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中国硅酸盐学会开展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评选结果公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10-14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中国硅酸盐学会
核心提示:中国硅酸盐学会开展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评选结果公示
  根据科协发组字(2010)19号文精神,中国硅酸盐学会近日开展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推荐评选工作。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名额1000人,此次分配给我会的推荐名额为3名。为此中国硅酸盐学会成立了以理事长为组长的评审委员会,负责候选人推荐评选工作。按照科协从会员中推荐候选人的要求,中国硅酸盐学会确定了推荐候选人渠道为专业分会和团体会员单位,至报送材料截止日,共有10个专业分会和2个团体会员单位推荐了12名候选人,经资格审查,候选人全部符合要求。
    
  中国硅酸盐学会于2010年9月7日在京召开了评审委员会会议,评委们对每位候选人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了上报中国科协的三位候选人,分别是:王继扬、杨辉、姚燕。按照推荐评选工作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现将评审结果公示10天。如对评审结果有异议,可通过信函、电话或传真进行投诉。
    
  联系人:陈玉龙               E-mail: ylchen52923@sina.com
    
  电  话:68242007,88376554   传  真:68342016,68313364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信息

姓  名

出生年月

性别

学 历

工作单位

职务/职称

王继扬

1946-07

大本

山东大学

教授

杨  辉

1962-08

研究生

浙江大学浙江加州国际纳米

技术研究院

常务副院长

教授

姚  燕

1957-12

大本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院长

教授级高工


  王继扬同志主要事迹:
    
  功能晶体是现代高技术的一个重要材料基础,王继扬同志长期从事功能晶体生长、表征和应用,主持了多项国家863、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生长了30多种重要的功能晶体,处于国际前沿水平。突破目前唯一可在深紫外实用的氟硼铍酸钾晶体生长技术,首先生长可用尺寸单晶,在此基础上在国际首次实现了多种深紫外激光输出,为保持我国国际领先地位作出重要贡献;将硅酸镓镧用作电光晶体为国际首创,获多国发明专利,并在国防项目获得实用;在四方相钽铌酸钾晶体研究中发现了新光折变类型;研制的四硼酸铝钇镱和硼酸钙氧钆钕等自倍频晶体的研究处于国际前沿,以这两种晶体为工作物质制作的自倍频激光器,实现了国际最高水平的瓦级自倍频连续绿光输出,完成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的全过程,有多项重要应用;和中电科技德清华莹结合,实现近化学计量比铌酸锂等系列晶体产业化,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功能晶体领域中取得了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成绩,曾获得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400余篇,总引用次数H因子达25;获中国和国际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主编参编《探索新晶体》和《晶体形貌学》等著作,译著两本。培养博士和硕士生40余名,学生获全国“挑战杯”特等奖和二等奖各一人,获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一人。 
    
  王继扬同志是国际晶体生长组织理事、亚洲晶体生长与晶体技术协会执委、国际晶体学联盟晶体生长及表征分会理事、中国晶体学会副理事长和中国硅酸盐学会晶体生长与材料分会秘书长,组织了多次全国性和海峡两岸晶体生长学术会议、第三届亚洲晶体生长和晶体技术会议、中日双边晶体生长和晶体技术研讨会等,作为秘书长组织了今年8月在北京的第16届国际晶体生长会议(来自35个国家的1100名代表参加会议),为国际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辉同志主要事迹:
    
  杨辉同志是新材料技术领域的一名科技工作者,为推动我国溶胶-凝胶、纳米材料学科和技术的发展及其产业化应用开展了大量工作,具体表现如下:
    
  目前,杨辉已负责实施国家863重点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重大横向项目等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SCI收录近1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60余项(已授权3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1、第5完成人各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第1完成人2项、第2完成人1项)、二等奖4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特别在电子陶瓷领域,申请人采用材料研究、器件(构件)设计、工艺技术协同的三位一体研发模式,丰富了溶胶-凝胶法胶体化学、配位化学、金属有机化学等相关基础理论体系,突破了纳米陶瓷流延成型、陶瓷-银电极共烧、多层复合技术、微纳器件仿真平台建立、微纳多层器件设计等关键技术,建立起国内首条低温共烧(LTCC)片式多层微波陶瓷微型器件生产线,打破了微波陶瓷微型器件受国外长期垄断的产业格局,推动了我国移动通信、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整机产业的发展。2005年,“溶胶-凝胶法引入添加剂制备电子陶瓷材料”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1完成人);2009年,“低温共烧片式多层微波陶瓷微型频率器件产业化关键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1完成人)。
    
