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是实现建筑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对于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和生活环境,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保证工程质量,节约施工用地,实现文明施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芜湖市自2006年4月,芜湖市人民政府转发《市经委、建委关于发展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芜政办[2006]24号),明确规定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建设工程应使用商品砼,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期限后,芜湖市预拌混凝土行业得到迅猛发展,全市预拌混凝土的生产能力和综合配套能力迅速提升,到2012年,芜湖市建成投产的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达37户,比2006年净增30户,建有预拌混凝土生产线82条,预拌混凝土年生产能力达1562万立方米,拥有混凝土搅拌车491辆,预拌混凝土输送能力达1955立方米;混凝土泵车90辆,输送能力达2906立方米;市区城市建设工程和工业、交通、水利、重点工程项目预拌混凝土使用率达100%,芜湖市预拌混凝土行业已进入快速的发展轨道。按照省住建厅、省经信委转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调查预拌混凝土生产和应用情况的通知》(建标函[2013]743号)文件精神,现将芜湖市对预拌混凝土生产和原材料供应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预拌混凝土行业发展情况
(一)产能建设情况
随着芜湖市“禁现”政策不断向县城深入,尤其是无为县2011年区划调整至芜湖,芜湖市预拌混凝土企业发展较快,2010年-2012年,新建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达15户,新增预拌混凝土生产线达39条,新增产能达960万立方米。其中:2010年,芜湖市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达27户,生产线达52条,生产能力达691万立方米,当年新增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达5户,新增生产线9条,新增产能89万立方米。2011年,芜湖市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达35户,生产线达71条,生产能力达1335万立方米,当年新增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达8户,新增生产线19条,新增产能644万立方米。2012年,芜湖市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达37户,生产线达82条,生产能力达1562万立方米,当年新增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达2户,新增生产线11条,新增产能227万立方米,芜湖市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二)企业构成情况
目前,芜湖市建成投产的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达37户,从企业产品结构和规模上看,大部分企业能实现预拌混凝土供应的规模经济要求,但总体上起点不高,设计生产能力不大。从2012年产量数据来看:产量最大的预拌混凝土企业是芜湖市兴发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该公司当年产量达45万立方米,占全市预拌混凝土总量的6.7%,产量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别是芜湖瑞诚混凝土有限公司和芜湖三岩建材实业有限公司,分别占总量的5%和4.3%。整体上看这些企业在规模上没有多大差异,芜湖市没有出现垄断预拌混凝土市场供给和价格的龙头企业。从企业资质等级来看,全市二级资质企业仅有3户,占企业总数的8.1 %;其余34户企业均为三级资质,占企业总数的91.9%。从行业的资本属性看,芜湖市预拌混凝土企业既有国有、民营成份,又有股份制、外资企业,呈现所有制形式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三)企业布局情况
目前,芜湖市37户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全市各县区,布局不尽合理,市区分布19户,其中:弋江区7户、鸠江区7户、三山区2户、镜湖区1户、经济技术开发区2户;四县分布18户,其中:芜湖县7户、南陵县4户、繁昌县4户、无为县2户,能满足建筑市场“禁现”后建设工程多元化的应用需求。
(四)原材料供应及其价格情况
受资源条件影响,芜湖市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的原材料主要由水泥、河砂、碎石、粉煤灰、矿渣粉、石灰粉等成份组成。2010年-2012年,芜湖市预拌混凝土累计供应量达1811.1万立方米,年均增长35.7%,累计使用河砂1499.82万吨,碎石1900.92万吨,粉煤灰95.78万吨。其中:2010年,芜湖市预拌混凝土供应量完成457万立方米,市区和县城建设项目预拌混凝土使用率达96%以上,普通预拌混凝土产品占混凝土总量的93.87%,河砂价格约为43元/吨,碎石价格为45元/吨,粉煤灰价格为120元/吨。2011年,市区和县城建设项目预拌混凝土使用率达97%以上,普通预拌混凝土产品占混凝土总量的91.67%,河砂价格约为47元/吨,碎石价格为50元/吨,粉煤灰价格为150元/吨。2012年,芜湖市预拌混凝土供应量完成667.2万立方米,普通预拌混凝土产品占混凝土总量的85.56%,市区和县城建设项目预拌混凝土使用率达98%以上,使用河砂551.77万吨,碎石713.9万吨,粉煤灰34.69万吨;河砂价格约为52元/吨,碎石价格为50元/吨,粉煤灰价格为145元/吨。芜湖市预拌混凝土供应量、使用率逐年提高,普通混凝土在混凝土总量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各种用途的特种混凝土用量得到提升,市场河砂、碎石、粉煤灰价格呈上涨态势,加大了芜湖市混凝土生产企业的营运成本。
二、预拌混凝土企业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情况
2010年-2012年,芜湖市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累计达465.7万吨,其中: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分别达123.2万吨、174.3万吨和168.2万吨。通过配合比加权计算,其中三年应用粉煤灰95.78万吨,仅这一项可带来社会经济效益:节约水泥95.78万吨,折合能耗16.69万吨标煤,减少水泥生产粉尘排放287.34吨,减少CO2排放86.2万吨,因节约资源实现社会经济效益3.07亿元;三年累计使用散装水泥533.8万吨,经折算,可节约牛皮纸1601.4吨,聚乙烯6704.5吨,减少水泥损耗21万吨,折合能耗节约标煤5万吨;减少粉尘排放2.1万吨,减少CO2排放18.9万吨,实现综合经济效益2.1亿元。
三、芜湖市“禁现”工作开展情况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等相关政策,芜湖市积极采取多项举措,出台“禁现”政策,培育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对生产企业、建筑应用示范项目专项资金补贴额度和范围,强化市场监管和执法,强力推广建设工程使用预拌混凝土和砂浆。2006年4月,芜湖市人民政府转发《市经委、建委关于发展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芜政办[2006]24号),规定:从2006年7月1日起,城市规划范围内的建设工程应使用商品混凝土,禁止现场搅拌。三山区和镜湖区荆山镇、弋江区火龙岗镇、鸠江区清水镇范围内建设工程,自2008年1月1日起使用预拌混凝土,禁止现场搅拌。
2010年10月,芜湖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贯彻执行〈安徽省促进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办法〉的通知》(芜政[2010]81号)进一步规定,市区、县城规划区和建制镇规划区的建设工程应使用散装水泥和商品混凝土,禁止使用袋装水泥,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继2008年南陵县、繁昌县出台了“禁现”政策后, 2011年和2012年芜湖县、无为县也分别出台“禁现”政策,规定县城和建制镇规划范围内的建设工程应使用商品混凝土,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至此,芜湖市全境全面实现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
