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确定水灰比 |
(1) 根据混凝土配制强度和耐久性要求可按下式计算相应的水灰比: 式中 α a , α b ——回归系数 ? ce ——水泥 28d 抗压强度实测值 (MPa) (2) 当无水泥 28d 抗压强度实测值时, ? ce 值可按下式确定: 式中 γ c ——水泥强度等级值的富余系数,可按实际统计资料确定 ? ce,g ——水泥强度等级值 (MPa) (3) 回归系数 α a 和 α b 宜按下列规定确定: 1) 回归系数 α a 和 α b 应根据工程所使用的水泥、骨料,通过试验由建立的水灰比与混 凝土强度关系式确定 2) 当不具备试验统计资料时,回归系数可按表 1 采用 |
用水量 的确定 |
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的确定与成型工艺有关。常规成形工艺的干硬性混凝土或塑性混凝土用水量与粗骨料的品种、粒径及施工要求的混凝土拌合物稠度有关。水灰比在 0.4 ~ 0.8 范围时,见表 2 和表 3 表 2 、表 3 中用水量系采用中砂时的平均取值。采用细砂时,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可增加 5 ~ 10kg ;采用粗砂时可减少 5 ~ 10kg 。掺用各种外加剂或掺合料时,用水量应相应调整 (1) 水灰比小于 0.40 的混凝土以及采用特殊成形工艺 ( 如碾压混凝土等 ) 的混凝土用水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2) 不掺外加剂的流动性和大流动性混凝土的用水量以表 3 中坍落度 90mm 的用水量为基础,坍落度每增大 20mm 时用水量增加 5kg 计算 掺外加剂的混凝土用水量可按下式计算: m wa = m wo (1-β) 式中 m wa ——掺外加剂混凝土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 ( ㎏ ) m wo ——未掺外加剂混凝土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 ( ㎏ ) β ——外加剂的减水率 ( 应经试验确定 ) |
确定水泥 用量 |
根据用水量和水灰比,便可计算 1m 3 混凝土水泥用量 m c 为 为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和一定的密实度,采用的水灰比和水泥用量应根据设计要求或满足表 4 中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的要求。如不能满足时,则应采用表 4 中规定的数值,此时,在不影响操作的情况下,用水量可不减,增加水泥用量,但配制普通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不应大于 550kg /m 3 |
确定砂率 |
砂率是指砂的重量占砂、石总重量的百分率。砂率可根据本单位对所用材料的使用经验确定,如无使用经验,可按骨料品种、规格及混凝土的水灰比参照表 5 选用 |
确定粗、细 骨料用量 |
(1) 重量法 重量法是假定混凝土拌合物的表观密度等于各组成材料的质量和。按以 下两式计算 式中 m co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 ( ㎏ ) m go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粗骨料用量 ( ㎏ ) m so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细骨料用量 ( ㎏ ) m wo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 ( ㎏ ) β s ——砂率 ( % ) m cp —— 1m 3 混凝土拌合物的假定重量 ( ㎏ ) ,其值可取 235 0 ~ 2450kg 联立求解即可解得混凝土各组成材料的用量 (2) 体积法 体积法是假定 lm 3 混凝土的体积应等于各组成材料的绝对体积之和。按以下两式计算 式中 ρ c ——水泥密度 (kg/m 3 ) ,可取 290 0 ~ 3100kg/m 3 ρ g ——粗骨料的表现密度 ( ㎏ /m 3 ) ρ s ——细骨料的表现密度 ( ㎏ /m 3 ) ρ w ——水的密度 ( ㎏ /m 3 ) ,可取 1000kg /m 3 α ——混凝土的含气量百分率,在不使用引气型外加剂时, α 可取为 1 联立求解式可解得混凝土各组成材料的用量及混凝土的配合比 |