  在溶胶-凝胶技术领域,杨辉先后成功主办了四届全国溶胶-凝胶学术研讨会议。2008年,依托浙江大学筹建了中国硅酸盐学会溶胶-凝胶分会,为集聚我国溶胶-凝胶领域科技人才,促进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争取到第16届国际溶胶-凝胶大会举办权,这是该国际会议首次在中国举办,增强了我国溶胶-凝胶科学技术的国际影响。在纳米技术领域,他参与了浙江省纳米技术发展的规划和布局,并作为项目专家组组长/副组长相继启动了“十五”、“十一五”浙江省纳米技术攻关及示范应用重大科技专项,促进了纳米技术研究与产业的融合与发展。2008年,杨辉开始担任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全面负责纳米院的运营管理,在浙江省政府、美国加州纳米研究院、浙江大学三方共同支持下,建立了与国际接轨,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与投资产业化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同年,由国家科技部和外专局认定的国内纳米科技领域首家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浙江国际纳米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在纳米院揭牌成立,为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2009年,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在纳米院成立,并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签订协议全面代理其专利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和实施,有力促进了我国纳米产业的跨越发展。同年,他对浙江省纳米科技领域相关科研院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所组建的“纳米材料及器件创新团队”被浙江省政府选定为首批重点创新团队,进一步增强了纳米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姚燕同志主要事迹:
    
  姚燕同志从事科研工作和科研组织管理工作近三十年,具有创新、求实、协作和奉献精神。她坚持科技创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注重团队建设和产学研合作。她本人长期从事水泥与混凝土、混凝土外加剂、高性能混凝土的研发工作,为提高我国混凝土耐久性研究和应用技术水平做出突出贡献,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我国高性能水泥混凝土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同时,她是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建材联合会等多个行业组织的副会长,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在行业科技领域有很强的组织力和影响力,自“九五”至今组织了行业大量科技项目,对推动建材行业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姚燕从九十年代初就率先在国内开始了对影响工程寿命的高性能混凝土探索性研究,为西沙机场海水拌养混凝土和中国第一个高密闭、高抗冲击混凝土核废料桶提供了混凝土配比和生产工艺并实际应用,成果获得海军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核工业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随后在“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连续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带领团队对高性能混凝土从原材料到工程应用进行了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针对混凝土开裂和耐久性难题,提出了高性能混凝土体积变形研究新思路,开展了多因素协同作用条件下水泥基材料失效机理研究。她提出“寿命优先,强度适宜”的中等强度混凝土高性能化配合比设计思路,推动了我国混凝土设计由强度设计走向耐久性设计,对提高工程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姚燕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她领导的项目成果在近百项工程中应用,一些直接为国家重点工程服务,混凝土新技术推广应用到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首都机场新航站楼、国内最深矿井建设等多个国家重点工程中。她提出的“综合法评估集料碱活性”成果用于青藏铁路全线骨料的碱活性系统研究和综合判定,为青藏铁路混凝土的安全性提供了技术支撑。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在近20个国家重点煤矿矿井建设中成功应用,解决了深井建设控制混凝土早期开裂和提高服役环境下耐久性能的难题,支持我国煤矿井筒不断突破新的深度,采掘更深的煤层。她为确保三峡大坝用水泥质量做出重要贡献,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针对三峡大坝大体积混凝土的要求,组织专家对专用水泥制定相关技术标准等文件,并派员驻厂对生产工艺监造和产品质量监测达11年,确保了三峡大坝混凝土用的450万吨水泥质量。此举开创了重点工程材料监理的先河,被誉为“三峡模式”,并在其他重点工程中推广。 
     
  姚燕认真研究国家对行业的重大技术需求,提出行业科技发展的建议,并组织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计划项目等。此举不但满足了国家建设的技术需求,同时也为我国建材行业培养了几百名青年科技人才,形成了一支稳定的科技队伍,促进了产学研结合,为建材行业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她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十余项,发表论文近百余篇,专著两部,培养了博士、硕士、博士后20余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