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纳入全国碳市场,水泥企业如何实现配额盈余?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5-28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中国环境
核心提示:全国碳市场信息网公布的水泥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录显示,今年有约1000家水泥熟料企业纳入碳市场。璧山公司在重庆碳市场如何实现配额盈余?其背后的经验值得更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企业学习。

2021年,冀东水泥璧山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璧山公司)在重庆市碳交易平台卖出了第一笔碳配额,获得157万元碳配额收益。


这笔收益不仅标志着这家传统水泥企业完成从“碳负担”向“碳资产”的蜕变,更体现了中国工业减碳的进程——碳排放权交易已经从政策文件转化为转型动力。


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扩容至水泥行业,对相关水泥企业来说,每吨熟料的生产成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再是环境账本上的模糊数字,而是清晰计入企业损益表的真金白银。


《关于做好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2024年度是水泥行业首个管控年度,纳入的重点排放单位需在2025 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工作。


“尽管2024年度配额基于经核查的实际碳排放量等量分配,即排放多少就给企业分配多少配额,不会产生配额盈缺,无需交易,也便不会产生履约成本。但目前2025年的碳排放在2026年履约时,还会像电力企业一样,采用碳排放强度控制的思路分配。因此,水泥企业现阶段就要按照生态环境部《关于做好2023—2025年发电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加强碳排放数据管理,做好月度信息化存证等工作,确保碳排放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尽快配备并培养专业的碳排放管理人才,提升企业在碳排放核算、报告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同时,也要加速提升减排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工艺改进等手段降低碳排放强度。否则企业不仅可能会因为数据质量管理不善,违反《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相关规定,面临生态环境部门的处罚,也可能会因自身碳排放强度较高,在配额分配时获得的配额不足,需要花钱从市场购买配额,甚至可能因碳成本攀升丧失市场竞争力。”中国大唐集团绿色低碳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兼经营管理部主任史伟伟曾表示。


从买配额到实现配额盈余


全国碳市场信息网公布的水泥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录显示,今年有约1000家水泥熟料企业纳入碳市场。璧山公司在重庆碳市场如何实现配额盈余?其背后的经验值得更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企业学习。


璧山公司隶属于北京金隅集团。据了解,近年来,北京金隅集团的部分水泥企业分别参与了北京市、天津市、重庆市三个地方的碳市场交易。


“2019年履约时,北京金隅集团重庆区域3家水泥厂共花了近3000万元购买区域缺口配额。”璧山公司区域党委书记马庆海回忆行业黄金期的“任性”时说:“当时水泥行业还没到下行期,利润率比现在高,碳排放成本仅占利润的‘零头’,多数企业都会选择花钱购买碳配额。”


但2020年后,随着行业下行压力加剧,碳配额费用逐渐从“毛毛雨”变成“心头刺”——当市场需求极速缩减,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单位水泥利润下降,每年数千万元的履约成本开始成为水泥企业的负担。


“碳市场是一面‘照妖镜’,会把‘伪低碳’企业打回原形。”马庆海指出,重庆市2013年启动试点碳市场,并将水泥纳入试点碳市场,从2021年起,采用“行业基准法”分配配额,企业碳排放强度若高于行业平均值,需按差额购买配额;反之则可出售盈余。这种“奖优罚劣”机制,迫使企业开始从“应付检查”转向“精算每吨碳”。


“以璧山公司为达标的重庆区域三家水泥企业积极开展的系列减排措施,效果十分显著。”璧山公司经理乔贤君介绍道,“‘十四五’期间,仅璧山公司碳排放配额就盈余10.04万吨,通过重庆市碳交易平台进行碳排放配额交易变现,创收372.96万元。”


从2019年购买配额,到“十四五”期间实现配额盈余,这家扎根成渝工业腹地的水泥厂,用五年时间蹚出一条绿色低碳的发展之路,也为水泥行业提供了一条可复制的减碳突围路径。


