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大浪淘沙。作为民营钢铁企业翘楚的沙钢从诞生之日至今已经经历了30年的风雨征程,从一个县属小钢厂嬗变成目前年产钢能力1500万t,国内最大的电炉钢和优特钢材生产基地、江苏省重点企业集团、国家特大型工业企业、全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创造了中国钢铁业的一大奇迹。
众所周知,钢铁行业不但是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行业,更是技术密集型行业。沙钢是如何在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钢铁行业中,突破民营企业难以生存、难以做大、难以做强的桎梏呢?沙钢人给出的答案是:集团自成立之初,就秉承“科技领航,科技是取之不尽的资源”的科技理念,大力实施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对国外先进技术工艺坚持采用引进、消化、吸收、改进、辐射再到自主创新的战略,沙钢不仅依靠科技创新确立了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成功进入“千万吨级钢企”,更为沙钢基业常青夯实了基础。
科技创新之功
民营钢铁企业领头羊,江苏沙钢集团坐落在苏南张家港市扬子江畔,拥有总资产380亿元,占地10平方公里,职工9800余名,具有年产铁1100万t、钢1500万t、材1500万t(其中热卷板450万t),冷轧不锈钢薄板40万t、镀锌钢板15万t的生产能力。2005年,沙钢在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名列第29位,在全国民企500强中名列第2位;经济总量在江苏省名列第一位,并跻身于全世界最有竞争力的23家钢铁企业行列。企业先后荣获“中国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全国用户满意企业”、“全国优秀企业(金马奖”)、“江苏省环保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
今天的沙钢是辉煌的。沙钢的辉煌业绩是靠科技创新得来的,是从创业的第一天开始的,是从每一个员工做起的。纵观沙钢的发展,30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创新史,“科技领航,科技是取之不尽的资源”的创新理念,是对沙钢发展历程的最好诠释。而正是常抓不懈的科技创新战略,为沙钢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今日的沙钢已经拥有了五大竞争优势:
装备水平显著提高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沙钢瞄准世界钢铁发展潮流,率先成功引进英国比兹顿钢厂75t超高功率电炉炼钢、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1993年,又兴建了具有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亚洲第一座90t超高功率竖式电炉炼钢、6机6流小方坯连铸、26机架无扭控冷高速线材生产线。1999年底,沙钢继续加大力度,加快技术改造,全面淘汰了建厂初期的落后设备,新建了100t特钢电炉、100万t合金棒材生产线,万吨级长江码头等。进入新世纪,沙钢兴建650万t钢板项目,整个项目的工艺技术装备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企业保持了高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产品结构快速优化
“九五”以来,面对钢材市场变化频繁,竞争激烈的新情况,沙钢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依靠工艺装备和科技人才等综合优势,狠抓新品开发,质量优化和结构调整。现在,沙钢产品优钢比达45%左右,同时开发投产一大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钢材新品种,优质高线形成10大系列,100多个规格,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5%以上,成为国内最大的优特钢材生产基地。2005年7月,沙钢650万t钢板项目的全线贯通投产,不仅实现了生产结构从短流程向长、短流程结合的转变,钢种从普钢向优特钢转变,还实现了产品结构从长材向扁平材转变的历史性突破。在线材产品上,与华新钢缆、东南大学联合开发的镀锌钢丝钢缆用S82B盘条,已取得了突破,橡胶骨架用盘条的生产销售量明显提高。
生产工艺不断优化
“十五”期间,沙钢用于技术创新投资达7.8亿元,先后完成了100t特钢电炉、华盛高炉的大富氧喷煤、100万t合金棒材工程、铁水热装炼钢改造工程,还先后完成了90t超高功率竖式电炉高速线材生产线和5条全连轧棒材生产线“一火成材”和“三切分”轧制的技术改造、竖式大电炉热装铁水和高效连铸新工艺,利用无扭控冷技术等对半连轧生产线进行全连轧技术改造以及650万t钢板项目大高炉与大转炉铁水“一包到底”新工艺等项目34项,使先进工艺装备的潜能进一步释放。沙钢优特钢材生产线创造性地实现了“电炉全兑铁水、全精炼、全保护浇注、全连铸、全热送、全连轧”的“六全”目标,大大降低了能源等消耗,提高了产品质量。
指标水平全面提升
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对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进行了全面的技术革新,不仅优化提高了装备水平和生产工艺,还促进了生产指标水平的快速提高,连铸比、连轧比均达100%。沙钢引进的第一条短流程连续生产线,设计能力是25万t/a,通过多次技术改造,2005年的生产能力已经突破了70万t/a。再如,润忠炼钢的设计生产能力为63万t/a,通过多次技术改造,生产能力已达到了100万t/a。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发展壮大,沙钢主要技经指标水平年年都有大幅提高。2005年沙钢的人均产钢量达1075t,同比增长36.28%,居全国同行第一位;优质钢比达47.4%,同比增长26.9%。沙钢更在2005年突破了1000万t大关,提前20年实现了沙钢年产钢量超千万t的奋斗目标。
