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杭州市萧山区建筑业“十一五”时期取得的成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12-09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萧山区建设局
核心提示:杭州市萧山区建筑业“十一五”时期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时期,是区建筑业发展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区建筑业紧紧围绕“建筑强区”目标,坚持调结构、促转型、求发展,坚持抓安全、重民生、保稳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本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经济指标显著增长

  “十一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萧山区建筑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态势。建筑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28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57亿元,五年间翻了二番。五年累计完成产值3085亿元(2006年396亿元,2007年525亿元,2008年579亿元,2009年728亿元,2010年857亿元),每年平均以近20%的速度增长。建筑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4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45亿元。实现利税总额由2005年的8.9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9.55亿元。

  二、行业规模迅速扩大

  区建设局在政策上积极鼓励全区建筑业企业做强做大。“十一五”期间全区建筑业企业和园林绿化企业由2005年的318家(建筑业企业252家,其中一级资质企业21家,二级资质企业68家,三级资质企业150家,劳务企业13家。园林绿化企业共66家,其中一级企业2家,二级企业17家,三级企业37家,四级企业10家)增加到2010年的509家(建筑业企业421家,其中特级企业1家,一级企业80家,二级企业124家,三级企业160家,劳务企业56家。园林绿化企业88家,其中一级企业8家,二级企业24家,三级企业56家)。大企业集团初具规模,全区81家特、一级资质企业产值达668亿元,占全区建筑业总产值的78%。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18家,其产值占全区建筑业总产值的58%;产值超20亿元的企业共10家,其产值占全区建筑业总产值的44%,充分发挥了骨干企业的龙头作用。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以来,区建筑业企业积极转变发展理念,转换经营机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资质结构日趋合理。目前,509家建筑业企业和园林绿化企业中总承包企业170家,专业承包企业195家,劳务分包企业56家,园林企业88家。建筑业企业专业门类齐全,从传统的房屋建筑、市政公用、钢结构、幕墙、建筑智能、市政照明,到近几年新兴的公路、水利、电力、爆破、环保等基本涵盖了工程建设的各种专业。已经形成了一支专业配套,信誉良好的建筑业产业大军,逐步从单一的土建施工向综合的大土木建设拓展,并参与了包括国家游泳中心、北京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停车楼及交通中心、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天津市地下铁道1号线、杭州大剧院等重大工程在内的大型基础设施和城市标志性工程的建设。

  四、“走出去”步伐更为坚实

  区建筑业企业区外施工范围由原来的以上海市为主的少数省(市)扩大到全国20多个省(市)。基本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市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华北市场,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市场,以武汉为中心的西南市场,以广东为中心的珠三角市场等市场格局。2010年8月18日,区人民政府组织区特、一级企业主要负责人到成都召开萧山建筑业推介会,会上发放了第一次全面系统回顾和总结萧山建筑业十年来发展历程的《萧山建筑业》、《萧山建筑业企业风采》宣传册和《萧山建筑业》光碟,进一步展示了萧山建筑业的优势和成果。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建管局、杭州市建委和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四川省建管局、成都市建委、四川省邻水县领导及萧山区四套班子领导参加了会议。参加这次推介会的浙江、四川两方人员近200人,会上有20个项目签约,工程总额达31亿元。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樊剑平厅长、萧山区人民政府盛阅春区长对这次会议的精心安排和取得的成果予以高度评价。截止2010年12月底,通过对参会企业的问卷调查,又有近20亿元工程项目在成都签订,说明这次推介会的“后效应成果”十分明显。

  各建筑企业在大力拓展国内市场的同时还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杭萧钢构从06年开始走出国门,在安哥拉承接第一只工程后,该公司多数工程业务在国外,呈显以国外业务为主的良好发展态势。潮峰钢构建造世界最大赛马场——迪拜梅丹赛马场工程;东南网架在哥斯达黎加、赞比亚恩多拉等有多个工程业务;林森建设集团在埃塞俄比亚建造水泥流水线工程;中信钢构在巴西,恒达钢构在罗马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赞比亚等均开展多项业务。区建筑业企业在继续发展东南亚、欧美为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涉足中东和非洲的一些国家,钢结构构件更是远销多个国家。

  区外施工总产值由2005年的8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42亿元,区外施工总产值占全区建筑业产值比例,由2005年的28%,上升到2010年的63%,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境外承包工程也取得长足进步,五年累计完成境外施工产值2.36亿美元。

