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2016年中国经济的“五大雷区”,个个致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3-01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中国混凝土网转载
核心提示:2015年,中国经济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众多经济金融大事件均与其相关。2016年,中国将继续影响世界。而以下这些风险点或将彻底改变中国的经济面貌。

2015年,中国经济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众多经济金融大事件均与其相关。


2016年,中国将继续影响世界。而以下这些风险点或将彻底改变中国的经济面貌。


空置的房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五大任务之一就是化解房地产库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达6.96亿平方米,比10月末增加一千多万平方米,比一年前增加了1亿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积为4.40亿平方米。而待售面积还只是显性库存。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报告指出,商品住房过剩总库存高达21亿平方米。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院长陈晟估算,潜在库存不少于40亿平方米。


那到底哪里的房子不好卖?数据显示,大量库存集中在人口流出、需求饱和、购买力不足的三四线城市和中西部地区。


据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监测,截至205年11月底,一二三线35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存销比分别为9.8、11.9和19.3个月。


中西部城市和东部沿海之间也存在分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1~11月,东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长21.1%,中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长10.9%,西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长5.5%。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2015年中央两次明确提到去库存的政策导向,比较罕见。实际上已经不是单纯从活跃市场交易的角度出发,而是因为高库存影响了投资节奏的加快。从购房消费层面看,今年购房市场总体活跃,但房地产投资没起色,原因在于高库存的负面影响。


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认为,中国房地产行业已进入“全面拐点”时代,过去高速成长的时期已经过去,行业正步入“制造业时代”。


房地产行业正呈现出新的特点:首先,市场的容量依然巨大,中国正在推进新一轮城镇化,中国人口基数较大;其次,新的市场需求将呈现明显区域分化趋势,有些城市将继续增长,有些城市难以避免面临下降;第三,竞争日益激烈,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地区集中度均将分化。


北京金隅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姜德义也表示,房地产行业高收益、高回报的时代已经结束,当前房地产开发收益逐渐趋于合理,产品标准越来越高、服务要求越来越多,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态势更加明显。行业集中度进一步上升,洗牌潮正在加速到来。


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表示,经济面临的最大下行风险是,如果消化住房过剩供应的过程变得更深入和更持久,工业增加值和投资恐出现连锁反应。缺乏政策支持可能会使这种局势恶化。


“都可能恶化疲软实体经济的负反馈循环,加剧通缩压力和增加债务负担,并且是在资本外流和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的背景下。”


财政赤字


商业见地网此前提及,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中国财政收入形势较为严峻,财政收支矛盾凸显。


据财政部官网信息,2015年1~11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9935亿元,比2014年同期增长8%,同口径增长5.7%。2015年1~11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0223亿元,比2014年同期增长18.9%,同口径增长17.4%。2015年1~11月累积赤字为10288亿元,为收入的7.35%。


如果加上政府性基金收入,2015年1~11月政府财政总收入为174140亿元,总支出为183157亿元,赤字为9017亿元,赤字占总收入的5.18%。


最近几个月来,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都高于收入的增长速度。2015年9、10、11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9.4%、8.7%、11.4%,支出增长的同比速度为26.9%、36.1%、25.9%;支出的增长速度一直远高于收入增长的速度,这意味着未来的赤字率将持续。


统计数据显示,自2009年至2014年,全国赤字规模分别是9500亿元、1万亿元、8500亿元、8000亿元、1.2万亿元,1.35亿元;与此同时,财政赤字率分别为2.8%、2.5%、1.8%、1.5%、2.2%和2.1%。2015年,财政赤字规模增加2700亿元,赤字率上升0.2个百分点,两个指标均比上一年有所扩大。


根据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赤字率在3%以下都是安全的。然而,按照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中国明年的赤字率有可能达到甚至突破3%的传统红线。


知名经济学家如松认为,对于新兴经济体国家来说,赤字率不能超过5%,如果超过这个数字,就在货币上显示明显的贬值压力。


当财政赤字过高的时候,意味着债务率明显上升(如果印钞就更不用说),就会带来本币贬值的压力,进而带动通胀,通胀进一步刺激本币贬值。


中国的优势是通胀还在相对低位,但是,本币压力过大的问题出现以后,最终通胀还是会上升,通胀上升之后就会改变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造成汇率的压力加大,经济形势就恶化了,如果到了这样的阶段,就极其难以治理。


尽管中国财政赤字处在可控制范围之内,中央政府仍对地方债务保持高度的警觉,不仅要求国家审计机关对地方债务专项审计,而且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发债规模,确保中国不会因为出现大规模财政赤字而引发经济危机。


