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乌江大桥是这样建成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3-16  来源:中华建筑报  作者:邓捷
核心提示:乌江大桥是这样建成的

  乌江山高谷深,江流湍急,是川黔道上的天堑,在古代,人们一直靠船筏漂渡,无法建桥。自古以来乌江素有“黔蜀要津”之称,民间也有“遍行天下路,难过乌江渡”之说。光绪六年(1880年),贵州巡抚岑毓英奏请朝廷,在乌江关岩和黄岩之间的安皋修建铁索桥一座,三年建成,19根铁索长18丈,宽1丈5尺,铁索上架木板行人,耗银三万多两,铁索桥称为“修义桥”。光绪十三年(1887年)和十九年(1893年)两次大洪水,将铁索冲断,今已无存。 

  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乌江大桥工程建设者勇往直前,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攻克了无数技术难题,在乌江古渡口凌空架设了规模宏伟的新乌江大桥。大桥飞跨两岸山头,高百余米,是乌江诸桥中最具气势的大桥。这个名列亚洲第三的悬灌梁大桥荣获了“铁道部火车头奖”,在国家科技开发成果评比中,该大桥又夺得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贵州乌江大桥项目部经理杨友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个工程项目能够顺利竣工,首功应属于我们的技术攻关小组。为了拿下这项工程,我们以赵飞虹副总工程师为首组建了技术攻关小组。他们在工作中攻克了无数技术难题,大大加快了工程施工进度并降低了工程成本。 

  在乌江大桥施工中,面对当地砂料奇缺等问题,以赵飞虹为主的技术骨干发现机制砂可配制C40、C50高标号混凝土,他们便进行了大胆尝试,结果一次性试验成功,不仅有效解决了砂料缺乏的问题,而且为项目部节约了一大笔采购建材的资金。在机制砂混凝土进行大高度、长距离、管道急弯泵送过程中,他们注意到利用机制砂混凝土并掺配外加剂,远比没掺配前的可泵性能好,于是,他们经过反复试验并认定可行性后,连夜赶写出了长篇技术论文并在项目部全线推广,实践证明机制砂混凝土掺配外加剂进行泵送不仅经济,而且快速,屡次创下单机泵送折算距离820m的记录,直接降低工程成本25万元。 

  赵飞虹副总工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同的施工方法、不同的施工手段,在某一具体的工程施工中所取得的工作效率绝对是不一样的,如果循规蹈矩,可能事半工倍,倘若对某种方法稍加改进,事情就会产生一两拔千斤的功效”。 

  据了解,在乌江大桥施工中,项目技术攻关小组采取增设剪刀撑附墙杆与墩身连接,使普通钢管搭设的脚手架满足了80m高墩施工要求,确保了其稳定性,并在72米高桥墩施工中,成功采用了大块钢模板施工,极大地节约了工程成本。他们自行设计制作的泵送三通管,解决了在T构两端同步悬臂浇注过程中平衡施工的问题,减少了设备用量,满足了施工要求,直接降低成本15万元。他们还革新了墩身液压外爬式翻模技术,在进行墩身施工方案对比后,采用了普通钢管搭设脚手架与已施工墩身捆绑配合翻模施工的方案,保证了钢管脚手架的搭设高度达到81米,降低工程成本50多万元。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