表 1 回归系数 α a 、 α b 选用表
石子品种 系数 |
碎石 |
卵石 |
α a |
0.46 |
0.48 |
α b |
0.07 |
0.33 |
表 2 干硬性混凝土的用水量 ( ㎏ /m 3 )
拌合物稠度 |
卵石最大粒径 / ㎜ |
碎石最大粒径 / ㎜ | |||||
项目 |
指标 |
10 |
20 |
40 |
16 |
20 |
40 |
维勃稠度 /s |
1 6 ~ 20 |
175 |
160 |
145 |
180 |
170 |
155 |
1 1 ~ 15 |
180 |
165 |
150 |
185 |
175 |
160 | |
5 ~ 10 |
185 |
170 |
155 |
190 |
180 |
165 |
表 3 塑性混凝土的用水量 ( ㎏ /m 3 )
拌合物稠度 |
卵石最大粒径 / ㎜ |
碎石最大粒径 / ㎜ |
|||||||||
项目 |
指标 |
10 |
20 |
31.5 |
40 |
16 |
20 |
31.5 |
40 | ||
坍落度 / ㎜ |
1 0 ~ 30 |
190 |
170 |
150 |
200 |
185 |
175 |
165 |
|||
3 5 ~ 50 |
200 |
180 |
160 |
210 |
195 |
185 |
175 |
||||
5 5 ~ 70 |
210 |
190 |
170 |
220 |
205 |
195 |
185 |
||||
7 5 ~ 90 |
215 |
195 |
175 |
230 |
215 |
205 |
195 |
表 4 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
环境条件 |
结构物类别 |
最大水灰比 |
最小水泥用量 / ㎏ | |||||
素混凝土 |
钢筋混凝土 |
预应力混凝土 |
素混凝土 |
钢筋混凝土 |
预应力混凝土 | |||
干燥环境 |
正常的居住或办公用房屋内部件 |
不作规定 |
0.65 |
0.60 |
200 |
260 |
300 | |
潮湿环境 |
无冻害 |
高湿度的室内部件 室外部件 在非侵蚀性土和 ( 或 ) 水中的部件 |
0.70 |
0.60 |
0.60 |
225 |
280 |
300 |
潮湿环境 |
有冻害 |
经受冻害的室外部件 在非侵蚀性土和 ( 或 ) 水中且经受冻害的部件 高湿度且经受冻害的室内部件 |
0.55 |
0.55 |
0.55 |
250 |
280 |
300 |
表 5 混凝土砂率选用表 (%)
水灰比 /(m w /m c ) |
碎石最大粒径 / ㎜ |
卵石最大粒径 / ㎜ | ||||
15 |
20 |
40 |
10 |
20 |
40 | |
0.40 |
3 0 ~ 35 |
2 9 ~ 34 |
2 7 ~ 32 |
2 6 ~ 32 |
2 5 ~ 31 |
2 4 ~ 30 |
0.50 |
3 3 ~ 38 |
3 2 ~ 37 |
3 0 ~ 35 |
3 0 ~ 35 |
2 9 ~ 34 |
2 8 ~ 33 |
0.60 |
3 6 ~ 41 |
3 5 ~ 40 |
3 3 ~ 38 |
3 3 ~ 38 |
3 2 ~ 37 |
3 1 ~ 36 |
0.70 |
3 9 ~ 44 |
3 8 ~ 43 |
3 6 ~ 41 |
3 6 ~ 41 |
3 5 ~ 40 |
3 4 ~ 39 |
注: 1 、表中数值系中砂的选用砂率,对粗砂或细砂,可相应地增加或减少砂率。
2 、本表适用于坍落度为 1 6 ~ 60 ㎜的混凝土,坍落度如大于 60 ㎜或小于 10 ㎜时。应相应地增加或减小砂率。
3 、只用一个单粒级粗骨料配制混凝土时,砂率值应适当增大。
混凝土拌和物坍落度的测定
混凝土坍落度的侧定
1 -钢尺; 2 -直尺; 3 -坍落度
混凝土和易性
流动性 |
指混凝土拌合物在自重或机械振动作用下能产生流动,并均匀、密实地填满模板的性能。 流动性的大小反映拌合物的稠稀,它影响施工难易及混凝土结构质量 |
