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企业情况 » 正文

中国工业报:引资改制是徐工生存与发展的理性选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5-15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转自中国工业报  作者:中国混凝土网
核心提示:中国工业报:引资改制是徐工生存与发展的理性选择
      国际化的工程机械市场

  2005年中国工程机械销售额占国际市场的11.7%,如果按设备数量计算,这一数字已达到22%,其中国际品牌产品(含直接进口)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接近50%,这说明我国工程机械市场和企业发展已经进入国际化的市场环境。

  此外,2005年中国工程机械产品出口额达到29.4亿美元,第一次出现进出口额基本持平,扭转了多年来进出口额严重逆差的局面,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势头逐渐显现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以美国卡特彼勒公司为首的国际跨国公司,既青睐中国这个大市场,同时也对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潜在竞争能力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他们把在中国的发展作为公司重要的发展战略,于是陆续加大了在中国的投资力度。

  与此同时,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涌现了一批民营企业,如三一集团、龙工集团、方圆集团、华厦集团、宁波如意、浙江诺力、山河智能集团等,他们凭借高效灵活的企业运营机制,为我国工程机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一部分国企由于经营机制陈旧,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游戏规则,纷纷落马或面临生存危机。所以现在国内工程机械市场已演变成为外资、民企、国企“三国”分治的状态。另外,工程机械13种主要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已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竞争日益激烈,而国企的经营机制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改制成为国企生存的当务之急。作为中国工程机械旗舰型企业的徐工也面临同样的情况。

  与国外公司、国内新崛起的民营企业相比,徐工的发展显然尚不足道。在机械技术方面,除了个别产品如汽车起重机产品尚有一定优势外,整体技术仅相当于国际80年代水平,大部分产品处于模仿阶段,制造手段仍比较落后。在行业政策方面,目前外资品牌产品进入我国市场没有任何限制,并在税收方面仍有部分超越国民待遇的政策,国际上一流企业如卡特彼勒等国际巨头以合资、独资等方式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凭借资金、品牌、技术等优势在垄断了高端市场以后,正在进入中端市场。在运营机制和成本方面,以三一重工、龙工集团为代表的一批民营企业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成本优势,占据国内中端与低端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多。

  改制如箭在弦

  1989年,徐州重型机械厂、徐州工程机械厂、徐州装载机厂、徐州砼机械厂、徐州桥箱厂、徐州液压件厂等15个子公司以“九统一”形式组建成徐工集团公司。从那时开始,徐工一直得到中央和地方的大力支持,两者对徐工的累计投资达18.70亿元,其中贷款10.6亿元,把公司培育成了以销售规模和产品品种发展为标志的行业龙头老大,其中以工程机械板块为主的核心企业"徐工机械"在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内销售额一直保持领先地位。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