目前的情况而言,中国应继续走储蓄经济的道路,通过提高居民存款的利率,降低企业贷款利率,逐步压缩商业银行利润空间,从而确保储蓄经济稳定发展。


如果以扩大财政赤字的方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那么,有可能会导致恶性循环——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加重企业的负担,企业不堪重负而导致利润增长缓慢。


为此,政府在调整财政赤字规模的时候无论如何要统筹兼顾,不能不全盘考虑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需要。


汇率动荡




“8•11”汇改、人民币入篮SDR、美联储加息、人民币汇率指数的发布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拨动汇率市场的神经。


翻看美元人民币汇率走势图可见,2014年1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至6.0408,创下几年来最强记录,但随后全年波动性较往年明显加大,首尾两跌年度贬值逾千基点,呈“N”型走势。


进入2015年,在美联储加息预期的影响下,人民币开始了一段不平凡的“旅程”。


以2015年8月份为分水岭,人民币兑美元在1月至7月呈现“先贬后升”双向波动态势。2015年8月11日,央行宣布调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当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6.2298,较10日中间价贬值接近2%,在中间价的统计图表上形成了一个清晰陡峭的直线式“悬崖”。


不过,针对“主动性贬值”,业内人士指出这是为人民币入篮SDR做好准备,也是促进出口、人民币资产去泡沫的举措。


北京时间2015年12月1日凌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人民币2016年10月1日加入SDR(特别提款权)。由于此前预期基本消化,12月1日、2日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稳定,2日在岸人民币贬值2个基点至6.3988,处于近三个月较低位。


中国央行副行长易纲2015年12月1日表示,“加入SDR之后人民币双向浮动不可避免,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央行不会干预市场,但如果国际收支或资本流动发生异动时,央行还是会果断干预。”


针对人民币纳入SDR是否会引发贬值,易纲表示大可不必担心。但是,市场上预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区间幅度将加大,短期内维持区间波动。


波澜不止于此。北京时间2015年12月17日,在全球资本市场瞩目下,美联储结束维持七年的零利率政策,加息“靴子”落地,美国开启近十年来的首次加息。不过,此前市场已经逐步消化了加息的影响,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结束“十连跌”企稳,美元指数由走强转向平稳。


市场的共识是此为“鸽派式加息”。美联储主席耶伦表示,后续加息将视新的经济数据而定,货币政策正常化的步伐是谨慎和渐进的。


中国央行在网站上发布的官方储备资产报表显示,2015年11月末中国外汇储备总量累计为3.44万亿美元,单月环比下降872亿美元,月度降幅创1996年有数据以来第三高。


不过凯投宏观预计,中国央行(PBOC)不会允许人民币过度贬值,否则中国促成人民币成为全球货币的努力将前功尽弃,同时,汇率贬值也会减慢中国向消费型经济再平衡的过程。


经过该机构估算,汇率波动导致中国所持有的美元以外货币在外汇储备中的对应美元估值下降了大约300亿美元,意味着中国央行在2015年11月抛售了约570亿美元外储,估计中国11月资本净流出1130亿美元,而10月份只流出370亿美元。


麦格理驻香港的中国经济研究主管胡伟俊称,美元强势是2016年最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它会影响资本外流,增加通缩压力,并冲击企业盈利和经济增长。


研究中国政治和金融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VictorShih表示,美元走强意味着拥有美元债务的国内企业将面临更高的还款压力,而央行会动用储备来平滑贬值路径,从而导致货币供应量萎缩,并制约银行展期贷款的能力。


Shih表示,“中国的学院派经济学家已经在讨论平稳贬值对于快速、最大幅度贬值的相对优点了。”


资本加快外流




“让政府明年最头痛的问题是资本加速外流,”Asia-AnalyticaResearch董事总经理PaulineLoong表示,“还有就是怎样应对又不会发出错误的信号而导致局势更糟,避免重蹈今年在股市救市中的覆辙。”


国际金融协会(IIF)公布的报告显示,中国2015年资本外流规模将达到创纪录的逾5000亿美元。


报告指出,今年第四季中国资本外流可能为1500亿美元,第三季资本外流为创纪录的2250亿美元。


Loong表示,资本流出压力会让决策变得复杂。她说,如果央行降低利率以支持经济,美元资产会显得更具吸引力;如果干预汇市以支撑人民币,出口会受到伤害;如果收紧资本管制,人们将试图在为时已晚之前逃离。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在汇率较平稳时,国外投资者的资本流入应该保持在每个季度200亿美元,国内投资者的流出大致保持在每个季度500亿美元。每个季度净流入约300亿美元。