粘聚性 |
指混凝土拌合物中各种组成材料之间有较好的粘聚能力,在运输和浇筑过程中,不致产生分层离析,使混凝土保持整体均匀的性能。粘聚性差的拌合物中水泥浆或砂浆与石于易分离,混凝土硬化后会出现蜂窝、麻面、空洞等不密实现象。严重影响混凝土结构质量 |
保水性 |
指混凝土拌合物保持水分,不易产生泌水的性能。保水性差,泌水倾向加大,振捣后拌合物中的水分泌出、上浮,使水分流经的地方形成毛细孔隙,成为渗水通道;上浮到表面的水分,形成疏松层,如上面继续浇灌混凝土,则新旧混凝土之间形成薄弱的夹层;上浮过程中积聚在石子和钢筋下面的水分,形成水隙,影响水泥浆与石子和钢筋的粘结 |
混凝土外分层形成过程示意图
混凝土的内分层
1- 砂子; 2- 水泥; 3- 孔隙; 4- 石子
影响和易性的因素
用水量 |
用水量是决定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的主要因素。分布在水泥浆中的水量,决定了拌合物的流动性。拌合物中,水泥浆应填充骨料颗粒间的空隙,并在骨料颗粒表面形成润滑层以降低摩擦,由此可见,为了获得要求的流动性,必须有足够的水泥浆。实验表明,当混凝土所用粗、细骨料一定时,即使水泥用量有所变动,为获得要求的流动性,所用水量基本是一定的。流动性与用水量的这一关系称为恒定用水量法则。这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带来很大方便 |
水灰比 |
水灰比决定着水泥浆的稀稠。为获得密实的混凝土,所用的水灰比不宜过小;为保证拌合物有良好的粘聚性和保水性,所用的水灰比又不能过大。水灰比一般在 0.5 ~ 0.8 。在此范围内,当混凝土中用水量一定时,水灰比的变化对流动性影响不大 |
砂率 |
砂率是指混凝土中砂的用量占砂、石总量的质量百分率。当砂率过大时,由于骨料的空隙率与总表面积增大,在水泥浆用量一定的条件下,包覆骨料的水泥浆层减薄,流动性变差;若砂率过小,砂的体积不足以填满石子的空隙,要用部分水泥浆填充,使起润滑作用的水泥浆层减薄,混凝土变得粗涩,和易性变差,出现离析、溃散现象。而在合理砂率下,在水泥浆量一定的情况下,使混凝土拌合物有良好的和易性。或者说,当采用合理砂率时,在混凝土拌合物有良好的和易性条件下,使水泥用量最少。可见合理砂率,就是保持混凝土拌合物有良好粘聚性和保水性的最小砂率 |
影响混凝土强度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
水泥强度和水灰比 |
混凝土强度主要决定于水泥石与粗骨料界面的粘结强度。而粘结强度又取决于水泥石强度。水泥石强度愈高,水泥石与粗骨料界面强度也愈高。至于水泥石强度,则取决于水泥强度和水灰比。这是因为:水泥强度愈高,水泥石强度愈高,粘结力愈强,混凝土强度愈高。在水泥强度相同的情况下,混凝土强度则随水灰比的增大有规律的降低。但水灰比也不是愈小愈好,当水灰比过小时,水泥浆过于干稠,混凝土不易被振密实,反而导致混凝土强度降低 |
龄期 |
混凝土在正常情况下,强度随着龄期的增加而增长,最初的 7 ~ 14d 内较快,以后增长逐渐缓慢, 28d 后强度增长更慢 |
养护温度和湿度 |
混凝土浇捣后,必须保持适当的温度和足够的湿度,使水泥充分水化,以保证混凝土强度的不断发展。一般规定,在自然养护时,对硅酸盐水泥、普通水泥、矿渣水泥配制的混凝土,浇水保湿养护日期不少于 7d ;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掺有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性要求的混凝土,则不得少于 14d |
施工质量 |
施工质量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基本因素。若发生计量不准,搅拌不均匀,运输方式不当造成离析,振捣不密实等现象时,均会降低混凝土强度。因此必须严把施工质量关 |
混凝土的变形性质
化学收缩 |
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后的体积小于水化前的体积,致使混凝土产生收缩,这种收缩称为化学收缩 |
干湿变形 |
