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规 » 政策法规 » 正文

国家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摘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0-16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中国混凝土网
核心提示:国家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摘要)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 的基本条件、基础支撑、重要保障,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十一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水利投入持续增加,重点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水利管理不断加强,完成了五年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五年计划、规划中水利投资规模最大、规划目标实现最好、人民群众直接受益最多的时期,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水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和水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水对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影响更加突出,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充分反映了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刻不容缓。 

  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和要求,以及“十二五”国家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安排,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编制了《水利发展规划(2011―2015年)》,提出了“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和改革管理举措。 本《规划》是“十二五”国家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是指导今后五年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依据。 

  一、主要目标 

  1、防洪减灾。基本建成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大江大河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包括大江大河支流、独流入海、内陆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水库除险加固任务,重要海堤达到规划标准,重要防洪城市达到国家规 定的防洪标准,基本建立山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监测预报预警体系,重点低洼地区排涝标准达到5年一遇以上。 

  2、水资源保障。全面解决约3亿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提高到80%左右;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其中新增城市供水能力260亿立方米左右,城市供水水源保证率不低于95%;充分发挥现有灌溉工程作用,力争完成70%以上的大型灌区和50%以上的重点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初步建立抗旱减灾体系,重要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干旱易发区、粮食主产区抗旱能力显著提高。 

  3、水资源节约保护。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350亿立方米以内;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以上;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00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60%以上,提高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资源型和水质型缺水城市的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20%以上。 

  4、水土保持与河湖生态修复。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5万平方公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及重点河湖的生态环境用水状况得到初步改善,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修复;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超采状况初步好转。 

  5、水利改革与管理。初步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国家水权制度,基本完成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流域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水利投融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水利建设领域全面开放,项目法人招标、代建制等加快推进,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与管护机制基本健全。形成较为完善的水法规体系,河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水利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上述指标中,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和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为约束性指标,要进一步细化分解到有关地区,明确工作责任和进度,主要通过政府运用公共资源全力完成。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等预期性指标和任务,主要通过政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法治环境,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多措并举促进目标的实现。 

  二、总体布局 

  按照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部署,针对流域和区域实际,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提高水利支撑与保障能力,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利发展格局。 

  ――华北地区。以解决缺水和水污染问题为重点,以节水和 治污为主要手段,着力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率先完成主要江河水量分配,加强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深化水价改革,大力推广农业高效节水,加大雨洪水、空中云水和再生水、海水 

  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力度,切实强化节约用水。结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优化调度当地水资源和外流域调水,健全水资源配置体系。以兴建集中式供水工程为主,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重要水源地、河湖及湿地的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以地下水严重超采区为重点,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加大京津风沙源区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确保京津等重要地区防洪和供水安全。 

  ――东北地区。围绕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建设国家粮食战略基地的要求,加大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保障重点地区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加快水源工程、引调水工程和灌区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和调配水资源,保障哈长地区、辽中南和辽西北地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吉林中西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蒙东等区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粮食主产区的用水要求。加强水资源节约与保护,继续推进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重要湿地保护,改善河湖水环境。加大松花江、辽河干流和中小河流以及涝区治理力度,开展界河重点河段防护和整治。 

  ――华中地区。按照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大江大河大湖和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形成较为完善的防洪减灾和城乡供水保障体系。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灌排体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区域粮食供给能力,巩固提升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地位。改善重点地区、重要河湖水生态环境,加强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在满足本区域供水需求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向北方调水。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做好水利血防工作。

  ――西南地区。按照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要求,加快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强化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尽快建成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合理规划,蓄引提调结合、大中小微并举,加强水源及输配水工程建设,解决重点城市、重点地区和易旱地区的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强地下水勘查,在有开发利用潜力的地区增加地下水开采量。加快场镇密集、居民集中地区的中小河流治理。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高原湖泊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保护。在保护生态和落实移民安稳致富措施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水能资源。 

  ――西北地区。按照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要求,重点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大力推进农业高效节水,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统筹调配流域和区域水资源,合理控制水土资源开发规模,保障重要经济区和重点城市的供水安全。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大黄土高原和青海“三江源”等地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力度,积极实施人工增雨(雪)作业,继续推进石羊河、渭河等生态脆弱河流的修复治理,加强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保护,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在全面加强地下水超采区控制和治理的同时,加强地下水库的开发利用。提高山洪地质灾害防御能力,防御突发性融雪洪水灾害。 

  ――东南沿海地区。按照率先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水利基 

  础设施建设,完善防灾减灾和水资源调控体系。加强山洪地质灾害、台风灾害应急预警机制建设,继续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和海堤建设,提高重点地区和重点河段的灾害防御能力。城乡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水资源调蓄和供水工程建设,保障重点区域用水需求。积极开发利用海水资源。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实施河口综合整治,维系河流尾闾良好的生态系统。严格控制沿海地区地下水开采,防止海水入侵。 

  强化农业节水。把节水灌溉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根本性 措施和重大战略来抓,因地制宜大力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微灌、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地膜覆盖、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积极发展旱作农业。推动农业节水增效技术 的综合集成和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优先推进水资源短缺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农业高效节水工程建设,争取5年内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00万亩,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以上。稳步发展牧区水利,建设节水高效灌溉饲草料地。 

  三、大力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 

  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科学实施一批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确保工程质量,如期实现通水目标和发挥效益。妥善处理南水北调中线干渠防洪影响问题。继续开展南水北调东、中线二期工程和西线工程等一批跨流域和区域引调水工程的前期工作,进一步优化配置水资源。 

  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完成西藏旁多、吉林哈达山等在建骨干 水利工程建设任务,继续推进西南等工程性缺水地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强老少边穷地区城镇和农村水源建设,改善饮水安全 状况,发展和改善灌溉面积,提高城乡供水和工农业供水保证率。加快干旱易发区、粮食主产区以及城镇密集区的水源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同时积极实施人工增雨(雪),提高应对特大干旱、连续干旱和供水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 

  城镇供水保障能力建设。加大现有城镇水源地挖潜改造,提升蓄供水能力。综合考虑城镇发展和应对极端天气、水源污染等突发事件的水源保障需求,加快城镇新水源和相关供水设施建设,因地制宜优化水源结构,确保供水安全。加快城镇供水设施和管网改造,加强公共建筑和住宅小区节水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推广城市生活节水器具,逐步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设备及产品,推进城镇污水再生利用。加大工业节水力度,重点抓好火电、石油石化、钢铁、纺织、造纸、化工、食品等高耗水行业的节水工作,推广先进的节水技术、节水工艺和节水器具,大力提高水循环利用率,降低工业企业单位产品用水量,鼓励工业废水处理回用。建设一批高水平、具有代表性的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和节水增效示范项目。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建设进度,因地制宜采取集中供水、分散供水和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等方式,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含国有农林场)和11.4万所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要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强水源可靠性论证和工程卫生学评价,优化工程建设方案,强化工程运行管理,落实管护主体,严格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让农民喝上洁净水、放心水。 

  非常规水源利用。扩大污水再生利用量,因地制宜推广分质供水技术,科学合理利用雨洪水和微咸水,扩大沿海地区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规模。加快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建设,完善跨区域作业调度运行决策机制,加大人工增雨(雪)作业力度,科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

 
 
[ 法规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