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为共和国奠基——听蒋明麟讲中国水泥故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5-25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中国建材报 韩凤凤
核心提示:作为一个见证了建材工业50年发展历程的“老建材”,国务院参事、原国家建材局副局长、天津水泥工业研究设计院原院长蒋明麟对建材工业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在建材行业摸爬滚打50余年,他身边发生的每一个故事串起来就成了一部建材工业50年发展简史。

作为一个见证了建材工业50年发展历程的“老建材”,国务院参事、原国家建材局副局长、天津水泥工业研究设计院原院长蒋明麟对建材工业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在建材行业摸爬滚打50余年,他身边发生的每一个故事串起来就成了一部建材工业50年发展简史。


往事历历在目,虽然时隔半个世纪,但是在蒋明麟两个多小时激情澎湃的讲述中,我们仿佛回到了上世纪60年代,那个“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激情岁月中。


家底


“‘一五’计划时期和大跃进运动期间是我国第一个生产建设高潮,国家经济开始恢复,一些水泥厂也在这期间拔地而起。建国初期,水泥行业留下的家底一部分是洋务运动留下的一些痕迹,比如启新洋灰公司、湖北华新水泥厂,一部分是解放前我国企业家建设的水泥工厂,如上海龙华水泥厂、江南水泥厂等,还有一部分是日本侵占东三省及其他地区以后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新建的厂子,如北京琉璃河水泥厂、辽宁小屯水泥厂等。技术上主要就是湿法窑和中空余热发电窑。”蒋明麟介绍说。


“在‘一五’期间,我国引进德国设备建设了大同水泥厂、昆明水泥厂、永登水泥厂。在‘一五’至‘二五’期间又引进德国设备在四川江油、陕西耀县、广东英德等地建设了水泥厂。”蒋明麟说。“那时候兴建的水泥厂大多采用湿法生产技术,回转窑的直径3.5米,长度都达到了145到150米,有的还带扩大带,同时也建立了一些中小型窑。”


“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主要设备都来自国外,但是我国水泥行业的研究设计人员都介入到设备设计安装调试的过程中,并开始根据当时具体国情自行开发和设计一些技术和设备,当时产生了蛋窑、轮窑、土立窑以及先进一点的机械化立窑及湿法窑,初步开始走我们中国自己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建材工业也在此时开始起步,水泥工业在原来的基础上,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满足国民建设,铁道建设、工厂建设的需要而在艰辛的道路上前进。”


扎根西南


1959年,蒋明麟误打误撞与建材工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本着“既然入了行就要干好”的决心,他开始了北京建筑工业学院机电系工业企业电气化及自动化专业的学习生涯。“上学的时候,我们就经常到那些引进国外设备建成的水泥厂实习。当时就想着,什么时候这些设备能国产化,由我们自己亲自设计完成呢!”蒋明麟说。


1964年,毛主席提出了建设大三线的战略构想,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上万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艰苦奋斗、比穷起家”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


在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刚刚毕业的蒋明麟自愿申请来到了来到了当时位于四川成都的建工部西南建筑工业设计院设备室电器二组工作。


“背着包,扛着行李,高举着建设大三线的旗帜,我一下子就扎到大西南,一干就是18年。”蒋明麟激动地说,“听说毛主席心系三线建设,连觉都睡不好,我当时就一个想法,好好干活,让毛主席他老人家睡个好觉。”


“第二个五年计划实施得并不顺利,到了1964年经济才恢复到较好的阶段,很多工厂的建设也开始恢复,原来没建完的、停产的都开始建设、生产,此外一些新线也在计划实施中。”蒋明麟说。


来到西南设计院正好赶上毛主席给彭真、谷牧同志写信,指示设计人员不能老呆在大楼里,要下楼出院,进行现场设计。于是,蒋明麟扛起了行李,带着图书资料和圆规、丁字尺等绘图工具,从四川出发赶往贵州,在那里完成了他设计生涯的第一个任务——贵州水泥厂填平补齐工程。


这个工程是1958年开工建设的,建设了一半就停了下来。


“一到工地我就傻眼了,真是大跃进时遗留下来的产物,在当时‘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思想指导下,项目面目全非、惨不忍睹。由于物资紧缺,没有的原材料就找替代品,工艺上也能简化的就简化,但也把不应简化的取消了。湿法生产工艺线上没有料浆搅拌池;施工钢筋混凝土时,没有钢筋,用竹筋代替;做配电板时,没有钢板,用木板代替;没有绝缘等级高的铜电缆,就用低等级的玻璃纤维绝缘的铝电线代替;按要求所有的电线最后都要穿到钢管里,没有钢管,就根据导线的截面配套了很多竹管……”


“受大跃进影响,标准规范都不要了,认为只要能烧出水泥就是好样的。但实际上不管多么敢想,都要遵守科学的客观规律。”蒋明麟说,“自打接受这项工作后,我们马上给项目配备了搅拌池,把竹管挖出来换成钢管,在主机上配上了安全的电缆,给竹筋混凝土重新用钢筋加固,重新整改工艺流程……经过一系列的改造重建后,贵州水泥厂终于顺利投产。”


“与水泥厂配套的石灰石矿山的电气线路也是我设计的。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任国家建材局副局长的时候去考察过,整个电气设备还在运转,30年竟然没怎么动,还在安全运转。”蒋明麟骄傲地说。


秘密任务


“从四川到贵州到广西、云南,然后又回到了四川,我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四个水泥厂的电气线路设计工作。之后,就接到了一个神秘的任务。”蒋明麟说。


