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水泥工业,“双腿”同健壮行道快且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4-06  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赵子龙
核心提示:水泥工业,“双腿”同健壮行道快且长
  就在行业内热切讨论水泥生产业如何发展的时候,一则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消息,却从另外一个角度揭示了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的状况。 

  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水泥装备已占国际市场份额30%%左右,我国水泥技术和装备正在引领世界水泥工业发展。截至2006年底,国外采用中国水泥技术和装备累计建成投产、正在实施和已签合同的水泥成套生产线107条,建设规模基本都是日产2000吨至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而国内采用国内技术和装备建设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也已经达到700多条,水泥结构调整有了突破性进展,彻底改变了我国水泥工艺技术和装备依赖进口的局面。由此可见,我国水泥装备业无论是在工艺技术或装备制造方面,已经在全球市场上站住了脚跟。 

  产业“左右腿”始终不均衡 

  对于水泥工业来讲,决定其发展的两大因素或者说是左右腿,就是水泥生产业的发展和水泥装备业的发展。 

  行业人士指出,只有这两项产业发展水平在同一程度时,才会促使水泥工业发展平衡、增速稳定。有人针对水泥工业和这两项关键产业的关系举了个例子:这就如同用扁担负重上山,只有扁担两头的东西重量大致相等,走起路来才会平稳。否则就会失去平衡,寸步难行。 

  然而,行业人士评析说,从目前水泥工业的发展状况来看,水泥生产业和水泥装备业的发展程度却出现较大的差异,产业的“左右腿”始终不能保持均衡。 

  从“一条腿”看,发改委的消息称,我国水泥装备工业通过“十五”期间的发展,目前,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装备完全国产化,日产4000吨、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5%以上,日产8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和日产10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装备只需少量关键零部件进口,从而彻底改变我国大型水泥技术和装备基本依赖进口的局面。 

  装备业的兴盛在市场地位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我国水泥工艺技术和装备已走出国门,出口到多个国家,并且已打入到欧洲市场。如俄罗斯、沙特、阿联酋、伊朗、越南、泰国、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意大利等国,在沙特和阿联酋,采取总承包方式各签订了1条日产10000吨水泥生产线。此外,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水泥厂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和装备国产化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2006年采用国产的余热发电成套装备在全国50多家新型干法水泥厂应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水泥厂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和装备也已成套出口到泰国,澳大利亚和印度也在和我国商谈水泥厂纯低温余热发电设备出口事宜。 

  而“另一条腿”,却与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相伴相随。数据显示,尽管自1985年起我国水泥产量已连续21年位居世界第一位,现如今已占世界水泥总产量的48%左右。但是,就2006年来看,中国这个巨大的水泥生产工地上一半的水泥却是机立窑、湿法窑、干法中空窑这些落后水泥窑生产出的。 

  之前发布的《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指出,目前,全国共有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水泥企业5000多家,企业数量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平均规模仅为22万吨,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水泥生产能力中55%%左右仍为落后的立窑和小型干法中空窑,32.5级水泥等低端产品约占总产量的85%,42.5级及以上的约占12%,其余为特种水泥。我国混凝土标号大部分为C20、C30,而国外多为C50、C60,混凝土标号标准较低。 

  更加尴尬的是,我国的大型水泥企业,拿到国际上,根本就排不上号。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排名前10位的大型企业集团水泥生产总能力也只相当于世界水泥工业第一位的法国拉法基集团一家的产能。 

  于是,水泥工业的两项关键产业相互一比,差距就更加明显的突现出来。行业人士评析说,目前,水泥生产业和水泥装备业的发展程度就像是在坐跷跷板,装备产业始终是下面的那个。 

  水泥生产逐渐转好 

  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所形成的产业发展壁垒,让每一个水泥生产企业都刻骨铭心。由此而折射到水泥装备业上,势必会对水泥装备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据了解,尽管在2006年国家加大抑制水泥行业过剩产能的力度后,当年产能仍然超过了12亿吨,这距离全国工业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预测2010年我国水泥产量将控制在12.5亿吨左右,仅仅过了不到8个月。“十一五”产量控制共计五年的目标在一年之后就几乎突破。业界人士表示,照此情况发展下去,到2010年我国水泥产能的情况还不好估计。《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中分析到,水泥生产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偏低、落后生产能力仍占相当比重、能耗大、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长期低水平发展积累的原因,也有近两年在市场需求拉动下,一些企业不顾产业政策,低水平盲目扩张所带来的后果。 

