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原材料技术 » 正文

中海壳牌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的措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9-28  来源:《石油化工建设》第28 卷第6 期  作者:胡华伟
核心提示:中海壳牌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的措施

摘 要在我们平常的工作中,经常发生一些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影响工程结构的安全,如何最大限度的消除质量通病,保证工程结构安全,是我们现场施工管理人员急需要掌握和解决的,而这些质量通病在施工中又很难根除,在施工时只能进行经常的防治。本文根据在中海壳牌SMPO项目混凝土施工中取得的实际经验,对混凝土工程的质量通病的产生和防治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混凝土 质量 通病 防治

  我公司承建的中海壳牌80 万t/a 乙烯工程SMPO(丙乙烯及环氧苯烷)装置LOT-1 项目中混凝土工程量大,设备基础多、框架结构多,绝大部份工作量为钢筋混凝土工程,C25 以上混凝土有二万一千多立方米,所有混凝土外表面均不进行外装饰,全部为原浆混凝土本色。本工程是英荷壳牌投资的项目,混凝土施工工艺及质量要求均遵循国际工程通用做法。内在质量、外表成形质量及表面观感质量要求极严,为此中海壳牌针对混凝土施工专门制定了项目施工规范(SP-8310-0000-0008)。作者在项目实施中,就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容易产生的质量通病和防治进行了重点跟踪,以及产生质量缺陷后的修复进行了重点管理,施工前编写了质量缺陷的修复方案,施工过程中组织了专人负责,固定了作业班组负责修复。在施工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尺寸偏差

1.1 现象

  柱、墙、梁等混凝土外形竖向偏差、表面平整超过规范允许偏差值。

1.2 原因分析

  (1) 模板自身变形,有孔洞,拼装不平整。

  (2) 模板体系的刚度、强度及稳定性不足,造成模板整体变形和位移。

  (3) 放线误差过大,模板就位调整时没有认真吊线找直,穿墙螺栓没有锁紧,致使结构超过厚度或发生歪斜。

  (4) 混凝土浇筑不按操作规程分层进行,一次下料过多,或泵送混凝土直接往模板内浇注时冲击力过大,造成跑模或较大变形。

1.3 防治措施

  (1) 模板使用前要经修整和补洞,拼装严密平整。

  (2) 模板加固体系要经计算,保证刚度和强度;支撑体系也应经过计算设置,保证足够的整体稳定性。

  (3) 柱模板外面应设置柱箍,并应计算柱箍间距。

  (4) 混凝土浇筑前应仔细检查模板尺寸和位置是否正确,支撑是否牢固,穿墙螺栓是否锁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 板墙浇筑混凝土应分层进行。第一层混凝土浇筑厚度为50cm,然后均匀振捣上部墙体混凝土分层浇筑。

  (6) 竖向偏差、表面平整超过允许值较小,不影响结构工程施工质量时,一般可不作处理。

  (7) 竖向偏差值超过允许值较大,应在拆模检查后,根据具体情况把超差部分混凝土进行剔凿,直至符合图纸要求,后用1:2 水泥砂浆抹面修正。

2 蜂窝

2.1 现象

  (1) 蜂窝是指混凝土表面无水泥浆,形成数量或多或少的孔洞,大小如蜂窝,形状不规则,露出石子深度不大于5mm 的现象。

2.2 产生原因

  (1)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子、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2) 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3) 下料方法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通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

  (4) 操作方法不当: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

  (5) 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

  (6) 结构本身设计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

  (7) 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

2.3 防治的措施

  (1)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过2m 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1.5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

  (2)混凝土搅拌时间要适宜,一般应为2min,优先使用预拌砼。

  (3)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2 或1:2.5 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3 麻面

3.1 现象

  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3.2 产生的原因

  (1) 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2) 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3) 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

  (4) 模扳隔离剂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

  (5) 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3.3 防治的措施

  (1) 模板表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透明胶布、腻子等堵严,模板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

  (2) 混凝土入模后,必须掌握振捣时间,一般每点振捣时间约20~30s。合适的振捣时间可由下列现象来判断: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混凝土表面出浆且呈水平状态,混凝土将模板边角部分填满充实。

  (3) 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保持新旧砼表面的颜色一致。

4 孔洞

4.1 现象

  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

4.2 产生的原因

  (1) 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混凝上下料被搁住,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2) 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

  (3) 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

  (4) 混凝土内掉入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

4.3 防治的措施

  (1)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在模板内充满,认真分层振捣密实,预留孔洞,应两侧同时下料,侧面加开浇灌门,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模板工具等杂物掉入混疑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

  (2)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冲洗,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5 露筋

5.1 现象

  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部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

5.2 产生的原因

  (1) 混凝土振捣时钢筋垫块移位,或垫块太少,漏放;钢筋紧贴模板,致使拆模后露筋。

  (2) 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

  (3)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析,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

  (4) 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振或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

  (5) 木模板未浇水湿润.吸水粘结或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导致露筋。

5.3 防治的措施

  (1) 钢钢筋混凝土施工时,注意垫足垫块,保证厚度,固定好。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浇灌高度超过2m,应用串筒、或溜槽进行下料,以防止离析;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操作时,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弯或脱扣等及时调整直正;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正确掌握脱模时间,防止过早拆模,碰坏棱角。

