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曾设计“中国第一高楼”的院士走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5-27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科技日报
核心提示:容柏生是我国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结构专家。他曾创新性地提出巨型构架和短肢剪力墙两种体系,对我国建筑业设计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对此,他却常说:“我并不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只是愿意老实做点事。”近日,容柏生因病逝世,享年90岁。老人虽已故去,但他留下的建筑和思想却永存。


“现在心力大不如前了,但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坚持工作。”两年前,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会长陈星问容柏生是否还在做项目时,老人家如是答道。今年年初,容柏生因病住院,他十分沮丧道:“我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动不了,干不了活!”


容柏生是我国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结构专家。他曾创新性地提出巨型构架和短肢剪力墙两种体系,对我国建筑业设计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对此,他却常说:“我并不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只是愿意老实做点事。”


近日,容柏生因病逝世,享年90岁。老人虽已故去,但他留下的建筑和思想却永存。


研制出建筑高层结构计算程序


2016年11月,容柏生回到母校华南理工大学作讲座,用了12个字形容自己:必求甚解、知难而进、精益求精。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30年,容柏生出生在广州。抗日战争时期,他跟随家人四处漂泊。每到一处,母亲都将其送到当地学校上学。1949年,他考入岭南大学(现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他不顾家人强烈反对,只身一人从澳门返回广州上大学。


1953年,容柏生大学毕业,他拒绝了亲戚朋友为他在香港安排的工作,来到广东省建筑设计公司(后更名为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省建筑院)。从此,他再也没换过工作。


1973年,容柏生接到一项艰巨的任务:设计位于珠江南岸的广州海运大厦。当时,国内的高层建筑非常少,缺乏可供参考的设计方法和规范,因此该项目的设计难度很高。他不畏艰难,从零起步,仔细研究高层建筑。他借来一台计算机,用其完成设计方案,并通过专家审查。随后,在同事的帮助下,他成功研制出一套用计算机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计算的方法和程序。


回忆起那段过往,容柏生说:“只要接受了一个工作,就要把它做好。”


首个全巨型框架结构建筑出自其手


让容柏生声名大振,奠定其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领域地位的是深圳亚洲大酒店(现称香格里拉大酒店)。


深圳亚洲大酒店的设计高度达114米、共38层,由于楼层过高,当时的计算机容量有限,根本无法进行结构计算。“既然委托我们院来做,我就一定要做出来。”他说。


在设计这座“Y”型酒店的过程中,容柏生创造性地设计出钢筋混凝土巨型构架结构体系,将高达114米的建筑分成6大层的钢筋混凝土巨框,使每个巨框都成为受力单元。“6层大空间里面是空的,可以自主设计成体育场、电影院。”


此设计体系,可使6个单元同时施工。2年后,当时国内唯一采用全巨型框架结构的建筑——深圳亚洲大酒店落成了,其成为中国高层建筑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作为该结构体系的第一完成人,容柏生因此获得原建设部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我后来去住过这个酒店,确实比较漂亮。”他笑着说。


上世纪90年代,容柏生又创造性地提出了钢筋混凝土高层住宅建筑中的“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其被广泛应用于广州市30层左右的住宅以及全国多地的高层住宅建设中。


虽为院士却不需要特殊照顾


1985年,当时的“中国第一高楼”广东国际大厦准备在广州筹建,其设计高度超过200米。容柏生团队凭借公认的技术实力和良好的口碑取得该项目的结构设计权。


“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容总提出了采用筒中筒结构和无粘结部分预应力平板结构。”省建筑院原院长何锦超回忆道,这种结构将楼板厚度降至22厘米,节省混凝土7000多立方米。这在当时国内超高层建筑设计中属首创。


在同事和后辈眼里,容柏生对工作认真负责,对人热情和善。虽已是院士,可他毫不介意出差和年轻人同住一间屋子,也从不需要任何特殊照顾。新人评职称、设计竞标方案遇到困难时,他都耐心指导、给出建议。“要多给年轻人机会,不要因一篇论文就否定他们。”他说。


院里年轻人常听到容柏生对他们说:“做事要精益求精,一定要把事情作好。建筑结构,关乎人命。”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