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绿”“灰”结合——让海绵城市发挥最佳功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1-18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陕西日报记者 苏怡
核心提示:一时间,动辄投资数百亿元的海绵城市成为舆论争议的焦点。截至目前,大多数海绵城市还处于初建阶段,有的规划尚在“图纸上”。对其效果的认识需系统研究,走出误区。

位于渭河堤顶路与西铜一级路交汇处的西安首个市政“海绵城市”项目于今年5月底投入使用。图为今年初,施工人员正在调蓄池壁上植草。


近年来,随着全球天气变暖以及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变化,城市扩张积聚的矛盾在极端天气中迸发出来,逢雨必涝已成通病。自2015年以来,全国30座城市分两批,成为海绵城市国家级试点,以期增强城市抵御暴雨等自然灾害的能力。然而,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工程建设却在今年的汛期遭遇尴尬,据统计,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试点中,包括武汉、镇江、嘉兴等在内,有10个出现了内涝。


一时间,动辄投资数百亿元的海绵城市成为舆论争议的焦点。截至目前,大多数海绵城市还处于初建阶段,有的规划尚在“图纸上”。对其效果的认识需系统研究,走出误区。


误区:建了海绵城市就不会被淹?


“建设海绵城市,并不能排除城市被淹的可能,渗透是需要时间的,有一定的过程。现在很多人存在认识误区,一提海绵城市就是淹不淹,这样的理解有些狭隘。”主持沣西新城海绵城市设计的西安理工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李占斌告诉记者,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主要目的是将雨水有效收集利用,遇到暴雨时有防灾减灾的作用,干旱时则有效缓解旱情,根本上是解决水多水少的问题。但是如果暴雨强度超出其吸收极限,同样会被淹,只是淹的程度不一样。比如降雨50毫米,城区积水可能是30毫米,海绵城市就有可能只有10毫米,相差的20毫米雨水就被海绵吸收了,这样就有效降低了雨水的破坏力。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起初,海绵城市的概念重点指低影响开发,即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基本不变等,但随着城市建设规模速度的加快,其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排水防涝、防洪等,外延也随之不断扩大。


“建设海绵城市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能急功近利。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指导意见,各地才在试点,立马就要看到实效,这是不现实的。而且海绵城市的本质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能因为出现被淹,就认为是作秀,这是一个慢工程,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是长期受益的事情。”对于目前海绵城市出现的争议,李占斌认为,热岛效应、内涝、雾霾、交通拥挤、水体污染等等都是我们常见的城市病,这些其实都是人类干预自然,与自然隔绝造成的,而海绵城市的建设就是为了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补课:系统研究缺乏 “绿灰”结合发力


作为新生事物,海绵城市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可复制的模式,因此,先行先试成为一场必修课。“海绵城市项目复杂,需要长期系统地研究才能理清。我们的城市建设欠账太多,现在做的其实都是在补课。很多人简单地以为海绵城市就是把路面抬高,挖个坑、种些草,但其实它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景观、排水、道路、建筑等等,需要更多专业和部门的参与。”研究河湖生态系统修复、景观水质污染与控制的西安建大副教授王云中告诉记者,雨水花园作为海绵城市的主力军,其建设的设计参数没有可供详细参考的研究,比如做多深做多大,受哪些因素影响等。而详细计算的目的是为了精确滞留水的时间,如果土壤渗透慢,雨水滞留时间长,就会滋生蚊虫,对周围环境反倒造成影响。尽管降雨量、土壤渗透有参数,但没有人将这些分散的要素统筹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这是学术界需要“补课”的地方。


近期,住建部城市建设司对海绵城市首批试点城市进行了现场调研,结果显示,现已开工建设并形成实物工作量的项目有593个,占59.8%,完工率较高。但是项目建设普遍存在小、散、碎片化现象。缺乏统筹考虑整个城市水系统的综合规划和设计。


建设海绵城市是从源头解决问题,它不仅仅是对雨水的源头控制,如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池等低影响开发措施,还应该包括从全局系统地考虑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的问题。建设初期,海绵城市过分强调源头减排,企图依靠该系统达到内涝防治目标。“试点建设必须绿色与灰色结合,即与传统的雨水管网结合,与自然的河湖水系连通,才能共同构建弹性的雨水基础设施系统。”李占斌说,海绵城市建设要从宏观全局的层面出发,系统性地探讨地表水、下垫面的各种信息。从整体上梳理大概率和小概率事件的管理目标和措施,在实现水土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同时,实现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综合能力。


建设:因地制宜是重点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对海绵城市建设提出了具体目标,要求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其实,很多建设的项目都没有吃透海绵城市的精神,都是简单地模仿工程技术的做法,没有进行深入研究,造成项目无法达到预期。”王云中说,三年期限要在试点区域完成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的目标,时间很紧。目前海绵城市建设在设计上主要是依照传统工程经验,没有进行详细模型建构分析,而且工程预算没有适时调整,仍然按常规工程计算,施工队利润偏低,导致施工不当,项目效果差强人意。


同时,设计人员的专业背景不同,也造成迥异的海绵城市建设路径。业内专家认为,年径流总量指标将海绵城市引向在小区尺度上解决问题,只能解决“小雨不积水”,而现阶段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中更为关注的是“大雨不内涝”和“水体不黑臭”。另外,在建设方面,新城区按照海绵城市的规划进行建设不存在问题,老旧城区普遍绿化率低、空间狭窄,需要通盘考虑综合管网、雨污分流工程、道路系统工程和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


“对于单个建筑或者较小面积的区域来说,建设海绵城市并不难。但大到一个城市,问题就会复杂很多。”李占斌说,南方北方的气候差异大,北方风大,就不宜在屋顶进行树栽绿植,南方城市雨水多,光靠海绵城市解决不了洪涝问题,必须与河湖系统连接,才能达到效果。我国各地地形和气候千差万别,城建基础不同,在建设海绵城市时,应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所在城市的基底,因地制宜,制定有针对性的规划和建设方案。


今年,西安将选取高新区、常宁新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和洪庆新城作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2017年,全市各区将选取各自试点项目,重点选择有条件的住宅小区和绿地广场、市政道路、城市水系等城市公建项目开展试点工程建设。2018年年底,海绵城市建设在全市全面展开。


“我们可以通过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下沉式行道树树池以及蓄水池建设等完成老城区的改造。目前建设海绵城市的技术基本已经成熟,在新材料方面也会出现新的突破,如透水砖、发泡水泥、玻璃轻石等都能用于老城区的改造中。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大范围铺开,相信问题都能解决。”李占斌说。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