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中国GDP五年内仍可能回到8%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4-13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第一财经日报 杨燕青 周艾琳
核心提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潜在经济增速(trendgrowth)不断下滑,时至今日也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中国GDP增速更是在2012年 出现“断崖式”下降,从前十年年均10%以上的增速骤降至8%。放眼未来,各方更是预计中国经济增长将稳定在7%甚至5%~6%的更低水平。究竟是什么造 成了“断崖式”下降?中国GDP增长在未来是否可能再度回到8%以上?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潜在经济增速(trendgrowth)不断下滑,时至今日也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中国GDP增速更是在2012年 出现“断崖式”下降,从前十年年均10%以上的增速骤降至8%。放眼未来,各方更是预计中国经济增长将稳定在7%甚至5%~6%的更低水平。究竟是什么造 成了“断崖式”下降?中国GDP增长在未来是否可能再度回到8%以上?


就上述问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新任院长、当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海派经济学家张军教授接受了记者专访。在他看来,是外部冲击 (externalshock)和巨额债务导致了中国经济的断崖式下降。而恰当的一揽子改革措施,包括债务处置,将激发新的增长潜力。“未来五年内中国 GDP增长回到8%以上还是可能的。”张军表示。


债务是GDP“断崖式”下降的主因


记者:金融危机后,全球的潜在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且再也没有回到危机前的水平。中国的情况也类似。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这一现象?


张军:正常情况下,影响潜在经济增速的结构性因素是随着时间而改变的。如人口红利,即工作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因 为出生率随收入上升而下降,且医疗进步也增加了人口寿命,此外,可供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下降,总体而言,人口红利趋于下降或消失。还有一个结构性 因素是城乡劳动力要素流动,即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向高生产率的非农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流动,当然转移机会和速度也随时间递减。此外,起初中 国只需通过模仿发达国家便能迅速提高生产率,但随着模仿空间逐步收窄,就需要创新,否则生产率增长就会停滞。因此,潜在生产率必然随着时间推移而下降。


问题是,从2002年到2011年10年间,中国经济GDP增长平均是10.02%,到了2012年以后,突然降到8%以下,现在只有7%多一点。这 种“断崖式”下降,被很多经济学家理解为经济转型的一个必然结果。但变化每天都在发生,为何2012年后会出现“断崖式”下降?从东亚经济的发展历程,尤 其是“亚洲四小龙”以往的经济增长轨迹可以看出,潜在增长率的回落应该是一个缓慢过程,原因可能还在于外部经济冲击或内部经济政策的突然调整,否则仅仅人 口红利的逐步减退无法解释上述情况。


记者: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早在2000年左右,人口红利已经开始下降了。你认为导致中国潜在经济增速下降的主因是什么?


张军:为何经济增速会下降到7%?我认为除了危机的外部冲击(externalshock)外,内部的主因可能 是债务的突然累积。不少专家一口咬定现在是新常态,经济增速只能维持在7%,不可再度回到8%,但我认为证据不足。今天百分之七点几的经济增速,远远低于 中国经济这些年的潜在增长率。


不可否认,2002~2012年的这轮高增长是由房地产繁荣所带动的。房地产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因而会拉动钢铁、水泥、能源等上游产业。然而,给定中 国的金融模式,房地产靠的是信贷,有土地便能向银行举债,因此信贷飞速增长。直至2007年,GDP增长高达14%,远超潜在增长率,政府只能通过房产调 控给经济降温。因此,潜在增长率就好像是引力(gravity),增速过热就会把它拉回来。


问题在于政策的调整过于激进和剧烈。中国房地产在2007年已经严重过热,资产泡沫涌现。但2008年的危机使政府决定再度启动房地产来驱动经济,且 2008年的4万亿再加之银行的巨额信贷拖累了恢复进程。如果没有2008年11月这一招,经济可能会慢慢恢复适合的增速。


记者:你认为2002~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是房地产,但有人认为加入WTO和全球贸易链,可能是中国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推动力。而后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外需不足这一外部冲击造成了中国经济的“断崖式”下降,也摧毁了全球潜在经济增速。你如何看待贸易的影响?


张军:就贸易对经济的拉动,我更倾向于从供给的角度来谈,而非需求,贸易对我们的生产率的持续改善作用更大,而 房地产投资对需求的拉动作用更明显。但从中长期而言,生产率决定增长趋势,而需求则会有波动。事实上,我认为外贸对于中国潜在增长率的影响并没那么大,估 计不超过1个百分点。


记者:那么因贸易冲击而损失的增长率还是否可能恢复?


张军:我认为很难。就算全球经济状况回到2008年以前,中国恐怕也很难回去,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早已上升,这是主要原因。


记者:中国目前在采取定向刺激、降息降准等趋于宽松的政策,但GDP仍然不见上升。潜在生产率下降是“gravity”吗?


张军:说起刺激问题,重要的是看用于刺激的钱究竟去哪儿了。其实中国的钱相当部分去还债了,GDP增长不见起色 的主要原因在这,不是潜在增长率太低造成的。那么,是否我们的潜在增长率已经回落到了现在的水平?我认为没有。一个观察的角度是“亚洲四小龙”,它们都是 最典型的贸易主导的外向型经济,但在东南亚经济危机时,其潜在生产率也只是掉了1个百分点,因此中国经济为何会出现“断崖式”下跌?除了贸易,债务等内部 因素可能才是主因。


万亿债务置换规模远远不够


记者:从债务的角度看,中国在2008年采取了大型刺激政策,这是不是今天巨额债务的重要诱因?


张军:在2007年时,中国的房地产已经严重过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超量,资产泡沫涌现,其实在2005年就应 该刹车。2008年前的10年间积累了大量信贷,需要用持续调整来使经济增速恢复到潜在增长率。但2008年实施的三年4万亿财政支出,以及配合投放了超 过14万亿的信贷,事实上拖累了经济的复苏进程。


当中国政府在2009年底因发现投资过热而转向收缩政策和启动宏观调控时,大量在建投资项目(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项目)被叫 停,GDP的增长率应声跌下。看上去宏观调控成功了,但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虽然项目叫停了,隐含的债务增长并没有停止。各类债务和每年因债务而产生的利 息依然在滚动中。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史宗瀚(VictorShih)教授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进行了研究和全面统计,他先将各种贷款的口径查明,包括表内表外,再去找 这些债务的各年规模和利率(信托、小额和委托贷款利率等),再算出总的债务存量,并通过计算GDP增量与之进行比对,最终看出,中国GDP增量没有太大变 化,但债务规模增速较快。


据他的测算,2010年全部债务产生的利息占当年名义GDP增量的80%强,而到2012年就接近于当年名义GDP的增量,到2013年,全部债务产 生的利息甚至超过当年名义GDP的增量,达到后者的140%,而到2014年,这些债务产生的利息约等于当年名义GDP增量的两倍。


由于利息规模过大,银行的放贷意愿也逐渐减弱,开始信贷紧缩(creditcrunch),开发商、地方政府的债务链无法持续,便转向影子银行借款, 并愿意支付高达20%的利率。而一般企业无法承担这种利率,于是便出现了挤出效应(crowding-outeffect)。


其实,这些债务问题在当时并不是大问题,是可以及时处置的。但是当时各界关注的只是GDP增速,直到地方政府和影子银行的问题逐渐暴露,大家才意识到 了问题的严重性。前不久,财政部才出台了地方存量债务置换,将利率高、不透明的短期债务置换为期限长、利率低的长期债务。此外,中央政府财政情况较好,债 务仅占GDP的20%多一点,因此发债作为核销的资本金来置换地方政府债务的空间较大。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