当混凝土在水中硬化时,会引起微小膨胀,当在干燥空气中硬化时,会引起干缩。干缩变形对混凝土危害较大,它可使混凝土表面开裂,造成混凝土的耐久性严重降低。影响干湿变形的因素主要有:用水量 ( 水灰比一定的条件下,用水量越多,干缩越大 ) 、水灰比 ( 水灰比大,干缩大 ) 、水泥品种及细度 ( 火山灰干缩大、粉煤灰干缩小;水泥细,干缩大 ) 、养护条件 ( 采用湿热处理,可减小干缩 ) |
温度变形 |
温度缩降 1 ℃ ,每米胀缩 0.01mm 。温度变形对大体积混凝土极为不利。在混凝土硬化初期,放出较多的水化热,当混凝土较厚时,散热缓慢,致使内外温差较大,因而变形较大 |
荷载作用下的变形 |
混凝土的变形分为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混凝土在持续荷载作用下,随时间增长的变形称为徐变。徐变变形初期增长较快,然后逐渐减慢,一般持续 2 ~ 3 年才逐渐趋于稳定。徐变可消除钢筋混凝土内的应力集中,使应力较均匀的重新分布,对大体积混凝土能消除一部分由于温度变形所产生的破坏应力。但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徐变将使混凝土的预加应力受到损失。一般条件下,水灰比较大时,徐变较大;水灰比相同,用水量较大时,徐变较大;骨料级配好,最大粒径较大,弹性模量较大时,混凝土徐变较小;当混凝土在较早龄期受荷时,产生的徐变较大 |
各种混凝土工程对外加剂的选择
序号 |
工程项目 |
选用目的 |
选用剂型 |
1 |
自然条件下的混凝土工程或构件 |
改善工作性,提高早期强度,节约水泥 |
各种减水剂,常用木质素类 |
2 |
太阳直射下施工 |
缓凝 |
缓凝减水剂,常用糖蜜类 |
3 |
大体积混凝土 |
减少水化热 |
缓凝剂,缓凝减水剂 |
4 |
冬期施工 |
早强防寒、抗冻 |
早强减水剂 早强剂、抗冻剂 |
5 |
流态混凝土 |
提高流动度 |
非引气型减水剂,常用 FDN 、 UNF-5 |
6 |
泵送混凝土 |
减少坍落度损失 |
泵送剂、引气剂、缓凝减水剂,常用 FDN-P 、 UNF-5 |
7 |
高强混凝土 |
C50 以上混凝土 |
高效减水剂,非引气减水剂、密实剂 |
8 |
灌浆、补强、填缝 |
防止混凝土收缩 |
膨胀剂 |
9 |
蒸养混凝土 |
缩短蒸养时间 |
非引气高效减水剂、早强减水剂 |
10 |
预制构件 |
缩短生产周期,提高模具周转率 |
高效减水剂、早强减水剂 |
11 |
滑模工程 |
夏季宜缓凝 |
普通减水剂木质素类或糖蜜类 |
冬季宜早强 |
高效减水剂或早强减水剂 | ||
12 |
大模板工程 |
提高和易性,一天强度能拆模 |
高效减水剂或早强减水剂 |
13 |
钢筋密集的构筑物 |
提高和易性,利于浇筑 |
普通减水剂、高效减水剂 |
14 |
耐冻融混凝土 |
提高耐久性 |
引气型高效减水剂 |
15 |
灌注桩基础 |
改善和易性 |
普通减水剂、高效减水剂 |
16 |
商品混凝土 |
节约水泥 保证运输后的和易性 |
普通减水剂 缓凝型减水剂 |
常用外加剂所占的 % 率
普通型减水剂 |
5% |
高效型减水剂 |
36% |
普通型泵送剂 |
8% |
中效型泵送剂 |
27% |
高效型泵送剂 |
11% |
聚羧酸系减水剂 |
2% |
膨胀剂 |
12% |
加水拌和
↓
诱导期 可塑浆体具有流动性
↓
初凝① 初凝时间
↓
凝结 可塑浆体流动性消失
↓
终凝② 终凝时间
↓
硬化 硬化浆体强度增长
水泥初凝和终凝时间示意图
说明:国家标准规定,①各种水泥,初凝不得早于
45min 。②硅酸盐水泥 I ·Ⅱ,终凝不得迟于
6.5h ;普通水泥、粉煤灰水泥、火山灰水泥和
矿渣水泥,均不得迟于 10h 。
(a) 为无坍落度或坍落度很小; (b) 为有坍落度,用直尺测量其与坍落度筒顶部的高差,为坍落度值,如与设计值相符,便视为合格; (c) 则表示砂浆少、黏聚性差; (d) 如不是有意拌制大流动性混凝土,则可能坍落度过大。
拌合物坍落试验后的形状
大模板组装型式
混凝土质量缺陷修整
露筋 |
要克服露筋,钢筋绑扎必须牢固,垫块铺垫要准确,保护层厚度要按规范做足,混凝土配合比应准确,对截面小的构件应改换粗骨料的粒径,模板要支撑好、拼缝严密,混凝土下料倾倒高度应小于 2m ,不要振动钢筋 出现露筋后可做如下处理: 1 .构件表面露筋 可先将混凝土残渣及铁锈清理干净,将露筋部位用清水冲刷并湿润,再用 1 : 2 ~ 1 : 2.5 的水泥砂浆抹光压平整 2 .露筋部位较深 应将软弱的混凝土层及露石剔除干净,再用清水冲刷干净并使之充分湿润,可用原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填补,用细铁棒捣实,并包好草包认真浇水养护 |