  五、工程质量精益求精

  “十一五”期间,工程质量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工程质量监管机制不断完善,监管体系逐步健全。建立巡查、定期检查监督制度,强化重大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对保障性住房各方建设主体质量行为和施工安全进行专项大检查。预拌混凝土企业监管基本到位,检测机构管理逐步规范。建设工程质量和技术水平逐步提高,并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五年间,全区建筑业企业坚持走质量兴业之路,在区内外不断加大创优夺杯力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共获鲁班奖4个,国家优质工程奖6个,钱江杯28个,西湖杯22个,湘湖杯65个,其他省市区级杯和专业类奖杯235个。涉及住宅工程质量的投诉案件持续下降,涌现了一大批技术先进、质量精致的精品住宅工程和基础设施工程。

  六、人才科技进步明显

  技术、人才和装备实力有所提升,施工技术水平总体上处于国内前列,钢结构、软弱地基处理、深基础施工、建筑玻璃幕墙和结构安装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建筑企业技术装备实力逐步增强,机械化施工能力不断提高,商品混凝土产业发展迅速。行业从业人员中,获得职业资格、注册执业资格的数量和比例逐年增长,已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十一五”期间,区建设科技工作坚持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体制创新为动力、科技创新为核心、服务创新为保障,统筹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坚持实施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工程建设为依托,科技示范为核心,科技创新、技术应用为重点的建设科技新体系;坚持以解决重大工程中的关键技术为突破口,组织科技力量进行技术攻关;坚持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为重点,全面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建设科技实力不断提高,建设科技进步对建设领域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

  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五年间帮助企业引进各类人才700余人,为企业资质晋升创造条件。截止2010年底,区内企业拥有建造师5000人,其中一级建造师1272人,二级建造师3728人。

  七、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先后发布实施了数十件政府规章和文件,为依法监管提供了有力依据。

  为进一步规范区招标代理、造价咨询和监理企业等工程建设领域中介机构的行为,及时研究解决工程建设领域中介机构存在的问题,使三个类型的社会中介机构发展健康、运作阳光、工作有序。特成立了以区纪委监察局为联席会议总协调单位,区建设局为牵头单位,区招投标管理办公室、区招投标交易中心、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审计局、区工商分局、区物价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萧山区规范工程建设领域中介机构行为联席会议工作小组。

  进一步发展建筑劳务市场,对施工现场作业人员进行实名制管理,举办项目负责人、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和务工人员职业技能等各类培训班,继续推动萧山区建设工地民工学校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常态化建设和管理。
 
  八、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区建设局于2007年建立了“萧山建设信用网”,使萧山建设市场管理体系获得重大突破。以后制定了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结果和信用等级排行标准,又陆续修订了《杭州市萧山区建设市场主体信用管理办法》和《杭州市萧山区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记分标准》,顺利完成了与杭州建设信用网对接工作,进一步充实各类企业、从业人员和工程项目三大基础数据库。

  九、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十一五”期间中共萧山区委、萧山区人民政府出台了萧委〔2007〕29号《关于加快建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政策出台以来先后对区建筑业企业奖励兑现共有1300万元 (07年度奖励185万元,08年奖励253万元,09年奖励418万元,2010年度奖励444万元),奖励金额逐年增加,奖金发放数省内领先。本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形成了引导、支撑建筑业改革发展的政策体系和良好氛围,有力推进了区建筑业发展。

  十、服务企业意识不断增强

  区建设局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在企业资质晋级过程中,落实专人实行“一帮一”服务,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协助企业晋升资质等报批工作。

  坚持开展向建筑业企业“送温暖”活动。区建设局分别通过召开建筑业企业代表座谈会,主动上门走访企业等形式,充分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帮助企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组织企业座谈,交流“走出去”经验,组织召开推介会,带领企业外出考察学习,帮助与当地部门、企业开展良性竞争和合作,为区建筑业占领更多市场创造条件。

  十一、建筑节能工作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萧山颁布实施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政府规章,初步形成了区实施建筑节能工作的政策、规章和标准体系。新建建筑全面实施节能50%标准,执行率达到100%。

  重点推进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地热能应用的示范工作,在全国率先实施“阳光屋顶示范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区太阳能光热集热面积达30万平方米,地源热泵建筑应用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国家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7项(累计装机容量3.5兆瓦)。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