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科研部门欲研究透气透水型混凝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9-18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转自园林在线  作者:中国混凝土网
核心提示:科研部门欲研究透气透水型混凝土

      郁郁葱葱的行道树向来是申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可近来,市绿化管理指导站在行道树的修剪中发现,部分道路上的行道树没了往日的生机,枝叶间透着股病态的枯黄,而病因就在脚下。

      据了解,上海地下管道设施较多,水位较浅,1米左右就有水。因此,树木根系大都向两侧生长。过去老式路砖直接铺在泥土、黄沙上,树根透过路砖缝隙可以自由吸收水分等营养。而近年来,彩陶板等路砖的使用却让行道树们如处“闷罐”。

  市绿化管理指导站公共绿化科许洪良告诉记者,与老式路砖不同,彩陶板下需要铺设一层水泥。这层密不透风的人为阻隔让行道树深感“呼吸”困难,“吃”不饱,“喝”不足,逐渐呈现出绿中透黄的“亚健康”状态。时间一长,树木根系还会不断萎缩,“头重脚轻”的状态使行道树在台风来临时很容易倒伏。

  不光是彩陶板下的水泥“剥夺”了行道树的生存空间。道路拓宽、管网改造等市政施工也 
常常无意中伤及行道树的根系,一些小区、大楼施工剩下的建筑垃圾有时也被一股脑“揉”进了泥土里,使土壤呈现弱碱性,破坏了树木的生长环境。而由于市区空间狭小,本应为1.58米×1.25米的行道树“盆栽”空间,往往也被缩减到不足一平方米。

  为改善行道树的生长条件,绿化部门计划在有条件的人行道上推广“生态型树穴”,为行道树建造一个外有凹槽保护、内有营养土供粮的“生态家园”。然而,绿化部门坦言,即便是“生态型树穴”也只能改善局部环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行道树的呼吸问题。

  事实上,水泥、混凝土等非透水透气型路面已经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教授肖建庄表示,与天然土壤相比,水泥、混凝土等硬性路材切断了路面上下的水、气联系,使得雨天道路排水不畅,城市地下水还原不足,并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据悉,科研部门正在研究带有连续空隙的透气透水型混凝土,一旦成功应用,它将成为城市与自然沟通的“友好使者”。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