科技创新成果斐然
“十五”期间,沙钢累计实施技术创新项目34项目,取得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技术成果近40项,实现经济效益超过14亿元。其中,“一种短流程电弧炉钢厂”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棒材打捆夹紧装置”、“电炉碳枪”、“水冷式电炉炉壁”、“电炉竖井”获实用新型专利。2001年以来,沙钢先后获奖的项目有:“1860MPa级Pc钢绞线用小方坯上的产业化研究和开发”获2003年江苏省技术进步一等奖、苏州市科技创新特等奖;“小方坯连铸连轧高性能、低成本冷镦钢盘条的研究”被列入国家863项目计划;“气保焊丝用钢盘条”获2000年度张家港市技术进步一等奖;“优质盘条工艺技术的研究”、“优质高效连铸技术在小方坯上的产业化研究与开发”、“板坯存货管理与调度系统”、“工厂电子地图的应用”均获张家港市技术创新一等奖;“子午线钢帘线用小方坯连铸连轧盘条”、“小方坯连铸连轧高性能低成本冷镦钢研究”均获张家港市技术创新二等奖。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沙钢不断推进企业信息化,在成功实施SG-CIMS一期后,又启动CIMS二期,投入了300多万欧元引入了国际先进的生产排程系统,为企业的稳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撑。《SG-CIMS》获得了1999年度国家863-CIMS首批示范工程、产学研联合优秀项目称号。
同时,沙钢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板坯存货管理与调度”系统,在提高热装热送系统效能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仅此一项为企业节约了150万欧元。通过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后再创新,已经建立了用各类信息技术集成的多级信息系统,使沙钢的信息化一跃进入国内冶金行业先进行列。信息化为沙钢每年提高管理效率、降本增效达5000多万元。
此外,沙钢还把科技创新与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其中“完善创新机制,实现高质高效”和“优化时间管理,加快生产节奏,促进降本增效”的管理模式分别获得了2002、2003年度中国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改革工艺、创新管理,努力实现‘五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获得了2004年度中国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科技创新之路
回首走过的科技创新之路,沙钢人播下的智慧种子,在汗水的浇灌下,历经破土萌发,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成绩的取得与沙钢人不懈努力和拼搏是分不开的,科技创新工作有效展开的背后,更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作为支撑,沙钢人在这方面有自己独特的心得。
坚持引进先进技术,成就科技创新高起点
发展初期,为了尽快打开局面,提高沙钢技术工艺装备水平,缩短与国际国内同行的差距,沙钢人果断采取“拿来主义”,结合自身实际,从国外引进一流设备和技术,使沙钢从一开始就站在较高的起点上,为之后的自主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科学处理好基础工作和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
80年代中后期,短流程电炉炼钢在美国等地区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新潮流,沙钢领导层经过认真调研和充分论证,决定引进75t超高功率电炉炼钢、连铸、连轧生产线,一举使得沙钢的工艺装备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缩短了整整20年。1993年,沙钢又兴建90t超高功率竖式电炉炼钢、LF精炼、连铸高速线材生产线,该条生产线达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迅速接轨。
之后,沙钢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更加快了企业产品向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转变的步伐。1996年与韩国浦项合作兴办冷轧不锈钢薄板工程,目前冷轧不锈钢薄板年产量40万t。
坚持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的科技创新模式
尽管“拿来主义”使沙钢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快速提升,但这仅仅是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始,只有真正将舶来的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创新,才能使科技创新能力产生质的飞跃。实践证明,沙钢切实处理好了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和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
引进90t电炉后,采用其偏心炉底出钢、导电横臂和碳氧枪等先进技术,对75t电炉进行了嫁接改造。同时还对这套短流程生产线进行多处改造,如增加侧壁氧枪、精炼炉、粗轧机改造、上冷床采用多点夹尾技术、分段飞剪前移等,到2005年,该生产线年产能已经从引进时的25万t增加到70万t。
