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专家呼吁混凝土短寿问题亟待解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8-14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转自《光明日报》  作者:中国混凝土网
核心提示:专家呼吁混凝土短寿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每年大约要浇铸7亿5千万方混凝土,如果混凝土的短寿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十几年后这些混凝土建筑就要维修、重修,势必造成大量浪费。”国家矿产督察员李亚铃高级工程师一脸凝重地算了这笔账,“这与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相违背的,必须给予关注和解决”。

  话题是从混凝土为何短寿开始的。近二三十年来,我国不少建筑物在建成后不久就出现裂纹病害和冻融与化学侵蚀病害,3-5年内就显示出严重强度下降,剥蚀裸露钢筋锈蚀。由此,很多建筑物不得不推倒重建。北京西直门桥就因为桥面和桥墩出现了严重的混凝土剥落和钢筋锈蚀现象,仅使用了20年就推倒重建。

  据专家介绍,影响混凝土寿命的主要因素是钢筋锈蚀、碱集料反应、冻融破坏、硫酸盐腐蚀等。其中,碱集料反应被工程界喻为“混凝土癌症”。施工时,混凝土中要添加一定量的外加剂,这些外加剂中含有较多的碱性成分。这些碱性成分在混凝土固化后,会缓慢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凝胶物质,它们吸收水分后发生膨胀,最终导致混凝土建筑从内向外延伸开裂和损毁。而在西部地区,因干旱少雨,盐渍土壤和咸水湖泊广泛分布,混凝土构筑物受盐碱侵蚀的现象更严重。一些工程完工后在1-2年内即显现蜂窝煤状的严重侵蚀病害,有的强度几乎全部丧失,被迫拆除重建。

  让人更担忧的是,“混凝土耐久性问题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治理研究课题还处于实验阶段,现有的成果距推广应用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李亚铃建议,解决混凝土工程耐久性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各方特别是决策层的重视程度,并切实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特别要改变当前建筑行业普遍存在的单纯追求施工进度、压低工程造价行为;同时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迫使相关单位从施工工艺、技术、投入等方面有效提高混凝土工程的耐久性。这也是建立节约型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