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企业情况 » 正文

沙钢集团系列报道之打造绿色新钢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7-13  来源:《中国冶金报》  作者:杨石林 陈晓东
核心提示:沙钢集团系列报道之打造绿色新钢城

      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全方位推进节能技改和资源综合利用,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沙钢人始终不渝的追求。“十五”以来,沙钢树立起“打造精品基地,建设绿色钢城”的理念,着力构建循环经济生产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沙钢特色和谐发展之路。

      面对钢铁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能源和原辅材料价格上扬、供应紧张的矛盾,沙钢把资源回收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自主创新的重要内容,率先将钢铁制造流程由“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直线型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圆周循环型,使钢铁企业既是钢铁产品的制造者,又是清洁能源的转换者和社会废弃物的耗用者,探索、总结出了一整套循环经济新路子,为实现企业和社会及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沙钢加大节能技改投入,自1997年以来,不断引进国内外最先进的环保、节能技术,对工艺装备进行持续创新,“十五”期间用于节能环保设备和循环经济方面的总投入约占固定资产的18%,每年的环保设备运行费用达到7000多万元。同时,沙钢逐年加大节能技改投入,广泛开展小改小革及新技术、新工艺等“四新”应用活动,使能源消耗得到了大幅度的降低。如在炼钢方面,采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电炉铁水热装新工艺技术,既纯净了钢水,提高了产量,又降低了能耗。在轧钢方面,彻底淘汰了原先的老工艺装备;大力采用国际上流行的无扭控冷连轧生产技术和热工操作计算机自动控制等技术,使得轧钢班产量和产品质量水平稳定提高,综合能耗连年大幅度下降。目前,沙钢电炉钢吨钢耗电仅为237千瓦时,在全国同行中名列前茅。

      变“废”为宝,拓展资源综合利用新途径,构筑资源深度利用新平台,为循环经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是沙钢打造绿色钢城的又一成功之举。

      多年来,沙钢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坚持“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理念,致力于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将污染物尽可能地在企业内部消化处理,大力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排放,实现“三废”资源化。

      沙钢通过实施煤气回收利用、蒸汽回收利用、炉渣回收利用、污水回收利用、焦化副产品回收等五大工程,全面循环利用和深度利用各类资源。沙钢自主创新了30余个节能降耗循环圈模式;实现了“五用一降低”,即利用高炉煤气发电、TRT发电和干熄焦发电,利用转炉煤气取代重油,利用含铁尘泥、氧化铁皮、除尘灰生产烧结矿,利用高炉水渣制造水泥,重复利用工业用水,降低污染排放量和补充新鲜水的消耗量。目前,循环经济产生的成效十分显著,形成了年回收利用煤气发电30亿千瓦时的生产能力;轧钢加热炉每年减少重油消耗15万吨;炼钢烘包每年减少柴油、液化气消耗1.5万吨;每年回收利用各类炉渣450万吨;回收蒸汽后每年减少燃煤消耗4.5万吨。目前,沙钢95%以上工业“三废”实现循环利用,对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贡献率超过35%,成为沙钢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沙钢位于长江之滨,在实施650万吨钢板项目等技术创新工程中,为了保护长江水资源,舍得加大投入,同步建设了14个水处理系统,将炼铁、炼钢、轧钢产生的废水进行回收,经加药净化处理制成循环水、浊循环水等不同水种,再送炼铁、炼钢、轧钢重复利用,生产性废水做到了接近零排放。如今沙钢厂区及周边生态环境始终保持天蓝水清,鸟语花香,花木葱郁,绿草如茵的优美景象。

      沙钢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钢城取得了显著成果,连年获得“江苏省环保节能先进企业”等称号,还通过了省、市“清洁生产工厂审核”。全国政协和国家发改委等领导先后到沙钢调研,对沙钢构筑绿色产业链的成功实践予以充分肯定,去年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发文,以沙钢为核心的江苏扬子江国际冶金工业园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区”之一。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