在2002年从蒂森克虏伯钢厂引进650万t钢板项目时,整个工程按照工艺技术装备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要求进行总体规划,与奥钢联工程技术公司等进行技术协作,实施国际最先进的钢铁制造自动化工程,生产线全部实行智能化运行,保证工艺流程、装备水平、节能环保等方面具有国际一流先进水平。同时,沙钢结合自身特点,与北科大合作研发首创“电炉炼钢热装铁水”新工艺路线,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创造出巨大的节能降本效益。
坚持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完美结合
在引进高水平技术装备的同时,企业发展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依靠技术开发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来。沙钢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升企业技术中心主体地位的同时,还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战略性的处理了依靠自身力量创新和借助外力创新的关系。
沙钢强调技术中心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把高效、节能,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成本作为企业发展的方向,在实现装备国际化的同时,不断引进、消化和吸收世界先进的钢铁冶炼、高效连铸和轧制技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此外,还不断增强研发投入,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条件。一方面,加大研发设备的投入,“十五”期间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技术中心建设,确保满足企业研发的需求,为“高精尖”产品研发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选派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到高等院校接受再提高教育或出国考察。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使广大技术人员能及时了解学习世界钢铁冶金前沿技术,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实现核心技术的新突破。
沙钢为了促进广大员工加入到科技创新的队伍中来,近年来一直进行小改小革,“四新”应用活动,构筑科技创新这一重要平台,并重奖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形成了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据统计,2001~2005年,沙钢小改小革,“四新”应用活动申报立项2308项,累计完成1175项,每年都产生数千万元的经济效益。
在内部挖潜的同时,沙钢还注意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沙钢努力建设“产学研”合作基地,与钢铁研究总院、东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燕山大学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其技术、人才优势,提高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开发新工艺和新技术。“十五”期间沙钢共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3项,累计投入2亿多元。对提高企业科技装备水平、加强科技队伍力量建设,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注重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沙钢依江而建,拥有优良深水港,区位优势独特,是发展钢铁产业的理想之地,沙钢非常注重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建设精品基地,打造绿色钢城”的奋斗目标,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近年来沙钢主要进行和完成的循环经济和环保技改项目包括,煤气发电项目,蓄热式轧钢加热炉改造,高炉水渣制粉项目,高炉TRT项目,干熄焦蒸汽发电项目,转炉渣粒化处理项目,污泥、除尘灰利用项目,污水回收利用工程,焦炉煤气取代柴油、液化气烘包项目,轧钢连铸坯热装热送改造项目,热装铁水工程,转运站湿法除尘工程,实施一包到底的炼铁、炼钢新工艺。随着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但使沙钢减少了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为企业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减轻了周边地区的环境压力。
在650万t钢铁项目中,配备了4台5MW的全部燃烧高炉煤气的发电机组,年可发电20多亿kWh。在650万t高炉炼铁项目和330万t焦化项目上,分别配套建设了TRT发电和干熄焦发电装置,回收高炉炼铁和焦炉炼焦过程中产生的煤气资源,每年产生综合经济效益数亿元。
