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再谈水泥行业的“重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8-27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中国混凝土网转载
核心提示:中国水泥行业的“重组”自2005年以后,在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积极倡导下,不断取得进展,通过近10年的“结构调整”和“兼并重组”,我国水泥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涌现出了以中国建材、海螺水泥等多家世界级的大型企业集团。根据中国水泥协会统计,截至2014年,我国前十家水泥熟料企业集中度已经达到52%。

中国水泥行业的“重组”自2005年以后,在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积极倡导下,不断取得进展,通过近10年的“结构调整”和“兼并重组”,我国水泥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涌现出了以中国建材、海螺水泥等多家世界级的大型企业集团。根据中国水泥协会统计,截至2014年,我国前十家水泥熟料企业集中度已经达到52%。


虽然,水泥行业集中度得到了大幅提升,但经过梳理,我们看到2012年之前的“兼并重组”,主要是以大企业兼并中小型水泥企业的“产能重组”模式进行的,这种模式虽然提高了大企业的产能,市场份额也得到了一定提高,但从市场表现上看市场话语权的提升并不明显。笔者认为,水泥行业“重组”的目的,必须应以大幅度提高水泥市场的话语权为根本“出发点”,以“市场”为抓手,只有这样,水泥市场竞争环境才能回归合理的水平,提升行业企业效益。


笔者在与水泥行业同仁们交流时,一致认为当前水泥行业的“兼并重组”,应从过去的“产能重组”模式,向大企业间的“资本重组”—“资产重组”—“市场重组”—“利益重组”的模式转变,只有当大企业之间通过“资产重组”而进行深度融合后,他们的利益才能捆绑、趋同,从而实现对“市场的重组”,进而实现“利益的重组”,达成“重组”的真正目的。中国水泥行业如果仍只停留在以兼并、收购中小型企业模式的重组,或以现行的相互持股为主要重组手段的“资本重组”,而不进行大企业之间通过“资产重组”而实现“市场重组”,中国水泥市场的自律则显得苍白无力,水泥价格回归理性之路也将很漫长。


众所周知,有的水泥巨头,在进入中国水泥市场后,大多是以收购中、小型水泥生产线(2500t/d以下)为主的“产能重组”,自建大型生产线较少,笔者在2011年曾预判,这类企业在中国的水泥市场可能会严重萎缩,甚至未来有可能被市场淘汰出局,而中国有些企业仍在重复外企的“前车之辙”,通过“产能重组”方式取得的生产线大多是中、小规模的生产线(2500t/d以下),往往使企业造成“大(产能)而不强(市场话语权)”的结果,事实证明,这些大企业通过“产能重组”方式虽然取得了“产业集中度”,却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市场集中度”,没有取得理想的效益。而中国的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又往往在大多数省份均同时进行了产能布局,结果造成今天各省都有多个大型水泥企业并存的局面,这也是造成今天全国水泥市场自律 “雷声大,雨点小”的重要原因!而目前许多大企业之间以相互持股方式进行的“资本重组”的效果有待观察。事实上,有的企业之间进行的“资本重组”并未收到预期的效益。说到底,大企业之间的“市场重组”才是使水泥市场价格回归理性的关键!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