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东三省错峰生产调研:这次为何历时6个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3-05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中国建材报
核心提示:水泥错峰生产从2014~2015年度开始实行,至今2017~2018年度第4轮错峰已接近尾声。2017~2018年度东北三省和内蒙古部分地区水泥错峰生产,将历时6个月。这是水泥错峰生产实行以来错峰时间最长的一次。此消息一出,东北区域绝大多数水泥企业都予以高度认可和坚决支持,但也有个别企业提出疑问:“国家相关文件规定错峰生产是5个月,我们为什么要停窑6个月”“错峰6个月能保证市场上水泥的供给、满足需求吗”……

水泥错峰生产从2014~2015年度开始实行,至今2017~2018年度第4轮错峰已接近尾声。2017~2018年度东北三省和内蒙古部分地区水泥错峰生产,将历时6个月。这是水泥错峰生产实行以来错峰时间最长的一次。


据了解,错峰6个月的决定,是经过东北三省相关政府部门、协会和企业经商议后决定的,最早出现在辽宁省经信委和环保厅共同下发的错峰生产文件中,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也通过协会、企业协议等不同的方式,确定错峰6个月的决议。


此消息一出,东北区域绝大多数水泥企业都予以高度认可和坚决支持,但也有个别企业提出疑问:“国家相关文件规定错峰生产是5个月,我们为什么要停窑6个月”“错峰6个月能保证市场上水泥的供给、满足需求吗”……


据记者深入了解,这次东北地区水泥错峰生产长达6个月的决议,绝非随口一说,而是当地政府、协会和企业在对错峰生产3年来的执行经验、区域产能过剩现状以及国家环保治理严苛要求等情况进行综合研究、考量并汇总后,得出的相对合理的错峰时长。


提高产能利用率

缓解产能过剩的必然要求


有专家认为,2017~2018年度东北地区决定错峰生产6个月,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产能过剩。


从数据中不难看出,近年来行业通过淘汰落后、联合重组、环保督查、错峰生产等方式在去产能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根据中国水泥协会的数据,2016年冬季北方15省区市共有475家水泥企业参与错峰生产,占企业总数的92.4%;有701条熟料生产线按各省计划实施停窑,占熟料生产线总数的92.6%;北方15省区市共减少熟料产量23792.71万吨。其中,错峰生产在有效控制熟料总量、化解产能过剩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不可否认,“产能过剩”依旧是现阶段压在水泥行业,尤其是以东北为代表的部分区域水泥行业头顶的一座大山。去产能工作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在部分区域行业产能依旧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依旧偏低的情况下,错峰生产作为当前去产能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应当持续甚至加大力度发挥作用。


据统计,截至2017年上半年,全国有水泥企业3465家,其中熟料生产企业46家,含熟料的水泥生产企业1234家,水泥粉磨站企业2173家,水泥配置站企业12家。全国熟料实际总产能20.2亿吨,水泥产能38.30亿吨。上半年我国水泥熟料产能利用率依旧较低,为66%,虽比2016年同期略有上升,但与80%的合理目标值存在较大差距。


在东北地区,这一数据更加“触目惊心”:2017年上半年辽宁省合计开窑仅50天,熟料产能利用率仅28%。吉黑两省合计开窑75天,熟料产能利用率42%,过剩程度超过55%,经营形势非常严峻。


东北三大区域,尤以辽宁省水泥产能过剩最为严重,辽宁省水泥产能的过剩程度,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数一数二的。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6年辽宁省水泥实际产销量为3980万吨,产能发挥率为33%,省外销量约为780万吨;2017年辽宁省水泥产销量约为3600万吨,产能发挥率为30%,省外销量约为400万吨,近两年辽宁省省内的水泥需求量均约3200万吨。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016和2017年辽宁省熟料、水泥的产能过剩十分严重。


2018年辽宁省预计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无大幅增加,区域内无大型重点工程拉动,因此,水泥需求与2017年相比,应没有大的提升。