坚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建立创新型企业,人才是第一资源,尤其创新型科技人才。抓紧并持之以恒地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企业的必然要求。沙钢始终把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实施科技创新的战略来抓,建设了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沙钢深入开展职工培训活动,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职工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增强了职工队伍素质与科技创新互相促进的关系。
沙钢除了企业自身展开的职工培训活动外,还非常注重在对外交流活动中培训员工,一方面派员到国内外同行处交流考察,一方面不惜重金,从海外引智。沙钢于1999年开始聘请国外技术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如美国的冶炼专家鲁道夫先生、法国冶炼设备与工艺专家米歇尔先生、日本钢铁冶炼专家江见俊彦教授,每年定期来厂进行技术指导和讲座。“十五”期间沙钢组织的高水平讲座和技术交流超过100场。事实证明,海外引智在培养人才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沙钢技术人员通过海外专家的技术讲座、或与其共同进行难题攻关,极大地拓宽了工作思路,使他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经过沙钢企业内部培训和外部交流相结合,沙钢涌现出了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标兵,技改处处长高莹只有大专文化,但依靠多年的工作经验,勤奋钻研,不断为车间生产、工艺改进、降本增效实施技术改进,解决了众多难题。近两年他自行设计棒材打捆夹紧装置、电炉竖井分解、水冷式电炉炉壁3个项目,先后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00~2005年,高莹先后组织实施参与项目63项,获公司奖励项目51项。
科技创新之魂
三十载弹指一挥间,如今沙钢已经进入了而立之年,这么多年来,沙钢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使集团核心竞争力有了质的提升。巨大成绩取得的背后必然有精神力量的支撑,尤其是在沙钢开展有声有色的科技创新活动,如果没有一种精神支撑,沙钢人就难以走出一条充满挑战而又曲折艰辛的创新之路。
敢为人先
从发展初期引进75t超高功率电炉炼钢、连铸、连轧一体化短流程生产线,到后来的90t超高功率的“亚洲第一炉”,再到与浦项合作的不锈钢镀锌板项目,时时处处都能体现出沙钢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在市场激烈竞争的夹缝中,沙钢人锻炼出了敏锐的思维和独到的眼光。以沈文荣董事长为首的领导层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多谋善断,科学决策,在国内钢铁冶金行业有人持有怀疑态度的情况下,果断引进了当时国际流行、国内领先的短流程炼钢技术,成为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终,这一项目被国内钢铁业专家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第三次革命的样板”,促进了国内电炉炼钢工艺的蓬勃发展。
百折不挠
科技创新之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中间必然经历诸多曲折,面临众多难题。这一点,沙钢人有太多的体会,但是正是百折不挠不服输的精神激励着沙钢人克服一个又一个创新道路上的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
沙钢在调试引进的第一条短流程电炉炼钢、连铸、连轧生产线时,发现连轧系统PLC电器控制程序没有任何数据,再请外国专家,不但要花费巨额费用,而且时间上也不允许。沙钢自己培养的工程技术人员,挺身而出,主动承担攻关任务。在近半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将自己关在小屋里,苦苦思索验证,经过上千次的数据调整,终于编出了符合沙钢实际的PLC控制程序。
超越自我
沙钢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过程。在永不满足现状的精神推动下沙钢不断地去攀登新的高峰,征服新的困难,最终取得新的成就。
在引进75吨电炉炼钢生产线之前,沙钢的窗框钢已经占有当时全国市场70%的份额,经济效益显著,但是在取得一定的成就之后,沙钢人并未满足现状而裹足不前。沈文荣董事长深知优胜劣汰这一残酷的市场竞争法则,与其将来落后挨打,不如现在主动出击。经过多方面论证,沙钢领导层最终决定引进新生产线,从而也走出了沙钢日后迅猛发展的第一步。此后的发展中,沙钢人始终秉承这一理念,直到今天。
社会使命
沙钢懂得,不但要为国家社会创造财富,为企业盈利,为员工谋福利,而且更加明白自己应如何成为一个更受社会尊敬的企业公民。加大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在增加生产规模,提高企业效益的同时,有效地减少对资源能源的消耗,降低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沙钢建立起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圆周型循环经济生产新模式,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目前,环保设备占固定资产18%,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改投入累计达到30亿元。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实施“三废”资源化,进行优化利用和深度利用,循环经济对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贡献率达到35%左右,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以沙钢为核心的江苏扬子江国际冶金工业园已被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