但是当人民币不再具备升值预期后,特别是在强势美元周期下,借入美元负债不再是一个很划算的投资策略,国外投资者的资本可能会从流入200亿美元变成流出100亿美元。总体来看,预计其他投资项每个季度会净流出600亿美元。


另外,还需要考虑错误和遗漏账户。这一账户同时包含了跨境套利热钱、贸易虚报等因素。在大多数情况下,错误和遗漏账户的特征、影响因素与其他投资项相似,规模大约等于这一项的1/3到1/2。我们可以让它近似等于其他投资项的一半,约为300亿美元。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在短期,中国资本流出的规模大致在每个季度600亿美元,一年约2400亿美元,占中国GDP比重2.4%。


“北京正在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Loong说。


从2005年汇改以来,中国出现过三次较大规模的资本流出,分别是2007年次贷危机、2010年欧债危机和2014年至今。其中,2007年跨境资本流动的波动持续了7个季度(2007Q2-2008Q4),2010年跨境资本流动的波动持续了8个季度(2010Q4-2012Q3)。


每一次资本大幅外流的过程中都会有短暂的回调,随后触底,这一方面反映了外部环境的反复变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国内运用短期刺激政策缓解资本外流的努力。


违约,贷款




2016年的经济颠簸将围绕着“银行、银行、银行”展开,世界大型企业研究会驻北京的经济学家AndrewPolk表示。


“我们将看到违约或接近违约的案例激增,这些必须得到解决,”他说,“企业部门的压力正是银行系统的风险敞口所在,这种压力正在不断累积。工业企业利润继续恶化,我们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亏损经营。”


据中国银监会披露,2015年中国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升至1.59%,二季度末为1.5%。此外,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167.7%,贷款拨备率3.26%。


中国16家上市银行2015年三季报显示,不良贷款余额为9080亿元,比2014年末增长了近三成,不良贷款率全线反弹。其中农行不良率高达2.02%,在维持数年低位运行后,不良率首次突破2%,紧随其后的招商银行不良率为1.6%、兴业银行不良率为1.57%。


四大行净利润增速下滑明显,全部下滑至1%以下,进入“零”时代。


中报发布时,中行净利润增速还高于1%达1.41%,而三季报时已下滑至0.79%,工行,农行,建行净利润增速分别为0.65%、0.57%、0.73%。与此同时,不少股份制银行的利润增速也有所下滑。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卫东日前表示,2015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金融市场波动加剧,风险有所上升,尤其是股市经历大涨大跌,汇率波动加大,债券违约现象增多,需要引起关注。


2016年,受实体经济去产能、房地产去泡沫等因素影响,各类隐性的风险正在加速暴露。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企业的投资回报降低甚至出现大规模亏损,企业偿债压力加大,债务违约风险上升。


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持续去库存,土地出让收入不断减少,地方政府还债压力加大;股市、汇市异常波动风险犹存,债市调整压力也将有所增大,这将加大金融体系的流动性风险。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风险的任务更加艰巨,守住风险底线的问题值得关注。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还建议,下调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从现有的150%红线下调至100%。业内人士表示,面对经济下行、不良资产持续“双升”的局面,银行所面临的经营挑战越来越大。计提拨备和保持利润增速就像天平的两边,银行现在无法两头兼顾。


安邦咨询(ANBOUND)曾经指出,未来几年,随着整体经济持续下行、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以及更多企业债务问题和地方政府债务的暴露,商业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将持续攀升,当前仅仅是信贷风险释放周期的开始。中国的商业银行将面临一轮业绩下滑、估值降低、经营困难的“冰河期”。


自今年初以来,国内银行业出现了一波从高层到一线的离职潮,更有近40位“董监高”密集挂靴。这在中国银行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引起了广泛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轮“离职潮”更深层的原因,还与银行业的不良率上升有关。从去年起的银行业不良率整体上升的压力传导到一线,不良贷款率的上升直接影响到了信贷人员的收入。


有离职的银行业资深人士称,“每一个持有银行从业资格证的人都在课本里看到过,‘银行不良率大于净息差时就会亏损’这个公式,但在30年的职业生涯中,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这句话离我如此之近。”


有银行业人士坦承,自己所在银行过去的不良率低得可以忽略不计,但今年三季度一开始出现井喷式爆发,看着一笔笔贷款从“关注”到“逾期”再到“不良”,“内心五味杂陈”。


国内商业银行即将进入“冰河期”,守住风险底线将是商业银行2016年的重要任务。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