在政府与行业协会的积极努力下,2017年9月29日,辽宁省工信委、环保厅共同发布辽工信建材〔2017〕250号《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委、辽宁省环境保护厅关于2017年冬季水泥错峰生产安排的通知》,促使行业性错峰生产,统一停窑6个月,据此测算2018年全省熟料产量为3080万吨(产能发挥率可提升为58%)。按3200万吨的水泥需求来计算,省内熟料需求1920万吨,熟料产量过剩1160万吨。按2017年向省外输出的水泥、熟料计算合计消耗熟料678万吨,2018年输出计算仍然过剩482万吨。另外,据了解,辽宁省内还有两条日产5000吨熟料生产线已具备投产条件,若这两条线投产,辽宁省熟料产能过剩将达662万吨。


面对产能严重过剩的现实,黑吉辽三省水泥行业相关人士认为,应当坚持辽宁省工信委、环保厅最早下达的停窑6个月的错峰生产安排。因为这样做已是最大限度缓解过剩产能,即使如此,部分产能过剩突出的区域仍不得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长停窑时间来缓解区域供需矛盾。


正因如此,东北地区水泥企业才希望能够较往年延长错峰时间,水泥协会也才会积极奔走,组织协调,极力促成6个月这一“史上最长”错峰时间能够得以实行。


减少燃煤叠加

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众所周知,水泥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能源,同时也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运输过程中,也会产生扬尘。错峰生产未执行前,东北地区大部分水泥企业都堆积有不止一座的“熟料山”,不仅占用了厂区用地,在大风天气和熟料运输堆积的过程中更会多次出现扬尘现象,污染厂区和大气环境。


虽然水泥行业多年来在不断的技术升级和节能改造后,大大降低了能耗与污染物排放,但是近年来,各地的环保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大气污染治理越发严苛、检查力度也随之加大。水泥行业作为传统的“三高一资”产业,始终是环保部门重点监控和治理的对象。


而水泥错峰生产在环境保护方面所起到的最重要的作用是减少不必要的生产与生活燃煤叠加的造成的污染。保护环境,是企业不可推卸的一大社会责任。北方地区采暖季因燃煤会加重空气污染情况,工业与取暖同时燃煤,叠加之后势必加剧环境污染压力,加之冬季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大气环境治理更有难度。而水泥错峰生产正是为减少在采暖季生产生活叠加污染情况下提出的,减少这一大环境压力才是错峰生产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初衷。


事实上,在错峰生产全面执行前,就曾有专家预估,华北、东北和内蒙古地区每年冬季生产水泥熟料1.2亿吨以上,如果能够全面停下来,将减少煤炭消耗2000万吨,减少烟气排放1774亿立方米;另外,北方地区冬季和夏季温差达到40摄氏度以上,冬季生产增加20%的能耗亦可借此实现节约。而实际执行,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成绩更是有目共睹。


2015年水泥企业冬季错峰生产,15省市共减少熟料产量17671.7万吨,按减少水泥熟料产量换算,共减少燃煤消耗2301.2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162.23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0.62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20.485万吨,减少粉尘排放13.6万吨。


2016年,这些数字更进一步:水泥错峰生产共减少燃煤消耗288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576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0.727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26.1万吨,减少粉尘排放2.96万吨。


东北地区大部分区域取暖都在5个月至半年,今年又是较往年气温偏低的冷冬,尤其是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冬季漫长寒冷,采暖的温度也会相应有所提高。如果说东北三省水泥行业是一个大区域,统一错峰6个月,对黑吉辽三省的环境和行业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举措。


时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2017年初的新闻发布会上就曾表示,根据评估显示,错峰生产对于污染防治是有效的,但是仍然有潜力,还需要再加大力度。在国家越发加强环保督查,频繁出台关于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的大背景下,作为企业也应当积极履行自身社会责任,适当延长错峰生产时间,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搞好环境治理工作。


一次性停窑

节约成本避免浪费


第四轮东北大错峰6个月,更是为了减少乃至避免全年不规律乱开乱停,有效节约生产成本和资源。


由于水泥产能过剩已成为东北水泥行业的顽疾,去产能不是短期内能够快速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错峰生产等手段逐步缓解。往年,除了冬季错峰,东三省绝大多数水泥企业在春夏秋三季也要开开停停数次,加在一起停窑的总时长早已超过6个月。


