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企业情况 » 正文

广州建筑集团一分公司推广应用新技术启示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12-28  来源:金羊网  作者:韩庆文 罗锦荣 赵伟文
核心提示:广州建筑集团一分公司推广应用新技术启示录

推广新技术占领“制高点” 

    广州市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第一建筑分公司2004年到2005年共获得省金匠奖3项,创市级以上各类优良工程奖65项,承建的广州东山雅筑工程获得2004年度“鲁班奖”,广州国际会展工程获得2004年度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和2005年第五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在这一系列奖项和荣誉的背后是公司对建筑新技术的大力推广和应用。 

    该公司一直在不遗余力推广应用新技术。仅在广州国际会展一期工程中就采用了大面积混凝土平整度控制、超长多跨预应力连续梁和无粘结预应力次梁、张弦桁架索张拉、张拉索和索球紧固、消防水系统管道连接采用了美国唯特利钢塑的沟槽管道连接配件和机构式管道连接等多项新技术,在施工中还采用了16米高支模系统等。据统计,该公司在今年在建的30多项工程中均应用了新技术。在建设部推荐的10项新技术中,分别应用了9项。 

    推广应用新技术,对转变建筑业增长方式、提高建筑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推广应用新技术是国家评优评先的前提条件,也有利于施工单位创造企业的品牌和市场的竞争,因此,近年来该公司在施工过程中一直致力于推广应用新技术。“技术的优势在普通的建筑中也许并不明显。但是在一些工艺先进的、技术含量高的建设项目中,这种优势就会明显地体现出来。”2003年,该公司在广州地铁二号线赤沙车辆段工程施工中,遇到了软基处理问题,需要处理的软基处理面积达30万平方米,相当于4个足球场的面积,按照原来采用堆载的施工工艺,需要新填土,然后在上面堆起大量的石头将地基压实,工期至少需要1年的时间,而且投入大。该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在集团公司的指导下,经过认真研究和大胆创新,在施工中采用了塑料排水板施工工艺技术,排水固结软土地基,工期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相当于堆载工艺的四分之一,不但保证了工期,而且比原工程造价节约投资2000多万元。 

    目前的建筑市场对于全面推广和应用新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业主更看重的是造价。新技术确实存在一个应用的问题,在市场上新技术不一定便宜,单纯从经济效益方面不能马上体现出来,但是从企业品牌上,企业在后期的效益上有一定的推动。正是秉承着这样的理念,公司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并在一些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优势。 

    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是一直是该公司的主攻方向。广州市重点工程———西塔的核心底板,面积大、厚度大、体量大,混凝土一次浇注体积达到了1.168万m3,厚度2.5米,技术要求高,在浇筑过程中存在着水化热温差、收缩等问题。为此,该公司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泵送和震捣工艺、以及做好养护等各个环节和工艺质量,经过50多个小时的连续浇筑,圆满完成了西塔核心底板。在市政府的另一个重点标志性的工程———新电视塔的C80高强混凝土捣制过程中,该公司同样通过认真研究,反复试验,终于克服了流动性、缓凝性、可泵性等技术问题,仅用了37个小时的连续工作时间,便完成了超过10000m3的高强混凝土的浇筑。 

    因为该公司有一支技术力量强、经验丰富的脚手架搭设队伍,因此在高支模技术上确立了优势地位。在高支模方案的制定、计算,材料的使用、搭结方式、构造都建立起了比较成熟的技术,确保了高支模的安全性、整体性。该公司每年需要搭设高支模的项目都有20~30个,仅在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工程建设中,高支模的面积就有几十万平方米。近二十年来,没有因为高支模搭设质量出现过变形、倒塌,影响结构质量的问题,更没有由此引发的质量安全事故。“我们的目标就是:继续努力,争取在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保持领先地位,提高市场的占有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别人能做的,我们要做得更好;别人不能做的,我们也设法要做到,在技术上体现我们的优势。”陈华盛副总工程师在结束采访时特别强调说。 


图:由广州市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第一建筑分公司参建的广州国际会展中心获得2005年第五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图/吴泉海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