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南京:摸索前进 在现实阵痛中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4-15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南京日报
核心提示:目前,我国的建筑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随着社会对节能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劳动力成本日益提高,建筑业的持续发展遇到了这些难题。实现建筑产品工业化生产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南京的建筑产业化发展到了什么地步?在推广过程中又有哪些困难?记者走访了有关单位和业内人士。

目前,我国的建筑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随着社会对节能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劳动力成本日益提高,建筑业的持续发展遇到了这些难题。实现建筑产品工业化生产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南京的建筑产业化发展到了什么地步?在推广过程中又有哪些困难?记者走访了有关单位和业内人士。


现实一


南京保障房已率先采用建筑产品工业化模式


目前南京市已提出在新建政府投资项目中逐步推进装配式楼板、装配式楼梯部品件产业化。上坊保障房6地块的5号楼正是按建筑产业化要求建设的,目前已有居民入住。南京安居保障房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王俊平介绍,这幢楼是框架结构,施工现场工人很少,也不需要大量现场浇筑混凝土、做到了免抹灰,梁和柱是预制吊装的,板是叠合板。卫生间里有组装式的整体卫浴、底板、天花板、四面墙板及全套洁具,工人只需4小时就可拼装好。目前丁家庄保障房片区有一个公租房地块正在开挖基坑,这个公租房项目设计时就是按产业化标准设计的,“设计时要考虑生产、安装,在工厂生产预制构件时套管要先装好。板、梁、扶手、楼梯、阳台都是按产业化标准打造的。”王俊平说。


业内人士介绍,建筑产品工业化的基本内容和发展方向可概括为“四化”:一是设计标准化,这是实现建筑产品工业化的前提。要求设计标准化与多样化相结合,房屋部品构配件设计要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做到系列化、通用化;二是房屋构件部品化。采用装配式结构,预先在工厂生产出各种构配件运到工地进行装配;混凝土构配件实行工厂预制、现场预制和工具式钢模板现浇相结合,发展构配件生产专业化、商品化,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预制装配程度。三是施工安装机械化,即实行机械化和专用工装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施工装配机械化水平;四是管理信息化。运用“BIM”技术等信息化手段,从设计、制作到施工现场安装,全过程实行科学化组织管理,这是建筑产品工业化的重要保证。


现实二


南京已有企业着手探索建筑产业化


去年,南京大地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南京旭建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被评为2015年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在南京大地建设集团的工业园,记者看到了在工厂流水线上批量生产出来的墙壁、楼板、梁柱、楼梯……这些部件将被运到建筑工地,像“搭积木”一样拼装成一幢幢楼房。


大地集团于2007年成立“南京大地建设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同时在江宁购置土地兴建“大地工业园”,专业从事建筑产品工业化技术的研发与产品生产。工业园可以生产预制房屋构件、市政基础设施预制构配件等新型建筑材料,是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建筑工业化基地。建筑产业化的部品、构件,已在550万平方米商品住宅、商场、写字楼、保障房等国内外众多项目中得到推广应用。


南京旭建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在引进国际一流ALC工艺制造基础上又开发出集保温装饰功能一体化、规模化定尺寸生产的ALC(加气混凝土)板材。通过与日本、澳大利亚和国内建筑产业化处于领先地位的设计、施工单位的技术合作,以及编制适合我国钢结构、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内外墙板产业化安装节点构造技术规程和图集,南京旭建已成功采用产业化制造安装的方式,将ALC板材推广应用于国内50多个大中城市的各类建筑。


与传统建筑材料相比,ALC制品能够较为方便、安全地使用在建筑体围护结构、装饰装修的不同部位,包括内外墙体、屋面板、楼层板、包梁、包柱、吊顶等,使建筑体拥有节能、装饰、环保、抗震、防火等各项功能,实现建筑物自保温达到65%以上的节能指标。ALC已是较成熟的技术,经过20年的广泛运用有效地解决了建筑三板(墙板、楼板、屋面板)围护结构中的产业化难题,有效地替代了传统的砌筑工艺。而将ALC单块板材拼装成大规格尺寸的新型墙体大板,可以大量节约现场用模板和脚手架费用,缩短建设工期。旭建6年前投产的ALC板钢结构单元房进一步将建筑产业化装配率提到80%左右,实现一天组装一栋350平方米别墅的施工安装速度,现产品已出口日本并在国内多个示范项目工程中成功应用。


中建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些总承包企业已开始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尝试建立在一定地域幅度内的标准体系以及基于地域的通行标准。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参与研发的“中建MCB装配式剪力墙住宅体系”,是适用于寒冷地区、高烈度区、高层住宅的专项体系;参与编写的《建筑工业化系列标准应用实施指南(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装配式建筑专篇——装配式混凝土施工(剪力墙结构住宅)》、《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住宅预制构件安装施工质量验收标准》行业标准,适用于国内采用装配式剪力墙施工的通用基础标准,并在已有的产业化项目施工中总结和检验体系与标准的科学性、可行性。


