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清水混凝土的诗人安藤忠雄的8个片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3-24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转自中国建筑艺术网  作者:戴焱辉 高剑平
核心提示:清水混凝土的诗人安藤忠雄的8个片段

      不是因为哪部大片巨制的上映,1月14日的上海影城依然沸腾。为“建筑的可能性——安藤忠雄上海讲演会”而从南京、安徽、杭州等地赶来的上千名建筑学生的热情,点燃了这个冬日的下午。

      而安藤忠雄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清水混凝土的诗人?被学生狂热膜拜、重重包围苦等签名的建筑大师?在某个夏日的清晨坐在我对面,语速缓缓、眼光炯炯的花甲老人?“强迫”住吉长屋的主人雨天要撑伞才能到达洗手间的完美理想家?还是那个在长沙机场惊奇于中国整容电视广告如此铺天盖地而话语俏皮的“年轻人”?

      2006年伊始,安藤为了他的首次中国个展又来到了上海。可无论我们怎样留意他的一举一动、反复研读他的著作、数次到访他的建筑,安藤之于外界永远是片段的。在对无数碎片的拼合中,我们正试图接近他的心。


      片段一

      安藤忠雄的名片一如他的建筑,单纯得让人一惊——除了正中的名字,和下端极小的一行事务所地址与唯一的电话,淡乳色的页面上再没有任何冗杂。可一位陪同国内观光团有幸拜访了安藤事务所的日本导游,将得到的这样一张名片视为至宝。

      而安藤的签名永远和他的建筑同时出现,寥寥数笔,或是光之教会、或是沃斯堡现代美术馆,甚至仅是一片混凝土墙,总之他的名字不会落单,建筑才是安藤存在的最佳体现。

      片段二

      无论是纹理细腻、轻盈柔美的“安式”清水混凝土,还是对光影的绝妙控制,这些具象的载体不过是安藤表达建筑思想的某种手段,事实上,营造令人动容的精神空间才是他的诉求。如果仅用一个词汇形容安藤的建筑,我们眼睛所见的种种虚形必将不着踪影,唯留感动二字。

      美国建筑评论家亨利·普朗莫曾这样评价安藤的建筑:“华美的贫乏、空虚的盈满、开放的围蔽、柔和的坚硬、半透明的不透明、发光的实体、光亮的黑暗、模糊的清晰、浩瀚的荒僻。”

      片段三

      从安藤纯粹、沉静的建筑语汇中,隐隐可见来自Shaker生活思想的影响。这是一个17世纪从英国流亡到美国的清教徒群体,他们的生活异常简朴,崇尚自给自足与自律。他们居住的房子造型简洁、没有装饰,室内秩序严谨,物品摆放整齐,他们自己设计并完全手工制作的家具线条优雅、品质精良——这种饱含克制、却对信仰无上虔诚的力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

      尽管这一群体的村落已在20世纪消亡,可深受Shaker影响的安藤,偶尔还会去美国的HancockShaker博物馆,纯净心情,也为获得新的感动。

      片段四

      安藤信奉“用身体丈量空间、用感官认识技法”的直接经验。他认为,“没有什么比自己的眼睛和身体能带来更真实、更深刻的体验了。在旅行中,你可以进行独立的思考,不仅是建筑的问题,历史、风土、社会等方方面面的事情都在同时思考。”

      从未接受过正规建筑设计教育的安藤,却师从几位不曾谋面的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路易斯·康和赖特。没有耳提面命,在数年的旅行游走中,安藤在朗香教堂、金贝尔美术馆、落水山庄里聆听到大师们最直接、最纯正的教诲。

      片段五

      雕塑家萨伊姆·诺古奇(Isamu Noguchi)、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画家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都是给安藤带来深远影响的“圈外人”。在安藤看来,“他们都是思想非常自由的人,比起要接受4年大学教育的建筑师,艺术家不曾被过多的课程约束,想法更开放。而且他们大多没有固定职业,有非常强烈的生存意识。这种意识促使他们从不倦怠,而一些建筑师则会因为生活安逸而失去创作的热情。”多少年来,正是艺术家朋友们的这种来自生存的紧张感,深深感染了安藤,使他对建筑的初衷从未改变。

      片段六

      在兵库县淡路岛国立公园广场水池的设计中,安藤决定把水池的底部都镶嵌上贝壳。他们花钱从加拿大和俄罗斯进口了许多废弃贝壳,先从中筛拣出500万枚相对完整的,再经过一轮精选,完成了水池底部100万枚贝壳的铺设。同时,因为贝壳中间鼓起,所以要在下面填满砂浆才使得人站在上面时贝壳不致被压碎。安藤说,如果他们想在设计中实现一些新的构想,这种不厌其烦的手工操作是不可缺少的。如今,壮观的贝壳水池成为安藤的又一骄傲,而对细节的坚持也成就了安藤建筑所特有的秉性。

      片段七

      一位中国弟子曾问安藤,建筑于他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建筑是生活的原点,或者说是生活的容器,这样一种与创作生活场所相关的工作,对他有着深刻的涵义。“建筑是提出某些问题之后的一连串挑战。透过建筑,我将自己的意志传达给社会,克服遇到的一切困难。在挑战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张力,正是我生存的力量。对我来说,唯有建筑才是参与社会的最有效手段。”

      与许多建筑师整日抱怨没有发言权不同,尚未成名的安藤就大胆构想了多个提升城市环境的设计方案,并始终以这样的主动性担负起一位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没有委托方,安藤每隔10年会义务为大阪市做一次改造规划设计,尽管至今没有一个方案被采纳;年轻时向市政官员多次提议却又被屡屡回绝的“屋顶绿化”理念,在36年后,终在同润会青山公寓改建计划中得以实现。

      片段八

      安藤从来没有主动申请过什么奖,他的事务所也从未因为得奖而开过庆功会,最珍惜的一个奖项是为悼念阪神大地震遇难者、与很多市民一起参加植树活动而得到的“兵库绿色带(Green Network)”奖。

      安藤建筑研究所的员工们都穿着薄底运动胶鞋,行动快捷而悄无声息。而所员们日常使用的基本工具,如尺、笔等,都须自备。安藤认为,对自己的工具不倾注感情的人是做不出好东西的。而且未婚的员工都必须住在离事务所骑车5分钟的路程之内。随时能进入创作状态是安藤对每位员工的要求。这种对创作的虔诚态度和近乎宗教般的信念,也许就是他的作品得以饱含精神性的原因。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