  (2) 首先将外露钢筋上的混凝土渣子和铁锈清理干净,然后用水冲洗湿润,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压平整;如露筋较深,应将薄弱混凝土全部凿掉,冲刷干净润湿,用提高一级标号的细石混凝土捣实,认真养护。

6 混凝土夹芯

6.1 现象

  混凝土内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疑土夹层。

6.2 产生的原因

  (1) 施工缝或变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层并充分湿润就灌筑混凝土。

  (2) 施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净。

  (3) 混疑土浇灌高度过大,未设串简、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

  (4) 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

6.3 防治的措施

  (1)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并洗净;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2m 应设串筒或溜槽,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浇50~100mm 厚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以利结合良好,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

  (2)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2 或1:2.5 水泥砂浆填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7 混凝土裂缝

7.1 现象

  混凝土表面出现能用肉眼观察到的裂缝。

7.2 产生原因

  (1)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温度、湿度变化,混凝土徐变的影响,地基不均匀沉降,拆模过早,早期受振动等因素都有可能引起混凝土裂缝发生。

7.3 预防措施

  (1) 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浇灌完的混凝土要及时养护,防止干缩,防止砼内外温差过大。

  (2) 大体积现浇混凝土施工应合理设计浇筑方案,避免出现施工缝。

  (3) 加强施工管理,混凝土施工时应结合实际条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混凝土的配合。

  (4) 塌落度等符合规定的要求并严格控制外加剂的使用,同时应避免混凝土早期受到冲击;当裂缝较细,数量不多时,可将裂缝用水冲洗后,用水泥浆抹补;如裂缝开裂较大较深时,应沿裂缝凿去薄弱部分,并用水冲洗干净,用1:2.5 水泥砂浆抹补。此外,加压灌入不同稠度的改性环氧树脂溶液补缝,效果也较好。

  (5) 影响结构安全的裂缝,应会同设计研究处理方案,必要时拆除重建。

8 缺棱掉角

8.1 现象

  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

8.2 产生的原因

  (1) 木模板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造成脱水,强度低,或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拆模时,棱角被粘掉;

  (2) 低温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

  (3) 拆模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

  (4) 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均。

8.3 防治措施

  (1)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1.2N / mm2 以上强度;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过急;吊运模板,防止撞击棱角,运输时,将成品阳角用草袋等保护好,以免碰损。

  (2)缺棱掉角,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冲洗充分湿润后,视破损程度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补齐整,或支模用比原来高一级混凝土捣实补好,认真养护。

9 表面不平整

9.1 现象

  混凝土表面凹凸不平,或板厚薄不一,表面不平。

9.2 产生的原因

  (1) 混凝土浇筑后,表面仅用铁锹拍子,未用抹子找平压光,造成表面粗糙不平;

  (2) 模板未支撑在坚硬土层上,或支撑面不足,或支撑松动、泡水,致使新浇灌混凝土早期养护时发生不均匀下沉;

  (3) 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时,上人操作或运料,使表面出现凹陷不平或印痕

9.3 防治措施

  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灌筑混凝土后,应根据水平控制标志或弹线用抹子找平、压光,终凝后浇水养护;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应支在坚实地基上,有足够的支承面积,开防止浸水,以保证不发生下沉;在浇筑混凝土时,加强检查,凝土强度达到1.2N/mm2 以上,方可在已浇结构上走动。

10 强度不够、均质性差

10.1 现象

  同批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平均值低于设计要求强度等级。

10.2 产生的原因

  (1) 水泥过期或受潮,活性降低;砂、石集料级配不好,空隙大,含泥量大,杂物多,外加剂使用不当,掺量不准确。

  (2)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计量不准,施工中随意加水,使水灰比增大。

  (3) 混凝土加料顺序颠倒,搅拌时间不够,拌合不匀。

  (4) 冬期施工,拆模过早或早期受冻。

  (5) 混凝土试块制作未振捣密实,养护管理不善,或养护条件不符合要求,在同条件养护时,早期脱水或受外力砸坏。

10.3 防治措施

  (1) 混凝土原材料应试验合格,严格控制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外加剂要按规定掺加。

  (2) 混凝土应搅拌均匀,按砂子+ 水泥+ 石子+水的顺序上料,外加剂溶液量最好均匀加入水中或从出料口处加入,不能倒在料斗内。搅拌时间应根据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搅拌机容量合理确定。

  (3) 搅拌第一盘混凝土时可适当少装一些石子或适当增加水泥和水。

  (4) 健全检查和试验制度,按规定检查坍落度和制作混凝土试块,认真做好试验记录。

  (5) 当混凝土强度偏低,可用非破损方法(如回弹仪法,超声波法)来测定结构混凝土实际强度,如仍不能满足要求,可按实际强度校核结构的安全度,研究处理方案,采取相应加固或补强措施。

11 结束语

  在中海壳牌SMPO 装置混凝土施工中我公司通过过程控制,重在预防,对容易出现缺陷的部位进行了积极防治;在混凝土施工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一般通常容易出现的混凝土通病得到了有效的治理。通过中海壳壳牌工程实践,我们相信,在以后的工程施工中,只要措施得力,方法得当,加强施工过程管理,施工中质量通病将会得到有效的治理和根除。

参考文献

  1 《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3 《钢筋混凝土施工规范》(SP-8310-0000-0008)中海壳牌项目规范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