困难一


受传统思维限制


大地建设集团相关负责人指出,尽管南京市多年来建筑竣工面积位于全省之首,但由于人们对传统施工技术的依赖,缺乏低碳、节能的意识和对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建筑大都采用传统现浇施工完成。特别是业主出于对建筑成本问题的考虑、施工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建筑产品工业化的技术和工艺仍有抵触,因此,与国外处于相同城市化阶段的国家相比,南京市的建筑市场至今未产生大规模工业化需求。在采用建筑产品工业化的建造方式面前,业主在适用范围的选择以及设计个性化与标准化之间尚存在着矛盾,这些都是制约建筑产品工业化发展的因素。目前省内外各地企业一窝蜂地引进英、澳、日、德等国外结构体系或构件部品生产线,但对这些“洋”技术未作“洋为中用”的本土化改造,缺乏国家行业技术标准规范的支持和大量工程试验应用的支撑,均局限于企业自身建设项目内部运作试用,这些企业为了尽快抢占市场份额,多方包装,力求将并未成功应用与成熟的产品推向市场,冲击了市场秩序,并给业主带来误区。


市建委市场监管处相关负责人认为,目前公众对建筑产业化的认识还不到位,政府部门会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公众对这一新模式的认可度。南京一开发企业相关负责人认为,建筑产业化虽然对环境好,但是推广难度较大,加上成本高,所以目前市场认可度不高。“通过建筑产业化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是千篇一律的,但是每一幢建筑的结构和内饰都不一样,那么一套模具只能做一种结构,这样成本就比较高,而且生产周期长,再考虑到后期的物流、安装,都是问题。工人也没接触过这种新模式,技术上也是难题。”


困难二


缺乏成熟的产业工人


在按建筑产业化标准施工的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没有成熟的产业工人。王俊平说,上坊保障房的施工一开始进展也不是很顺利,施工方不断地在给工人做培训,一段时间之后,工人班组才稳定下来。“在建筑产业化的模式中,传统的民工要转变为产业工人,一旦技术成熟,项目上的工人数量只需原有的三分之一,建设速度也将大大加快。”在实际操作中,王俊平认为,公租房是最易采用建筑产业化模式来建设的,因为公租房的内部模式、结构和户型都容易实现标准化,而且公租房要装修交付,所以目前运用建筑产业化程度比较高的的保障房都是公租房。


建议一


政府部门要有引导和扶持政策


大地建设集团相关负责人指出,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快具体的发展规划与政策措施的出台。从既有技术和科研成果分析,发展绿色建筑和建筑产品工业化生产的基础和条件已经具备,时机也已成熟,现阶段亟需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一定要有一个来自政策层面的、强有力的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产品工业化生产的很多问题不是纯粹的市场方式能够解决的,必须依靠强制性政策,如优惠的扶持政策、部品的模数协调、标准的编制执行等。建筑产品工业化生产需要有一定的场地、现代化的厂房。而传统的建筑业是不需要的,所有的工作全部在工程现场。高的税负落差,加大了生产企业的成本,严重制约了建筑部品的产业化生产。所以减轻企业负担、降低生产成本、激发生产企业积极性也尤为重要。


中建八局三公司金融城项目经理陈刚则认为,建筑产业化是建筑业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这种模式在西欧和日本已得到大面积推广。在我国,建筑产业化需要政府主导来大力推广。陈刚指出,建筑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设计和市场配套资源这两个因素,从设计入手,走向标准化,丰富的市场配套资源则可以解决模具单一的问题,再加上政府部门强有力的推广,一旦业主或者产权方认可建筑产业化的概念,实施起来就相对容易。目前中建八局三公司也在做建筑产业化方面的尝试,比如在施工场所建的围墙、办公用房、工人宿舍等,这些非产权所有者拥有的内容,公司采用标准化产业化的方法来搭建。


建议二


从设计入手实现各种技术的集成


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杰刚从日本考察回来,“日本的住宅做得非常精细化,连别墅都是精装修交付的,而且采用工业化的方式,构件都是提前一小时送到工地由专业公司现场拼装,这样还能减少堆场。”汪杰指出,按建筑产业化的标准来设计房子比一般的设计要更为复杂,对设计的精细化程度要求更高,要求以设计为龙头、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将绿色建筑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建筑信息化技术、隔震减震等技术综合集成,最终的房屋成品要满足人的居住需求,让人住得舒服。“要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要从设计入手。”汪杰说,“在设计标准化、模块化的基础上,实现高效的装配式建筑。在这个过程中还必须培养大量成熟的产业工人和拥有相当技术水平的管理人员。设计院也要转型,政府要有相关配套政策。市民的观念也要转变,以后我们买房子就像买汽车一样,买到手的都是成品住宅。”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