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科研成果就地转化 混凝土为危房穿"盔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0-17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西安新闻网
核心提示:在位于南二环的西安创新中心楼里,有着这样一个团队,其研发的混凝土不但能加强房屋抗震级别,还实现了国内首例唐墓壁画整体搬迁,为年轻创客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产学研一体化树立了典范。


在位于南二环的西安创新中心楼里,有着这样一个团队,其研发的混凝土不但能加强房屋抗震级别,还实现了国内首例唐墓壁画整体搬迁,为年轻创客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产学研一体化树立了典范。



创业初衷:提高房屋抗震级别 避免灾害再发生


邓明科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30多岁,戴着一副眼睛文质彬彬,就是这么一个清瘦的人,研发了抗震级别达10度的高延性混凝土,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项。


谈到研发高延性混凝土的初衷,邓明科说,当时汶川地震时自己作为第一批深入震区的专家之一,来到灾区后,被满目疮痍的场景震惊了。回到西安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一直思考如何提高房屋抗震级别,避免灾难的再次发生。


之后,邓明科和团队就开始研发产品,突破难关,甚至有一名朋友特意从北京辞职,和他一起创业。在研发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由于白天忙着教学科研,只有晚上才有时间研发,但是没有做实验的地方,只能在楼道里拉上搅拌机做试验。


“这样倒腾了大概有两三年,每次做完实验都会收拾干净,但是这混凝土搅拌量一大,邻居也受不了。” 邓明科说,过了两三年,实验小有成果,院领导在实验室里给他特批了一块试验场地,他和团队才可以进行系统化的试验,“可以说,这个地下实验室给我们立下了汗马功劳。”邓明科说。


日复一日,大概经过了1000多场的试验,到了第四年、第五年的时候,才形成相对比较成熟的产品。回想起那段迷茫的日子,邓明科笑了一笑,他说其实在做试验的时候也有着特别痛苦的时候,因为材料本身就有着非常严格的评价指标,大概有两三年的时间,自己都处在这种煎熬中。



加固技术:实现国内首例唐墓壁画整体搬迁


历经8年的不懈努力,邓明科和其团队成功配制出具有高强度、高韧性、高抗裂性能和高耐损伤能力的高延性混凝土,并系统开展了高延性混凝土抗压韧性、弯曲韧性、抗压强度和尺寸效应的试验研究。


听起来复杂,其实使用起来非常简单。邓明科介绍说,传统房屋砌完墙后,在表面抹灰时不要抹砂浆,只要抹上一公分半的高延性混凝土就够了,就好比让传统的砌体结构穿上了坚强的外衣一样。


“一般房屋只要求达到8度地震设防,大震房屋不倒就可以。”邓明科告诉记者,通过试验证明,涂抹高延性混凝土后,即使地震级别达到10度,墙体也不会出现裂缝。用在量大面广的农村房屋中,包括危房改造的加固中,只要抹上一公分多的高延性混凝土,刷一个面就够了。


2014年,位于西安郭新庄的考古重大发现——唐代名相韩休夫妇合葬墓,内有朱雀图、山水图和乐舞图三幅壁画,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幅唐代大幅独屏山水壁画。为对壁画更好地进行保护研究,陕西历史博物馆决定对壁画进行整体搬迁。而长期从事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砌体结构理论与方法研究的邓明科,正是韩休墓壁画加固工作的总负责人。


利用研发的“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砌体结构技术”,邓明科率领团队对每一个步骤都严格把关,确保文物搬迁项目顺利进行,真正做到了“万无一失”,成功实现了国内首例唐墓壁画整体搬迁。


目前,邓明科所创办的五和土木公司办公场地位于西安创新设计中心,外墙装修的是他们的产品高延性混凝土做的logo墙,非常有特色。由于专业的特殊性,邓明科的公司现在大约有20到30人左右,基本是研究生以上学历,很多都是邓明科的学生。


科研成果就地转化 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


近几年,邓明科课题组系统开展了高延性混凝土材料、构件、结构方面的研究工作,在高延性混凝土研究领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发表相关论文30多篇。


如何将创新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将产品推向市场?目前,邓明科课题组在西安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的支持下,正致力于将高延性混凝土方面取得的多项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由试验研究到工程应用的产学研一体化,使高校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以促进土木工程领域的技术进步。


据了解,2015年起,邓明科教授团队研发的新材料,已通过校企联合方式与陕西、安徽、北京等10余个省市的设计院和施工单位合作,其中,他研发的新材料和“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砌体结构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西安市长安区、蓝田、周至、高陵、咸阳和宝鸡、延安等200余栋中小学校舍的抗震加固,以及办公楼、住宅楼、商住楼的加固,“以后,这项技术还将应用在交通、水利等多个领域。”邓明科自信满满。


“未来我们将尝试搭建平台,鼓励建筑领域更多有想法有项目的创客们将项目推向市场化。”邓明科说,一个领域里有很多新技术新东西是需要推广,所以要把自己的产学研做好,将这种模式形成集成示范,做成平台,让它产生造血功能,让更多的人创新创业。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