为加强对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行业的管理,切实贯彻《省政府216号令》和芜政[2010]81号文有关规定, 2012年12月,芜湖市经信委、财政局联合印发《芜湖市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备案管理办法》(芜经信[2012]479号),在全省率先将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企业纳入市、县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备案。该文规定:凡取得《芜湖市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备案证书》(以下简称《备案证书》)的企业,其产品生产企业和使用单位可按规定享有申请市级墙体材料革新建筑节能和发展散装水泥促进资金补贴;建设工程项目使用取得《备案证书》企业生产的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产品的,该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可按照有关规定享受散装水泥专项资金退还政策。对使用未取得《备案证书》企业的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产品的建设工程项目,其建设单位缴纳的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一律不予返退,且该建设工程项目不得享受墙体材料革新建筑节能和发展散装水泥促进资金扶持补贴政策。今年上半年,我办加强了对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监管,积极开展对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备案工作,目前我办已向全市5户混凝土生产企业和2户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发放了《备案证书》。随着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必将有效规范行业管理,促进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在建筑工程中的全面使用。
四、目前芜湖市预拌混凝土行业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年来芜湖市预拌混凝土企业生产和市场应用实践来看,目前芜湖市预拌混凝土行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行业监督管理体制没有真正理顺
从我国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现行管理体制来看,在国家层面,由国家商务部商品流通发展司对其进行管理;在省级层面,全国大部分省份隶属于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管理,少部分省隶属于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管理;在市级层面,我省大部分地市隶属于工业经济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少数地市隶属于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商务主管部门管理。但从芜湖市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市工业经济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本行政区域内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发展应用规划、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推广应用和“禁现”执法巡查,而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的设立、企业资质等级、生产过程监管等实则由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管理,使工业经济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对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的管理缺乏应有的手段,常常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和管理体制没有真正理顺。
(二)企业设立缺乏规划布点政策约束
目前,芜湖市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企业的设立,缺乏市场准入和规划布点政策的指导与约束,企业地区布局不合理、不科学,导致预拌混凝土企业发展出现盲目上马、重复建设现象,造成社会资金的浪费,加剧了市场激烈竞争。
(三)产能严重过剩,市场竞争激烈
芜湖市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能严重过剩,市场竞争激烈,导致有的企业为了抢占市场而低价供货、垫资供货现象,大部分企业生产“吃不饱”,不能正常运转,处于亏损状态,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龙头骨干企业较少。
(四)生产经营方式相对落后,对周围环境污染较重
目前,芜湖市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相对落后,全部露天生产,砂、石、粉煤灰等露天堆放,对粉尘、固体废弃物和污水等没有做到循环利用,对周围环境污染较重,据了解,目前芜湖市未有一家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实施封闭式生产管理。
(五)全市缺少第三方混凝土砂浆运输物流企业
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产业链上第三方混凝土运输物流企业的支持。目前,芜湖市混凝土、砂浆运输物流企业发展乏力,不利芜湖市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事业的发展和推广应用。
(六)各县区企业发展不平衡,乡镇市场应用薄弱
当前主要表现为有的县区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过多,市场供大于求,产能过剩;有的县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才刚刚起步,“禁现”政策执行不力,县区企业发展不平衡。受地理位置、交通运输、建筑体量等因素制约,乡镇新农村建筑市场预拌混凝土应用比较薄弱,预拌混凝土向乡镇新农村建筑市场推广应用亟待加强。
五、下一步应采取的主要对策与措施
针对目前芜湖市预拌混凝土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下一步应采取以下主要对策与措施。
一是建议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尽快理顺行业监督管理体制。从有利于预拌混凝土整个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出发,进一步明确政府工业经济行政主管部门、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等职能部门的职责和分工,理顺行业监督管理体制,避免出现多头管理,相互扯皮,人人不管等尴尬现象发生。
二是联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尽快制定出台芜湖市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企业设立审批和规划布点政策,防止今后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企业盲目上马、重复建设,造成社会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三是对芜湖市现有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结合产业规划及企业经营情况,对产能低、规模小、设备落后、经营不善、布局不合理、污染严重的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按照市场原则,加快兼并重组步伐,淘汰一批,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绿色混凝土企业。
四是加快产业链上的运输物流企业发展。制定鼓励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加快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行业现代运输物流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和培育第三方运输物流企业,促进芜湖市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物流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是依靠科技创新推动行业发展和进步。鼓励现有商品砼企业与高等学府、科研院所相联系,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子,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设备技术改造,改变落后生产方式,调整产业产品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转型升级,走绿色低碳、节能环保、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实现资源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