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第九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系列之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5-09-17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转自中国建材报  作者:中国混凝土网
核心提示:第九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系列之二

    混凝土耐久性带来的减量化是社会最大的节约之一

    混凝土被称为现代文明社会中使用量最大的人工合成物。美国一位学者甚至说,
工业社会的财富都与混凝土相关。可见混凝土在国计民生中的分量。但混凝土的耐久性即延长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却是业界内一直期待突破的一个课题。

    富有朝气且慧心慧质的余其俊教授是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的副院长,他对这个
问题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认为目前国内建筑工程中混凝土耐久性解决的不是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并不完全在技术,人们的观念和相配套的政策也很重要。他说,建筑的设计环节、监理环节、维修环节并没有把混凝土的寿命即耐久性放在应有的位置上考虑,比如在建筑费用的预算中,就没有重点去考虑耐久性。现在还有一些工程是在采用突击工期的方法去建设,这些工程的业主很少去考虑建筑的寿命。其实,混凝土结构寿命的过短是社会最大浪费之一。反之,如果能改变观念,制定政策,促进混凝土耐久性的实现,其所带来的减量化应该是社会生活中最大的节约之一。

    魁梧的马保国教授来自武汉理工大学。他谦和温良、彬彬有礼。他认为混凝土是
工业社会最重要的基础材料之一,混凝土的耐久性不好,会给很多重大工程留下风险和隐患。他说,像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这样的工程如果解决不好混凝土的耐久性,怎么能算得上百年大计、千年大计呢?他认为,水泥和混凝土的发展都需要新的思路,注入新的技术。中国水泥年产量接近10亿吨,水泥业需要一些劣质能源和再生能源(如城市垃圾、废旧轮胎等)当作新的“动力源”。

    水泥及混凝土业界要有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

    胡曙光教授是武汉市主管城市建设的副市长,同时也是武汉理工大学的博士生导
师,他既有高级官员的魄力,又有优秀学者的辩证思维。他对自己观点的表述清晰而富有条理。他说,混凝土不仅是人类生活中使用量最大的人造材料之一,而且在短时期内不可能被替代。这就提醒我们要善待水泥和混凝土产业。但不能否认的是,目前我们的水泥产业在能耗、物耗及混凝土寿命上还处在一个水平不高的阶段。我们应该有深深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十多年来,国家通过863、973等重点项目的攻关,不仅解决了许多重大课题,而且也集中了一批最优秀的中青年科技专家探索水泥发展的新突破。目前我国在水泥和混凝土的科研方面有许多优势,只要大家精诚团结,互相沟通交流,就能为水泥及混凝土业的科学研究作出新的贡献。

    胡教授还认为,混凝土的耐久性是一个系统性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是材
料,还要从设计、选材等多方面进行改进。要达到这个目的,全社会就必须都增强对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即延长建筑寿命的认识。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角度讲,我们应该这样做,我们必须这样做。

   
水泥业和混凝土业应加强沟通交流

    阎培渝教授是清华大学土木系建材研究所的所长,这位年轻的专家对水泥的研究
从学水泥专业开始已经有20多年了。他对水泥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他认为混凝土业的进步快于水泥业,在经济短缺年代,水泥业作为上游产业体会不到混凝土业的感受。但混凝土业的巨大变化却在深深地影响着水泥业。混凝土产业需要水泥业提供性能更加稳定的产品,尤其是开裂敏感性小、水化热低、早期强度高的水泥,因为目前市属一能混凝土发展非常快。水泥业一定要考虑高性能混凝土发展的需求。我们要使水泥在混凝土中性能指标更科学、更合理。他认为,性能的浪费也是能源和资源的浪费。

    邓敏是来自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的教授。他的思考中充满着沉重的责任感。他
说,国家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水泥和混凝土,但这其间消耗的资源是惊人的。如果我们现在不重视优劣资源的搭配使用,那么优质的原料用完了,我们还用什么?现在一般高速公路的寿命才10余年,如果我们能把公路的使用延长到50年以上,那种节约的价值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是一个很大的舞台,值得投入人力、财力去攻关、去突破。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