“与其全年毫无规律停停开开数次,尤其是在销售旺季被迫停窑,为什么不能在冬季统一多错峰一段时间?这样不仅对缓解过剩产能、治理环境污染有好处,也帮助企业节约了生产成本,避免了资源浪费,错峰6个月对东北、新疆这些水泥产能严重过剩、又地处高寒地带的区域而言,是完全必要的。”很多东北水泥企业负责人慷慨陈词。


的确,根据工信部和环保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水泥错峰生产的通知》,辽宁、吉林、黑龙江错峰时间为自11月1日至次年3月底,共计5个月。但《通知》也强调了“各地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具体错峰生产时间”。


在去年10月召开的泛东北四省水泥错峰生产会议上,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四省区域水泥企业则已达成一致,决定自2017年11月1日至2018年4月30日执行错峰生产。也就是说,在执行国家规定的5个月错峰后,东北地区的水泥企业将统一延长错峰一个月。


“延长一个月,是依照政府部门有关要求的前提下,在对历年错峰生产情况的总结以及对来年市场进行预判后得出的结论,并不是‘拍脑门’随便决定的。”吉林水泥协会会长翟怀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3月底错峰结束后,各家企业开始恢复生产,但受到市场需求的限制,很快库里熟料又堆满了,产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在各省协会的组织协调下,东北的水泥企业又陆续停窑数次,辽宁地区最严重的,停窑次数也最多。”


记者去年3月底赴东北水泥企业调研时,也有企业负责人说:“本轮冬季错峰结束后,我们准备根据市场情况和生产情况,在5月~9月期间,又陆续停窑三、四次,每次20天左右时间,来维护生产秩序和市场供需平衡。每次停窑开窑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但是没有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损失了。”


事实上,水泥窑开开停停不但增加生产成本,造成产品滞销,不利于质量稳定,工人在心理上更容易感到不安,刚刚有了工作的激情和动力,就被通知停窑,以一位水泥企业工人的话说:“每一次都感觉企业要黄了一样,感觉不舒服。”


很多企业员工也表示,既然开窑生产一段时间后还要因产品滞销而停窑,还不如企业统一在冬季规定时间内停窑,统一生产,生产的时间、生产的数量,都能根据市场情况,得到更合理有序的安排,避免了相关资源的浪费,员工也心里有谱,可以根据企业调整的时间安排好自己的工作生活。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错峰生产统一停窑是现阶段最好的缓解产能过剩的方式,既能够保证现有产能得到有效发挥,又可以最大限度的维护行业和企业利益,保证职工队伍稳定。东北地区产能过剩压力和经营形势都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况下,多错峰一个月能起到很大的效果。”


而对于错峰时长6个月是否会造成春季施工无水泥可用的担忧,几位行业协会会长均表示,“目前因为已决定错峰6个月,我们在错峰前已经和企业协调好预留出一部分熟料供应急使用,不可能出现春季施工无水泥的情况。如果突然增加了特殊的大型施工等情况,我们也有预案,会根据情况相应进行调整,绝不会因为错峰时间长造成水泥市场的混乱。”


事实上,在两部委文件的基础上,依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对错峰生产的时间、长度进行调整,保证错峰生产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区域不止东北区域。


新疆2017~2018年度错峰也根据各地冬季采暖期和水泥市场需求情况,在错峰时间上有所差异,比如乌鲁木齐、昌吉、吐鲁番、石河子区域传统水泥生产企业(含塔城地区沙湾天山水泥有限公司和乌苏青松水泥有限公司)2017年11月1日~2018年5月16日错峰生产,共计6个半月。


既然“6个月”不是凭空而来,那么,让这“6个月”能够落地和执行就变得十分重要。不论是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还是水泥企业自身,都应当坚决贯彻执行错峰生产。对于破坏错峰生产的企业,给予曝光和相应的处罚,不让6个月的错峰决议成为空谈。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