他针对国际冶金界全面采用短流程节能型电炉炼钢的发展新趋势,敢为人先,成功地从英国比兹顿钢厂引进国内第一条75吨超高功率电炉——炼钢——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迅速建成投产,取得非常显著的效益。被国内著名冶金专家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第三次革命的样板”。

      1993年,沙钢又登高望远,构筑新的技术创新平台,投资10多亿元,兴建了具有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亚洲第一座90吨超高功率竖式电炉炼钢——LF精炼——连铸——连轧高速线材生产线,集最先进工艺技术于一体。这两条生产线的相继建成,使沙钢的工艺技术装备由此同世界先进水平间的差距缩短了整整20年。

      1996年10月,沈文荣和一班人决策,加大沙钢开放型经济发展力度,经国家批准,与韩国浦项合资兴办冷轧不锈钢企业,生产冷轧不锈钢薄板高端产品,目前年产能力达40万吨,成为最大的中韩合资不锈钢企业。

      面对钢材市场需求变化、竞争激烈的态势,沈文荣殚精竭虑,运筹帷幄,深化企业的工艺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创新。2002年,沙钢又将位于德国莱茵河畔的蒂森克虏伯钢厂650万吨钢板项目整体搬迁至扬子江畔,并与奥钢联合作,对主体装备进行提升改造,自主创新,达到当今国际先进水平,仅用了三年时间从炼铁、炼钢、板坯连铸到热卷板轧制的生产线就全线贯通投产,使沙钢实现了生产结构从短流程向长、短流程结合的转变;钢种从普钢向优特钢转变;品种从长材向扁平材的转变。去年,钢产量一举突破1000万吨大关,登上了世界钢铁工业第一方阵的大舞台。



图为:沈文荣(左一)在生产一线与干部职工研究技术问题

      科技领航  全方位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企业创新的活力,来源于决策者的思维创新。沈文荣在企业发展的实践中,深切领悟到:一个成功的企业,参与国内市场竞争不是最终目的,敢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主动迎接中国加入WTO后的挑战才是真正的考验。科技创新是企业争创一流的必由之路。企业要在国内外钢铁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有立体化的发展思路,高扬科技创新的旗帜,从完成一次技术创新向持续创新的过渡;建立完善技术创新运作机制和保证体系,把建设一流钢铁企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优势。

      沈文荣提出了“科技领航,科技是取之不尽的资源”的创新理念,不断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坚持走“以科技为先导,以产业为基础,依靠科技拓展市场增效益”的路子。“九五”以来,完成了90吨超高功率竖式电炉炼钢、连铸、连轧生产线及5条全连铸棒材生产线的“一火成材”和“切分轧制”的技术改造项目,成功地实现了电炉热装铁水新型工艺流程的技术创新,同时,还与北科大联手合作,试验攻关,在全国冶金行业率先实现了“电炉全热装铁水、全精炼、全连铸、全热送、全一火成材、全连轧”的工艺路线,这一工艺创新在全国冶金行业中独树一帜,获得了国家专利。

      与此同时,沈文荣十分重视把消化吸收引进设备技术、搞好移植辐射作为企业“二次技术创新”的重要环节来落实。1998年以来,他组织技术中心和广大科技人员,将90吨竖式电炉偏心炉底出钢、导电横臂和碳氧枪等先进工艺技术移植到75吨电炉等装备上,使老设备各项技经指标全面刷新,产量成倍增长,年降本节支超过5000万元。

      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是沈文荣在技术创新上又一高层次的追求。沙钢在全国冶金行业中率先实施CIMS应用示范工程,使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相辅相成。自1996年以来,先后投入1500多万元,创造性地应用了CIMS哲理,推进了企业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1998年底,沙钢实施的“国家863重点成果推广项目——CIMS计算机集成系统工程”通过了国家科技部专家的评审和技术鉴定。专家们评价:沙钢CIMS工程的成功实施,对全省工业企业和全国冶金行业CIMS的建设和实施起到了极好的推动示范作用。“十五“以来,沈文荣又组织实施ERP工程,沙钢的信息化工程又上了新的层次,保证了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的高效运行。

      科技创新成为新品开发的重要保证。面对钢铁市场产品高性能化的要求,沈文荣十分重视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和工艺装备优势,建立新品研发体系,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十五”期间,开发高新技术线材、板材等产品61个,新产品销售收入累计达427亿元,新产品销售率达38.56%。目前沙钢优质线材形成10大系列100多个品种规格,市场份额达35%以上,优质线材出口量居全国第一,建筑螺纹钢的高性能化升级换代全面完成,主产品从大宗建材向高碳钢、金属制品用优质线材、合金钢、不锈钢薄板、热镀锌板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品种转移。主导产品“沙钢牌”热轧带肋钢筋、高速线材等实物质量均获国际先进水平金杯奖,分获“国优”、“省优”、“名牌”、“全国免检产品”等荣誉,在全国冶金行业率先成为所有产品均获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证书的企业,市场信誉斐然,被授予“全国用户满意企业”、“全国优秀企业金马奖”等称号。人均产钢量、全员劳动生产率、电炉钢吨钢电耗、综合成材率、吨钢综合能耗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均连年名列全国同类型企业前茅,经济效益保持稳定增长。

      以人为本    完善自主创新保证体系

      生产能力、经营能力和技术能力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三驾马车”,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毫无疑问应处于龙头地位。沈文荣深谙此道。

      沈文荣作为企业一把手,坚持以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主线,大力培育一支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构筑沙钢发展的人才高地,全面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工作,沙钢在1996年就成立了企业技术中心,沈文荣亲自挂帅、总工程师和主管技术的领导及由各专业小组学科带头人组成工作班子,履行集团公司技术改造、新品开发及技术规划的最高技术权力。在实际工作中,实行技术中心、炼钢、轧材三位一体的联合开发的运作机制。公司还设立专项基金,制订具体的新产品开发管理程序和奖惩条例,鼓励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形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技术创新保证体系和强有力的激励机制。

      “十五”以来,沙钢在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方面的资金投入达7.8亿元。迄今自主研发炼钢铁水热装热送,“三切分”、“四切分”轧制,特钢电炉侧壁氧枪改造,高性能低成本冷镦钢的研究,650万吨钢板项目大高炉与大转炉铁水“一包到底”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独创性的新工艺、新技术34项,取得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技术成果40项,通过与北科大、东南大学、奥钢联等“产学研”合作,获得新工艺、新材料重大创新成果12项。其中,沈文荣等发明的“一种短流程电弧炉钢厂”获国家发明专利,由他组织实施的“棒材打捆夹紧装置”、“电炉竖井”等4项重大创新成果获国家实用型专利。

      沈文荣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保证体系的强磁场效应,进一步激活科技先导的运行机制,造就企业技术创新的人才群体,多年来广泛深入地发动职工群众,开展向小改小革、“四新”应用要效益活动,成为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层次挖掘降本增效潜力。根据企业自身特点,紧紧围绕生产经营中心和工艺技术上的节点、难点,采取集中攻关、分类实施等形式,鼓励技术人员和广大职工对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工艺装备进行改革创新,提高效率,节约费用,降低成本。2000年至2005年,又取得小改小革和“四新”应用成果1170多项,创造经济效益约3亿多元。

更多»推荐精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精英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