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外资侵蚀中国水泥产业隐忧重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2-25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第一财经
核心提示:外资侵蚀中国水泥产业隐忧重重

      中国的水泥产业可能要迎来历史上的拐点。2月15日,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联合公布了60家国家重点扶持水泥企业名单,将对安徽海螺集团等60家企业在项目投资、重组兼并时给予政策扶持。新政策虽然解决了这些优秀水泥企业所普遍面临的银行信贷收紧问题,然而外资的渗透以及国内水泥企业在兼并重组中遇到困境让中国的水泥产业仍然存在安全隐忧。
    
      我国水泥的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46%,跨国水泥巨头若想主宰世界水泥市场,就必然要进入中国。可以这样说,国外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对中国水泥业的研究要比国内银行深入得多。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曾告诉笔者,2004年,墨西哥水泥曾投入200万美元派出18名代表来调查中国市场;瑞士银行在去年年底比较了中国的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煤炭和纺织五大行业后,得出了在中国投资水泥业风险最小的结论。目前外资进入中国来势凶猛,世界排名前十的水泥企业已有6家进入中国,大摩、国际金融公司等金融资本也参股了中国的水泥企业。
    
      水泥产业的区域性特点明显,世界排名第一的拉法基并购四川双马后,在西南市场形成了较强的价格控制能力;世界排名第二的豪西盟在成为华新水泥(9.47,-0.74,-7.25%)的最大股东后,也能垄断华中等区域市场;从海德堡收购辽宁工源水泥的案例来看,前者看中的是国内水泥企业的石灰石资源和市场份额,而廉价出卖和转让土地、石灰石资源和市场份额的现象在行业内普遍存在。
    
      大摩等金融资本是逐利的,他们最终也可能将手中的股权转卖给跨国水泥巨头,业内担心,如果不把握好外资进入的度,这将损害中国老百姓的利益。
    
      另外,国内水泥企业在与有财团支持的跨国水泥巨头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国内的金融部门对水泥业采取“一刀切”的政策,长期贷款一律不借,而短期贷款又是不能用来并购的。在近年水泥行业召开的“拉萨会议”上,部分中小企业公然宣称,如果国内同行不来并购它,它就会卖给外资。一个有力的例证就是,四川双马在被拉法基并购前,曾找到中联水泥,希望被后者并购,但当时中联水泥很难获得国内银行支持,引以为憾。

      由于文化差异及体制方面的原因,国内水泥企业的兼并重组之路充满艰辛。以国内最大的水泥企业安徽海螺集团为例,该公司在2002年和2003年先后重组了南京的中国水泥厂和湖南雪峰水泥集团,由于人员安置等问题没有妥善解决,海螺尝尽了苦头,自此之后,海螺就开始采取新建生产线的方式扩张。当华新水泥意欲兼并国内一家同行时,对方表示:“大家都是地方性企业,凭什么我要被你兼并?如果是豪西盟来兼并,就可以。”
    
      此外,水泥的大量出口也会带来产业安全问题。2005年,我国出口了3800万吨水泥,其中半成品熟料的比例超过50%,煤、电和原材料成本约占熟料生产成本的90%,出口熟料也就是出口能源和资源,因而要反对外资在中国建设大规模熟料生产基地。
    
      2006年我国水泥产量预计12.4亿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的比重已经达到52%。雷前治认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企业是确保产业安全的最有力措施,他希望在扶持政策出台后3~5年内,中国能有三家水泥企业进入世界前十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