牵住行业碳减排的“牛鼻子”


众所周知,水泥熟料生产环节碳排放约占水泥制造全过程碳排放的95%左右。可以说,从碳酸钙的烧制,到熟料冷却机的最后一丝余热,水泥熟料生产的全流程都可被拆解为减碳方程的待解变量。


“水泥行业减碳主要贯穿六个方面,包括源头减碳、结构减碳、技术减碳、市场减碳、管理减碳以及协同减碳等方式。”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科技总监、副秘书长石红卫告诉本报记者,但水泥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生产水泥的主要原料石灰石中的碳酸钙分解生成水泥熟料必需的氧化钙时生成的二氧化碳;二是煅烧水泥熟料和烘干原料所用的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


可见,水泥行业碳排放的“七寸”,在于石灰石煅烧与燃煤供热的刚性需求。璧山公司的破局之策直指行业痛点,即用工业固废替代传统原料和燃料,重构生产方式。


在璧山公司的原料车间,灰白色的工业副产白泥正源源不断地输送入水泥窑。


“1吨白泥可替代0.57吨石灰石,直接减少0.375吨二氧化碳排放。”璧山公司技术负责人王安伟算了一笔“碳账”。作为造纸、化工行业的废弃物,白泥的主要成分与石灰石相近,但煅烧温度更低、分解能耗更少。通过精准调控替代比例,公司原料的替代率已达到4%,年度预计可使用9.4万吨,仅此一项年减排二氧化碳超3.5万吨。


在水泥窑内,固废与煤粉混合燃烧,跳动的火焰中也藏着璧山公司的减碳密码。


据介绍,2022年,璧山公司建成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项目(二期:有机污染土壤);2024年;建成水泥窑资源化利用固体废物项目(危废项目),具备协同处置一般固体废物及可燃废弃物44.15万吨/年、危险废物6万吨/年的能力。这种以水泥+环保的方式,不仅成为名副其实的“政府好帮手,城市净化器”,还通过固废掺烧,可有效替代一部分原料和燃料。


“固废替代原料和燃料会导致水泥中氯含量超标,因此,我们通过技术改造,上马旁路放灰除氯水洗项目,有效解决了原料、燃料替代带来的水泥产品氯超标问题。”马庆海说,“目前,重庆区域相关水泥企业都在陆续开展旁路放灰除氯水洗项目,纳入全国碳市场后,预计重庆区域水泥企业碳排放强度将继续下降,不会带来额外的碳排放成本。”


突破减碳瓶颈仍需技术创新


据介绍,纳入全国碳市场后,璧山公司将依托现有协同处置设施,大力推进替代原料、燃料一体化应用。并通过加强工艺技术改造,将原料、燃料替代率提升至40%。


但需要注意的是,原燃、料替代达到一定限度之后,就很难再靠这种方式继续减排了。


以燃料替代为例,尽管旁路放灰除氯水洗项目可以增加燃料替代量,但根据壁山公司的实践,窑尾用煤量降到每小时两吨就已经接近临界点,如果继续减少煤炭用量将影响水泥窑预热器的稳定性。


“原料、燃料替代率达到50%,可能是当前技术路线的‘天花板’。要突破减碳瓶颈,还需要更革命性的技术创新。”马庆海坦言,“未来,碳配额会逐步收紧,当行业多数企业触及技术天花板后,碳市场将加速淘汰落后产能,那些早布局、会算账的企业,将在未来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璧山公司的未雨绸缪也揭示了水泥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后的生存法则:当更多企业学会在碳约束下“跳舞”,这场始于生存压力的革命,终将演变为高质量发展的集体觉醒和对更远未来将何去何从的时代命题的探索。


在马庆海看来,“十五五”期间,水泥企业需全面布局产业链延伸战略,以创新驱动、协同发展为核心,构建多元且可持续的产业生态,实现从传统水泥制造商向绿色材料综合服务商的华丽转身。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