  在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拉动下,新增水泥产量中有相当一部分竟是国家明令禁止新建的立窑水泥。一些闲置立窑生产能力在市场的刺激下恢复了产能,并扩径改造提高产量;还有相当一部分已淘汰关闭的小水泥企业又投入生产,形成虚关实开的现象;在水泥市场形势较好的西部地区,不但一些应淘汰的立窑没有关闭,而且还有新建立窑的现象,东部地区一些水泥企业将拆除的立窑转移到西部地区恢复生产。 

  水泥装备是振兴水泥工业的重要基础。行业人士认为,水泥生产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小、资本过于分散,不利于大型水泥装备的生产和推广,提高产业集中度进程受阻;而且,落后产能绝对数量较大,部分落后产能在市场状态下死灰复燃,影响一些水泥装备制造企业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生产一些技术指标低的装备。 

  所幸的是,国家目前正在以铁碗政策,强制淘汰落后产能。 

  近日,国家发改委《关于做好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就指出,要在2008年底前淘汰各种规格的干法中空窑、湿法窑等落后工艺技术装备,依法关停并转年产规模小于20万吨和环保或水泥质量不达标企业的生产能力,到2010年末淘汰小水泥产能2.5亿吨。 

  业界认为,这项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水泥生产业逐渐转好,也同时保证了水泥装备业的稳定发展。“目前水泥生产方面总体情况是趋好的。”业内专家预测说。专家认为,目前尽管国内水泥产能是总体过剩的,但是由于水泥需求量也在大幅度上升,国家各项基础建设尤其是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加大了建筑行业对水泥的需求量。加上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关于淘汰水泥行业落后产能的政策,保证了水泥生产业向好的方向发展,也进一步保证了装备产业利润的稳定增长。产业政策附加效应2007年作为中国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之年,不但是对水泥落后产能比重的调整,也是对水泥行业两大关键产业——水泥生产业和水泥装备业发展平衡比率的调整。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国家已经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的结构性政策,为水泥生产业和水泥装备业找到一个最合理的发展基点擦拭出希望之火。尽管这些政策都是针对水泥生产业而制定的,但是还是给水泥生产息息相关的装备产业带来了附加效应。 

  业内专家分析说,目前,水泥生产业和水泥装备产业发展不平衡对大型装备制造企业来说,影响不是很大。尽管目前大型装备企业也生产一些小的装备,但是主要还是做日产5000吨以上水泥生产项目的生产线和配套装备。国家发改委出台的《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中明确表示,国家鼓励建设日产4000吨及以上规模的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西部地区建设规模也应达到日产2000吨及以上,除一些受市场容量和运输条件限制的特殊地区外,原则上不再建设日产2000吨以下规模的水泥项目。禁止建设任何落后工艺的水泥生产能力,对环境污染大、资源破坏严重的小水泥厂,要依法淘汰。因此大型装备企业坚持做大型装备,不仅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而且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 

  据了解,目前我国拥有水泥企业5000余家,到2010年要淘汰至2000家以下,水泥生产将实现规模化,年产600万吨以上将占多数。 

  行业人士分析,对于小型装备企业来讲,各种水泥生产产业政策的出台,也对其产生了不小的附加效应。据了解,《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中表明,国家鼓励大企业在消费市场兼并小企业,将具备条件的小企业改建为粉磨站、中转库或预拌混凝土等接替产业。行业人士认为,这种做法既淘汰了落后产能,同时又达到了控制水泥总产量的目的。对小型装备企业来讲,这部分市场在未来几年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为满足这部分水泥生产企业的市场需求,小型装备企业可以考虑向“小而精”方向发展,提高技术开发能力。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尽管目前水泥生产业和水泥装备业发展不平衡,还没有对整个水泥工业的发展造成过多的屏障,但是就长远来看,这种不平衡势必造成某一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进而是水泥工业发展增速减缓。因此水泥装备企业来讲,需要在国家保护大型企业,压制落后产能的政策背景下,制定与水泥生产业相切合的目标,努力平衡产业发展的“左右腿”。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