“领导找我谈话说,小蒋啊,要给你一个重要的任务,条件很艰苦,但是挑选了半天,还是觉得你去最合适,去三年,不能告诉家里任何人,包括女朋友。”作为一个一心向着毛主席、干劲十足的年轻小伙子,蒋明麟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神秘任务。


“去了才知道,我们是要参加开发攀枝花工程,建设渡口水泥厂,当时称123工程,这也是一个‘备战备荒备人民’的项目。建设水泥厂就是为建设攀钢打基础。”蒋明麟说,清末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就知道攀枝花这一带有宝贝,但由于矿山成分复杂,由铁钛钒镍合起来的复杂矿源不好分离,所以谁都没敢开发。毛主席问中国的冶金专家,有把握没有,得到肯定的答案以后,就开始了建设攀枝花钢铁工程的第一步——建水泥厂和水厂。


建水泥厂也需要水泥,因运输距离太远,因此必须要先建设一个立窑水泥厂满足当地建设需要,对外称104工程。


“那个地方的气候一般人真受不了,分干湿两季,早晚温差特别大,中午二三十摄氏度,晚上零下10摄氏度。我还清楚地记得,1966年元旦那天,中午我们穿着背心短裤戴草帽在工地拍了张照片作为留念,但是到了下午4点多就开始穿毛衣,晚上7、8点穿棉袄,9点以后再套上皮袄。第二天,天气回暖了,再逐件脱衣服。”蒋明麟风趣地说,“这一天在同一地点就经历了春夏秋冬,度过了一年四季。”


气候条件不好,住宿条件也不好。刚开始第一拨进驻是搭帐篷,接下来是“土窝子”、“干打垒”,最后是条件最好的简易板房。“秀才也能盖房子”被传为佳话,成了光荣事迹。当时中央派代表团来建设工地慰问,慰问团的规格也是相当高的:团长郭沫若,副团长郭兰英。


“慰问团说,要把我们辛苦盖房子建厂的过程录回去给毛主席看,让他老人家放心,能睡个好觉!”蒋明麟兴奋地说,“当时特别激动,因为毛主席终于能看到自己了。”


104工程用了半年的时间就建成了。“那个工程干得真漂亮!”蒋明麟感慨地说,那时候工人日夜加班,精益求精,设计人员也是早上6点起床,经常赶图纸赶到深夜,因为那是毛主席关心的工程,必须要做好!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一个劳模负责砌筑的柱子偏了0.5厘米,急哭了,最后愣是拿石头蹭到没有误差。“那时候科技不发达,拼的就是精神,而现在科技发达了,精神反而有点疲沓了。如果科技水平和精神状态都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那我们的工程建设水平肯定会达到新的高度。”


当时干活干得热火朝天,大家都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在1966年12月26日毛主席生日那天点火投产,算是给他老人家的一份贺礼。但是一纸“速回院参加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电报让这个心愿成为永久的遗憾……


复苏之后


文革期间,我国生产制造业受到极大的冲击,值得庆幸的是,我国建材行业的研究设计人员依然坚定信念,坚持科研,坚持生产,并取得了一点成果。那段时间,我国先后研制出预热器窑、立筒预热器窑,并在江油热工所等单位开始研发旋风预热器窑。这标志着我国开始从湿法向干法生产转化酝酿。特别是在“九一三”事件发生之后,我国开始进行了定向性的研发工作,能够制造直径3.5米的立窑,直径2.5×78米的旋窑以及2.2×6.5米的磨,虽然比国外落后一大截,但是在那种复杂而艰苦的环境下,已经来之不易。在此期间,西南板块研发设计的脚步没有停止,甘肃武山、四川渠江和峨眉项目都是在文革期间起步。


“其中进步最大的就是武山水泥厂。那个项目做了三次初步设计两次施工图。先是计划做立波尔窑,做完设计后又说设备不能到位,要改成湿法华新窑,图纸做完,上级又要改成当时国内最大的日产600吨的单筒预热器窑。从1971年项目启动到1982年顺利投产,用了11年的时间,创出了水泥厂建设时间最长的记录之一。”蒋明麟说。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胜利召开,建材行业也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行业的科研工作者开始在吉林石岭、黑龙江佳木斯以及新疆、江苏、邳县等地进行窑外分解的实验,这些小型生产线成为我国新型干法水泥发展的鼻祖。但是这些新型干法的星星之火并没有呈现出燎原之势,真正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中发挥重要推动作用的生产线是分别落地于冀东、宁国和柳州的两条日产4000吨和一条日产3000吨的进口引进设备生产线。而我国的水泥工业也在对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上开始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我国的水泥行业,在一代又一代水泥人的长期努力下,已经成长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技术装备在国际上处于先进的地位,水泥产量也位居世界第一。目前,又在国家“一带一路”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迈出了国际化的新步伐。


蒋明麟一直在水泥行业里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后来,蒋明麟历任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院长、院长。1997年9月任国家建材局副局长。为我国建材行业,特别是水泥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业内享有很高的威望。2001年1月至2009年11月任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还是第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民族与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尽管工作几经变动,蒋明麟一直关心和关注着我国水泥事业的发展。


两个多小时的采访时间,一幅蛰伏中的中国水泥工业的画面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虽然条件艰苦、技术落后,但像蒋明麟这一代的建材研究设计人员追求进步的那盏灯始终没有灭,他们爬坡过坎、自强不息,他们奉献了青春,付出了心血,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铸就了中国水泥工业崛起的强大根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