蜂窝 |
小蜂窝的修整方法为先用钢丝刷刷清表面,用压力水冲洗,用水泥浆或 1 : 2 水泥砂浆填满抹平。大蜂窝的修整方法为先将松动的石子和突出颗粒凿去,尽量凿成喇叭口,然后用水冲洗干净并湿透,用比原强度等级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捣实,加强养护。对于较深的蜂窝,可采用水泥压浆的方法 |
孔洞、夹渣、 疏松 |
孔洞的处理方法为将空洞 ( 夹渣、疏松 ) 周围的疏松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去,用压力水冲洗,支设带托盒的模板,湿润后用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拌合物仔细浇筑捣实,注意养护 |
缝隙 |
缝隙夹层深度和宽度不大时,可将附近松散混凝土及松动的小石子凿去,洗刷干净后,用 1 : 2 或 1 : 2.5 水泥砂浆强力填嵌密实。宽而深的缝隙夹层,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层,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强力灌细石混凝土或在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
裂缝 |
对于截面高度或截面有效高度不够引起的裂缝,应做加固处理,如板加厚,梁截面加大,需作钢筋混凝土护罩;其他原因引起的裂缝,采取填充的方法,裂缝宽度在 0.1mm 以下,用 1 : 2 的水泥砂浆填充;裂缝宽度在 0.1mm 以上,可采用环氧树脂灌浆修补 |
外表缺陷 |
出现外表缺陷后可进行修补,修补前先将外表缺陷部位用钢丝刷加清水刷洗,并使外表缺陷部位充分湿润,然后用水泥素浆、 1 : 2 或 1 : 2.5 的水泥砂浆抹平,以达到外观平整顺畅 |
主要相关标准、规范、规程
序号 |
标准号 |
名称 |
1 |
GB50010 - 2002 |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
2 |
GB50204 - 2002 |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
3 |
JGJ55 - 2000 |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
4 |
JGJ/T10 - 95 |
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 |
5 |
JGJ51-90 |
轻集料混凝土技术规程 |
6 |
CECS : 28-90 |
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 |
7 |
JGJ3-91 |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 |
8 |
JGJ6-99 |
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 |
9 |
JJ83-91 |
混凝土输送管型式与尺寸 |
10 |
GB/T13333-91 |
混凝土泵 |
11 |
GB175-1999 |
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 |
12 |
GB1344-1999 |
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
13 |
GB/T14685-2001 |
建筑用卵石、碎石 |
14 |
GB/T14684-2001 |
建筑用砂 |
15 |
GB8076-1997 |
混凝土外加剂 |
16 |
GBJ1596-91 |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