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东北,一条50余米宽、被铲掉植被的裸露土地成带状向远方延伸……这就是宝汉高速15标段。在项目经理李永康眼里,似乎已经有了一条完整的高速公路。
15标段的全称是宝汉高速公路宝鸡至陕甘界BP15标段土建工程,全长6.5公里。其中最大、也称得上是全路控制性工程的是1.589公里的千河特大桥,其余为路基、涵洞、通道、服务区等。目前,除了特大桥等因设计图纸没到位尚未动工外,其余工程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不断变化的市场
3月18日,中标通知书刚刚下达,业主宝汉公司就召集各标段项目经理开了个见面会。会议要求,各项目部立即进场,选驻地,找搅拌站、梁场等,组织设备进入,在4月20日之前所有设施均要达到使用标准。而此时,征地拆迁尚未完成。
与此同时,西铁工程一公司迅速从机关、其他项目部等抽调了80余人,组建了以总工李永康为项目经理的项目部。3月20日,项目部进入现场查看、选驻地,并确定将15标段分3个作业区管理。项目部一旦进场,工作就会千头万绪,还得齐头并进。
首先是选场地,搞临时建筑。这包括项目部驻地、大型预制梁场、搅拌站。很快,千河特大桥附近的两处旧厂房被选中,并按照有关标准,进行了粉刷装饰和必要改造,蓝顶白底的“中国中铁”统一外观办公房和预制梁场醒目地出现在陈仓区城乡结合部。考虑到混凝土的主要使用地点,在千河特大桥一侧交通便利处,修建了一个大型搅拌站。
“搅拌站共租了12亩地,含青苗补偿费、租金、复耕费在内,每亩两年的费用近万元,涉及多家农户,砂石料的运输也交给当地农户。”李永康说。
另一个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图纸复核。即从起点到终点,全程对照设计图纸,看与实际地质地貌等是否吻合、合理;调查光缆、电缆、水沟、房屋、坟墓等影响施工的因素;与沿途居民沟通,争取他们的配合、支持。
“现在是公路设计与建设的高潮期,设计院工作量特别大,人力不堪重负,因此我们积极主动地配合设计单位,进行细致的现场调查。发现不符或矛盾的地方,及时与设计单位沟通,把工程干好是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共同的目标。”李永康说。
还有一项工作是料源调查。尽管投标时已经做过调查,但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开工后,钢材、水泥、砂子等能否满足质量、数量要求,价格怎样等等,都需要重新调查并最终确定。项目部书记李养养说:“所有的原料、劳务以及一些具体的土方等细项又是项目部以招标的方式选择供应商和专业施工单位。”
在这些基础工作进行的同时,具备条件的则争取尽快进设备、进人,破土动工。下一步,随着梁场、搅拌站的投用,以及其它工程的开展,越来越多的设备、人力、材料等将会向15标段全线汇集,一个大建设的场面将会呈现。
每个方面都要资金支撑
干工程与打仗一样,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表面上看,开工前,动的是大批的设备、大队的人力、大片的场地。实际上,支撑每个方面的都是资金,少一分都不行。而这个资金流动的过程,正是刺激经济所要追求的效果。
据专家介绍,高速公路建设每亿元投入,可创造直接就业岗位1800个、间接就业岗位2100个;每公里平均需用钢材1000吨、水泥9000吨、沥青1900吨。
项目部在进场之前,由于业主还未支付任何资金,就先行从其他项目部、公司等方方面面借了160万元。正是靠这个资金,先期的租场地、进设备、招劳务才能及时运转起来。4月底,业主支付首批900万元预付款,工程开始加速。根据双方约定,以后业主将对材料采购实现每月结清。
目前,这笔900万元预付款,项目部主要用在了五个方面:一是材料款为大头,包括钢筋、水泥、砂石料等,已支付450万元;二是租用、调用4台变压器设备(含接电)、搅拌机、龙门吊、施工便道、便桥和临时设施等支出340万元;三是建立实验室(每项工程都必须对所用材料等现场分析、试验)50万元;四是不记名意外伤害保险20万元;五是道路、房屋、办公用品等临时建筑以及补偿农民的青苗费等。
同样,项目部对承担各个小项目的合作单位,也必须支付预付款并定期结算,以此用来支付农民工工资及采购材料等。
“大型工程中,人工成本只占百分之十几。其他方面,如果路基多,则机械费用大。如果桥多,则钢材、水泥等材料费用大。15标段有特大桥,材料也许会占到60%~70%.”李永康估算。
鉴于工程总是面临很多不可控因素,尤其是材料的涨价,李永康他们对原先估计的4%~5%的利润目标信心不足。在投标调查时,钢筋每吨还是3500多元,现在已经接近4000元。水泥原来每吨392元,现在已超过430元。而且由于水泥供应趋紧,厂家已要求先付款后拉货。砂石料原来每立方30多元,现在涨到了40多元。随着宝鸡禁采砂期的来临,砂石料肯定还要涨价。
“将来很可能没有利润,现在干工程就落个养工人。”李永康说。
但无论如何,从项目部到一公司乃至西铁工程公司,都表示将不惜成本把工程干好。这将会树立起公司良好的形象,为在规模更大的宝汉高速二期(宝鸡至汉中)投标打好基础。
矛盾交结需一个个地去解决
项目部是经济活动链条上的最后一个枢纽,物资、劳务汇集于此完成工程,资金则由此流向供应商和个人的口袋里。从社会角度看,项目部又是各种矛盾交结之处,而这些矛盾往往需要项目部一个一个地去解决。
与几乎所有工程一样,最难协调的矛盾是征地拆迁。直到开工,征地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完,另有400多座坟需要迁移。合同上虽然说施工单位在具备“三通一平”条件后,才进场施工。但问题是,如果征地搬迁不尽早结束,工程就无法进行,那么由施工企业负责的工期就无法保障。因此,项目部一般会积极帮助地方政府的有关干部去和农民一家一家地去谈,出力出物甚至给些经济补偿。
“帮政府就是帮自己,拖下去就是拖自己。”李养养说。
15标段地处城乡结合部,工程与村民的利益矛盾不能指望一劳永逸地解决。项目部对此很用心,将临时便道修成砂石路面,以便留给村里一条好路;倒土方时,宁愿多跑几里路,将一个大坑填平,为村里增添一片土地;打地基、运砂石等简单的活儿也尽量交给村民干。这些做法赢得了多数村民的支持,但仍然不能杜绝无理要求的出现,如索要高额过路费,甚至要工程等。
一些无法预见的突发因素也会对工程形成干扰。一次施工,突然发现路基处有一个很小的黄色水泥桩。一定是什么标识。根据经验,工人们马上停下开挖。电脑上一查,原来是根特别的光缆。这是哪个单位的呢?好不容易打听到了,刚去协商,人家马上来拦住了施工。现在,问题仍未解决。
“会解决的,都是国家的单位、国家的工程,就看以什么方式了。”李永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