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对现行混凝土外加剂标准几点修改意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8-04  来源:混凝土外加剂及其应用技术  作者:陈嫣兮
核心提示:对现行混凝土外加剂标准几点修改意见

      一、问题的提出

      外加剂产品质量标准(GB 8076-1997)自1987年制定以来,随着以后膨胀剂、泵送剂等标准陆续制定,基本上是参考国外标准的模式。通过固定的实验材料、实验方法进行性能对比,一种是与不掺外加剂的基准砼相对比值为判定指标,如外加剂质量标准(GB 8076-1997)是砼性能的对比,可比较直观的了解外加剂的砼性能,另一种模式是不与基准砼对比,而是掺了外加剂后的绝对值为指标,如膨胀剂标准(JC 476-2001),这种模式排除了砼中其它材料的影响因素,直接反映了外加剂的性能。

      标准中的指标是检验产品质量的最低指标,达不到标准中的指标是不合格品,淘汰品。依据质量标准检验的检测报告是厂家能否生产的敲门砖,也是使用者选择外加剂的依据。因此,标准制定地合理与否对产品质量影响是很大的。

      记得1987年制定8076外加剂质量标准时,对基准水泥、基准砼内容的讨论,原则是尽可能接近当时使用的材料性能、施工条件。基准水泥是参考了国内水泥最大多数的成分比例而定的。砼以C30为基准(坍落度为7~9cm),实验在规定的统一条件下得出标准的指标,以此来比较外加剂的性能。膨胀剂可能是最初应用于水泥管,以砂浆为主,参考了国外的标准也以砂浆为主的模式,20年来基本没有多大变化。

      随着砼技术的发展,城市中砼施工以商品砼为主流,砼材料组成除外加剂外,还有各种掺合料。由于水泥品质的变化、砂、石品质的恶化、掺合料的加入,砼品质也有了变化。现行外加剂标准也反映出了某些方面的不适应性,如何解决此问题,提出来与大家探讨。

      二、执行现行标准中不适应问题的例举

      1.基准砼、基准水泥已反映不了外加剂实际应用的性能。

      由于现在市场上的水泥熟料变化多,混合材杂,以及生产过程中诸因素,如储存熟化时间短、水泥细度细、为了降低碱含量用砂岩取代粘土等,导致水泥与外加剂的不相容较突出,用基准水泥配制的基准砼往往反映不出这些问题,特别是泵送剂更是如此,检测通过,在使用中随原材料调整配方,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2.标准中规定的实验条件与使用条件相差甚远

      膨胀剂标准中测定的是膨胀砂浆的膨胀率,而实际施工中多为砼,膨胀砼的膨胀率是多少才能起到作用。又如试验的养护条件是水中7天养护的膨胀率,在实际工程养护条件下彭胀率又是几许。

      防冻剂标准中,砼实在恒定负温下试验的,其与自然环境的正负交变温度条件是有区别的,两者相差约5℃,能满足使用条件要求的防冻剂往往达不到检测指标,达到检测指标的防冻剂,在实际使用中又是浪费的。

      综上所述,检测报告中外加剂的配方与实际使用中的往往不是一个配方,也就是说检测报告反映不了产品的实际质量。

      三、建议

      1.只制定单一品种外加剂标准,如减水剂、引气剂、缓凝剂等等,两种以上的复合外加剂以及特殊要求的外加剂,由供需双方签订协议,其质量指标由企业标准来解决,单一品种外加剂标准,供厂家选择原材料参考用。

      2.外加剂标准只反映外加剂本身的性能,如匀质性指标,排除砼带来的复杂因素,用净浆或砂浆反映其物理性能,如流动度、流动度损失、净浆凝结时间、砂浆强度、砂浆或净浆收缩。至于外加剂在混凝土中的性能则在应用技术规范中反映。

      应用技术规范面对使用单位,他们更需要知道外加剂在砼使用中的性能。砼性能除外加剂外,还与其它材料(砂、石、掺合料、水等)、砼配合比及制作工艺有关,制作性能好的砼是综合因素,不是某一成分能定乾坤轮的。因此在应用技术规范中列入外加剂的砼指标更方便使用,更能反映外加剂在砼中的作用。至于外加剂在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可以针对性地做些汇编,作为规范附件共使用者参考。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